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浙江省杭州市,车流如织。在萧山区某机动车检验机构内,工作人员正对一辆柴油车进行检测,电脑突然弹出窗口显示:“发动机额定功率登记异常,请核查历史数据。”杭州AI智能监管系统及时发现了柴油车发动机额定功率登记错误,避免了错误检测。
“如果发动机额定功率输入不准确,就会影响到排放检测的准确性,可能会导致车辆排放数据的误差,从而影响到环保部门的监管工作。”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2024年以来,杭州市生态环境局执法队移动源污染执法大队以AI大模型智能辅助机动车环境监管,构建“智能预警+精准执法+长效治理”模式,让超标车辆无所遁形,推动检验市场规范,为空气质量改善注入强劲动力。
聚焦车辆查验等4大环节,杭州梳理48条智能预警规则,打造“事前提醒—事中拦截—事后溯源”闭环。AI智能监管系统建立擅自放宽检测方法、发动机额定功率异常、异常维修等4个预警规则,在机动车检测机构录入车牌号和车架等检测信息时,自动弹出该车辆近几年在杭州范围内检测的重要信息供检验机构参考,并对相关风险问题进行实时提醒。
在实现历史数据“秒级透视”的同时,系统还对违规操作“实时拦截”,根据全部预警规则,在提交检测结果信息、打印检测报告单前,向检验机构推送疑似违法违规问题,尤其是纳入执法重点监管库的车辆、多次复检的车辆的检测信息,提醒检验机构进行核实,阻断问题车上路。
日前,余杭某机动车检验机构在检测汽油车时,系统发现转速异常,负责人立即中止操作排查,两小时后重检合格。“以前靠人工盯,难免疏漏。现在系统像‘火眼金睛’,不仅看得准、查得细,违规操作逃不过,还能让检测效率翻好几番。”该负责人感慨道。
对存在高风险问题仍出具检验报告的情形,AI智能监管系统通过数值、图像等信息的相互佐证,多维度融合分析检测数据,输出相对精准的线索,对涉及违法的行为立案查处,对涉及违规的行为帮助整改。今年以来,系统已推送事中预警5000余次,推动重检车辆10辆,下发问题线索114条,查实符合立案条件的9条,已全部闭环处置。
“48条规则不是数字堆砌,而是将‘替车检测、数据篡改’等12类高频违规转化为算法逻辑,实现从‘突击整治’到‘常态治理’的跨越。”移动源污染执法大队负责人沈峰介绍,针对AI预警线索,杭州市建立生态环境部门与机动车检验机构“一对一”联系帮扶机制,编制《杭州市生态环境非现场执法工作指南(试行)》,确保问题线索形成有效闭环,筑牢长效监管基石。
尾气超标车查处涉及多主体,靠单一部门,难以监管到位。杭州市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公安、交通运输等五部门建立跨部门综合治理行动工作小组,制定《杭州市机动车检验检测综合治理行动方案》,健全信息共享、案情通报、线索移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加强联合监管。今年以来,已开展联合行动12次,督促69家机构整改,46家次被立案,罚款566.8万元,移交案件11个。
End
来源 | 浙江生态环境
提供环境新闻线索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环境新闻线索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