热点新闻
媒体纵览 | 暑期实践变身环保课堂 环保教育如何从书本知识走向绿色行动力?(中国之声)
2025-08-25 14:50  浏览:249  搜索引擎搜索“混灰机械网”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混灰机械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这个暑假,从社区街角、企业工厂到田野乡间、江河湖畔,学生们手持水质检测仪和垃圾钳,将广阔天地变为了一个没有围墙的“环保大课堂”。如今,以环保教育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广受欢迎,逐渐让保护环境的种子在青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科技赋能+寓教于乐,如何真正让环保教育从书本知识走向绿色行动力?

今年暑期,来自全国各地16所高校的20支实践团队、300多名学子走进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他们深入草原、湿地、乡村一线,从设计垃圾分类方案到为乡村生态旅游建言,围绕传播黄河生态文化等多个主题开展暑期实践活动。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第一小学三年级学生彭梓琪也参与其中。

彭梓琪:我和同学们在当周草原这里捡了好多游客丢的塑料袋和矿泉水瓶,以后我要随身带垃圾袋,看到垃圾就捡起来,还要告诉所有人:草原这么美,我们要好好爱护它呀!

这个暑假期间,在安徽省黄山市,青少年们走进新安江生态文明实践中心,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环保大侦探”活动。活动中,专业人员向学生们详细讲解了水质检测的科普知识和仪器使用方法,并借助多参数水质检测箱,让大家亲身体验水质检测的全过程。

学生康津彤:这次活动让我明白保护环境需要科学方法,就像医生要用仪器诊断病情一样,我们要用专业设备监测环境,这些工具能帮我们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保护新安江。

皖浙两省开展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探索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新安江模式”,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吨好水。黄山市新安江流域生态建设保护中心副主任许玲介绍,目前,“新安江模式”已经在全国众多流域和省域复制推广。

许玲:在这个暑假里,我们依托“一江清水润新安”合作区宣传品牌,创新设计了参观实践、科学检验、非遗体验等多元化的活动载体,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实践课。

如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生态环保、垃圾分类、气候变化等议题持续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中国环境保护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介绍,从“校园碳足迹计算”到“社区垃圾分类现状观察”再到“河湖生态多样性调研”等等,近几年,以环保教育为主题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正逐渐火热。

马军:近几年特别是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有几个新特点,一个是非常突出青少年的主体性,比如鼓励学生用Vlog等形式,自述或者采访他们的环保行动和自身感受,形成了非常有特点的传播方式。第二个特点就是和科技相结合,这点也是非常突出的,很多活动都融入了一些高科技的工具,像无人机、VR、AI人工智能、环保机器人等。第三个特点就是政府、学校、企业还有一些社会组织形成了多方的联动,相关活动的设计注重吸引青少年去参与,突破了课堂单向灌输的形式,增加了很多体验,强调在动手的过程中边做边学。

除了深入自然环境,学生们的实践课堂也延伸到了环保企业工厂。近日,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的40多名中小学生走进于都华赣环保能源有限公司,“零距离”探索生活垃圾如何实现华丽转身,成为点亮千家万户的清洁能源。在现场,巨大的玻璃幕墙后,机械抓手将堆积如山的生活垃圾精准投入近千度的焚烧炉膛,通过智慧监控大屏,可以清晰地看到垃圾焚烧产生的热能如何驱动汽轮发电机高效运转。

学生袁梓鑫:我今天来这里学习到了垃圾怎么变废为宝,特别是怎么变成电的,回去以后我们要更加爱护环境,学会废物利用。

据了解,目前这项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年总发电量约为6960万千瓦时,能够满足3.4万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赣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于都大队副大队长郭春晖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实践探访,帮助学生们树立“减少浪费、循环利用”的环保意识。

郭春晖:现在正值暑假,我们组织学生到企业去切身感受垃圾“变废为宝”的全过程,目的是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然后让他们掌握不同类型垃圾的回收利用原理,让学生将环保理念转化为可落地的实践技能。同时,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推动他们成为家庭、校园乃至社会中的环保践行者,助力形成绿色生活新风尚。

那么,如何真正让环保教育走出书本知识,转化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绿色行动力?河北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辅导员张冰洁认为,这其中的关键是要做到“知行合一”。

张冰洁:一方面要把知识融入到我们日常的实践活动中,比如说变废为宝、垃圾分类科普等,是要让学生去参与其中的。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搭建一些实践场景,比如进入到社区去做相关的志愿服务,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向他人传递环保理念,也能够深化他们自身关于环保的认知度。再加上不断引导他们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践行环保的理念,慢慢就会内化成自觉的绿色行动。

在中国环境保护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看来,在环保教育的暑期实践中,“科技赋能”为“寓教于乐”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也将成为拓展环保教育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方向。

马军:通过科技的手段开展环保的宣教,会让我们之前觉得高深莫测的一些环保工作变得触手可及。在实践项目中,学生可以用各种便携的传感器去检测,用无人机去巡河,包括用各种大数据、AI的方式去分析处理这些结果。这些新奇的科技手段特别容易吸引年轻人,寓教于乐,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此外,在社会实践中要能够从行为改变的规律入手,让他们不只是参与暑期的这一次活动,而是能够真正转化成自己日常的环保行为,共同加入到美丽中国的建设。

来源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记者 | 刘梦雅 焦健 谢元森 蔡薇 黄茹 魏娜 汪娜 陈石红 林岩 陈春兰 朱建勤 曹格桑

编辑 | 张石燕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发布人:119a****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