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抗战中的科学家 | 99.93%的精铜与一颗滚烫的爱国心
2025-08-22 20:22  浏览:505  搜索引擎搜索“混灰机械网”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混灰机械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抗战中的科学家】专栏

八十多年前,抗战烽火燃起,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科技界展现出高度的民族自觉与担当精神,广大科技工作者毅然实现全面战略转向,将全部智慧投入抗战急需,“用自己的知识为国家、为抗战效力”,筑起了一道烽火中的科技长城。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推出【抗战中的科学家】专栏,深切缅怀那些峥嵘岁月中以科学救国的英雄们。他们的精神跨越时空,激励着今天的我们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继续前行。本期我们为大家介绍其中的代表人物:叶渚沛。

在抗战的烽火岁月里

有这样一位科学家

他怀揣着炽热的爱国之心

放弃优渥生活,毅然回国

不仅创建了当时国内唯一电解精铜生产厂

以年均500吨、铜含量达99.93%的精铜

支撑起抗战所需物资

更在炮火中坚持科研、暗中助力革命

他以冶金技术为“刃”,以满腔赤诚为“火”

在民族危亡之际熔铸救国的钢铁力量

他就是叶渚沛




叶渚沛

1902年—1971年

我国化工冶金学科奠基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创始人、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创建了化工冶金研究所,倡导和组织了我国氧气转炉炼钢技术的发展,提出强化高炉冶炼的“三高理论”,研究我国复杂矿的综合利用,为发展中国的化工冶金科学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年少立志,一颗钢铁报国心

叶渚沛出生在菲律宾一个爱国华侨家庭,年少回国探亲时,他亲眼目睹了祖国由于技术落后造不出兵舰而备受欺凌的境况。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一个国家的钢铁产量,标志着这个国家的富强程度。我国钢铁工业太落后,才造成近百年来被列强欺压瓜分的悲剧。中国富强太需要钢铁了!

赴美攻读冶金专业前,叶渚沛对父亲如是说。从此,叶渚沛的心中种下了科技报国的种子,下定决心要发展祖国的冶金工业。

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在一家美国著名企业担任工程师,安稳的生活却随着“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美国而被击碎。面对企业的挽留,他坚定表示:“中国正遭受日本侵略,那里更需要我。”

1933年回国后,叶渚沛任国防设计委员会化学专门委员(1935年改为资源委员会)。在主任委员翁文灏的支持下,叶渚沛成立以高级铁合金、钼金属、氮肥以及其他抗战所急需物资为研究对象的冶金研究室。

国难当头,在炮火中坚持科研

“七七事变”后,叶渚沛带领冶金研究室直面战火。国难当头,他没有退缩,一心要将实验室的精铜生产方法推向实践,他动情地说:“我们研究生产的铜是用来制造炮弹的,已经快要成功,不能功亏一篑,忙着逃跑。”直到日军逼近南京,城外枪炮声隆隆作响,他才安排部分同事先撤离,自己则坚守到最后一刻。而后,当“南京大屠杀”的噩耗传来,更让他和同事们对日本侵略者深恶痛绝,誓要尽快掌握精铜生产技术支援前线。

1938年2月,他接手长沙炼铜厂,带领科研人员负责解决粗铜提纯的技术难题。科研人员冒着日军飞机轰炸危险,从湖南大学迁入厂区,快速抢修设备、改进工艺。同年7月,长沙炼铜厂试产成功,产出20余吨含铜99.9%的电解精铜,可用于军工生产子弹、炮弹,有力支撑了国家抗战的重大战略需要。考虑到战事危急,资源委员会下令叶渚沛赴重庆选址建新厂,他便两地奔波,最终带领团队将冶金研究室的根基扎在重庆。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38年重庆炼铜厂。图片来源:童寯家属提供

1939年,叶渚沛在化龙桥建起重庆精铜厂,用民间杂铜生产抗战急需的电解铜;1940年,在三溪乡主持修建炼锌厂,白天带人建砖瓦厂烧砖备料,夜里借油灯微光绘图、查资料,想尽办法解决电力问题。1941年,化龙桥炼铜厂与三溪的纯铁炼厂、炼锌厂合并为资源委员会电化冶炼厂,叶渚沛任总经理。从1939年建厂到1945年,电化冶炼厂产出的铜含量达99.93%,年均近500吨的精铜产量,让它成为当时国内唯一的电解精铜生产厂,为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物资支持。

助力革命,以担当守护正义

叶渚沛十分关心和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1938年,叶渚沛在武汉见到白求恩。“延安是中国抗战胜利的希望”,交谈中叶渚沛得知白求恩要奔赴抗战前线,给那里的伤病员治病,却因途中丢失医疗器械、旅费告罄而受阻时,他深受感动,不仅将多年积蓄全部拿出,还向知名人士募捐,全力支援白求恩前往延安。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44年,叶渚沛先生赴欧美考察前使用的护照照片。

叶渚沛还利用自己的身份,多次掩护共产党地下活动,通过斯诺为延安捐款、为新四军购买作战物资等。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叶渚沛为周恩来与英国使馆代办安排秘密会晤,让“皖南事变”真相通过外交途径大白于天下。

战后耕耘,立足前沿开拓创新

1944年,叶渚沛被迫以考察名义访学欧美,后在联合国任职。1949年,获悉新中国成立消息的叶渚沛欣喜万分:“我们这些长期漂泊海外的游子,从此有了自己的国家,为祖国争荣誉、振兴中华的抱负可以实现了。”他毅然辞去职务,在周恩来的直接关心下举家归国。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46年,叶渚沛(左一)在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组长时与同事们合影。

他在美留学期间曾以“罗曼・叶”之名加入共产党,此次回国后迫切请求恢复共产党员的身份:“我希望中国共产党将在适当的时候允许我在同志中占有一席之地,共同承担建设新中国的责任。”

叶渚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践行的。1953年,他致信毛泽东主席:“请您给我一个研究机构,使我能有机会做有系统的研究,发展重工业的方法。”1958年,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建立化工冶金研究所(过程工程所前身),叶渚沛受命出任所长,领导组建了炼铁、炼钢、流态化等实验室,针对攀枝花钒钛铁矿、包头稀土铁矿和大冶铜铁矿的综合利用等进行科技攻关。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55年,叶渚沛与苏联科学院副院长巴尔金院士进行学术交流。

叶渚沛率先提出“三传一反”认识框架,指导解决钢铁冶炼的科学问题;他提出“三高”理论,发展了氧气转炉炼钢技术,并建造了国内第一座真正用于工业生产的30吨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厂,为我国高炉生产技术水平和产量提高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严济慈曾给予他高度评价:“叶渚沛同志知识渊博,学术思想活跃,在科学研究上善于运用多科学的综合观点,从国民经济全局考虑,并始终关注国家建设的需要。根据国际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他不断地提出解决国家经济建设中许多重大课题的意见和建议。”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叶渚沛在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

叶渚沛说:“我的命运就是与新中国连在一起的。”1971年11月24日,叶渚沛与世长辞。弥留之际,他唯一的遗嘱是:“把蹲‘牛棚’以来所写的论文和建议书,献给国家,将来会有用的。”

从少年立志时的铿锵誓言,到炮火中坚守实验室的执着,再到暗中助力革命的赤诚,叶渚沛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命运,在最艰难的时刻,让钢铁有了家国温度,让科学有了民族担当,他的爱国情怀和科研精神,永远值得铭记与传承。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素材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中国科学报、光明网

设  计: 师闻浩

责  编:郭玮瑾

审  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谭华霖


发布人:e03f****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