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擘画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宏伟蓝图。西藏自治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城市发展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贯彻落实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在聚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创建国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的实践中,坚持“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新征程上,要深刻领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转变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工作重心、工作方法,进一步推动西藏城市高质量发展,将雪域高原城市建设成为宜业宜居、生活富裕、文化繁荣、生态美好、多民族互嵌共融的美好家园。
▲这是新建成的西藏定日县森嘎村(无人机照片,8月14日摄)。8月15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森嘎村举行“定日6.8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民房首批入住仪式”,伴随着哈达与祝福,包括定日、拉孜、萨迦等县首批2578户12139名受灾群众正式搬入安全舒适的新居。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发展理念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评判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坚持以人为本,在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群众生活品质上下功夫,努力打造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高原城市。截至2024年底,全区新建(收购、改造)各类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53.78万套(户),发放租赁住房补贴6.53亿元,惠及21.93万人次。2024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5444元。全区市政道路长度约3500公里,形成多级路网系统,以拉萨为核心的“五城三小时经济圈”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全面建成。全区城市绿地面积达到7583公顷,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7.37平方米。新征程上,西藏要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结合区域特征,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努力满足城镇常住人口、各民族流动人口、易地搬迁人口、生态搬迁人口等各类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保障其合法权益,解决就学、就业、就医等居民关心的问题,提供精准化、普惠性的公共服务,实现住有所居、劳有所得、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让城市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
发展方式上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西藏也不例外。“十三五”初期,西藏城镇化率仅为27%。通过不断完善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等政策,截至2024年末,全区县城及以上城镇常住人口达14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39.68%,城镇建成区面积338平方公里,城镇数量146个。目前,西藏已形成以拉萨市为中心,日喀则、昌都、林芝、山南、那曲、阿里6地(市)驻地城镇为支撑,其他县城为支点,边境、旅游、文化和产业小镇为特色的城镇体系。新征程上,西藏城市发展要从增量管理转向存量优化,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治理,从注重硬件建设转向软硬协同。如,在旧城改造、老旧小区更新、产业升级等过程中,注重保护特色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在城市资源配置中,要保障各族群众共享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通过在城市更新、社区营造、文化传承、智慧治理等工作领域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全方位推动城市发展提质增效。
▲2025年7月23日,狮泉河海关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狮泉河海关供图)
发展动力上更加注重特色发展。包容开放是现代城市的特质,文化多样是现代城市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所在。近年来,西藏立足生态、文化等资源禀赋,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突出自身特色,依托拉萨高新区打造数字经济集聚区,以唐卡、藏毯、藏香等特色产品为重点打造民族特色产业集聚区,深入实施特色文旅产业培育工程,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和非遗工坊,打造一批精品景区、文旅廊道和旅游名县等。新征程上,要深入挖掘和提炼西藏各地市独特的资源禀赋,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利用VR、AR、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化技术和平台记录、保存、展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支持传统手工艺、特色节庆创新发展,运用现代科技、发挥市场作用,提升文化产业化、品牌化水平,在城市品牌建设、形象塑造、旅游推广中突出城市文化内涵和核心竞争力。加大对农业强县、牧业强县、旅游强县的支持力度,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通过突出特色,激发新型城镇化建设活力和城市发展的生命力、创造力。
工作重心上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近年来,西藏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制定出台全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联系点工作方案、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实施意见、城乡社区治理促进条例等,实行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层治理工作机制,综治中心和“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涌现出林芝市巴宜区白玛岗街道在职党员“双报到”、拉萨市河坝林社区建设多民族和谐社区等一批典型经验。新征程上,西藏要着眼于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不断创新治理理念、模式、手段,进一步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强化基层治理,配强基层工作力量,提升社区干部、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的治理能力和水平,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强化法治保障,坚持依法治理,开展普法教育进家庭、普法讲堂等法治宣传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强化科技支撑,学习先行省(市)、对口援藏省(市)“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全领域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巩固提升综治中心和“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提升“一网通办”效能,丰富普惠数字公共服务,用好市民服务热线等机制,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维护城市和谐稳定。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这是7月2日在拉孜县“吉角美丽宜居村”拍摄的“智慧社区”大屏。陈浩明 摄
工作方法上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城市工作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着力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三位一体”,抓住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机遇,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抓手,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建设布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城市品质明显提升。新征程上,各地市党委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打破部门壁垒,促进信息共享、政策衔接、资源整合、行动协同,共同提升城市工作水平。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继续推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强化区域间协作,加强与对口援藏省(市)的资源整合,建立流动人口输出地与输入地联系协作制度,加强两地职能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发力的工作体系,让城市更好接纳各族群众,让各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共同建设城市。
(作者系西藏自治区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专家成员)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 |李翠 海宁
制作 |石建杭
来源 |中国民族报
觉得有用,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