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为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夏至之后,阴气始生,阳气开始衰退。
夏至还是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夏至节”。民间有祭神祀祖、消夏避伏、吃面条、食粽子等习俗。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习俗,也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南方有“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的习俗,也有“夏至馄饨免疰夏”的讲究。
无论是北方人吃的夏至面也好,还是南方人吃的馄饨也罢,它们都承载了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寻味二十四节气》里介绍了哪些夏至美食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吃面
夏至多以面祭祖,故家家吃面;冬至,多以饺子祭祖,家家吃饺子,俗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谚。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古代祭神、祭祖之传统的演变和遗存。
这里说的吃夏至面,主要指的是面条。说到面条,它可以说是我国非常古老的食物之一了。早在距今约 4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喇家遗址中,就曾出土了一些面条。不同于后世通常以小麦为原料碾制的面粉,这“面条”的主要成分却是小米、黄米,而且还有油脂成分,是调过味的。
冬日吃碗热汤饼很容易理解,夏至吃面是怎么来的呢?除了祭神、祭祖的风俗演变之外,最直接的原因是夏至开始收新麦子了。小麦传入中国后,黄河流域的先人们最早依循着春种秋收的方式耕种,后来渐渐发现,小麦这种作物若在秋末耕种,夏至前后就可以收获。汉代时期的中国人首先发现并成功培育了宿麦这一品种,也就是著名的冬小麦。冬小麦秋天耕种,到夏至收割,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夏秋之际粮食青黄不接的问题。一冬的储粮已经告罄,眼下新麦子又可以收割,就像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所写:“二麦俱秋斗百钱,田家唤作小丰年。饼炉饭甑无饥色,接到西风熟稻天。”
收完麦子,最直接的想法肯定是尝尝新,体验一下收获的幸福感了。清人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写道:“麦青作碾转,麦仁作肉粥。”中原很多地区,至今仍会在夏至时节吃这种叫作“碾转”的面食。不过碾转是什么呢?
新麦子刚下来,来不及磨成面,就想尝尝鲜,怎么办?于是人们就把尚带青色的麦穗煮熟,搓下绿色的新鲜麦粒,直接放在石磨上碾压,还带有水分的麦仁,在两扇石磨的缝隙一过,就变成了一种不规则条状的面食——碾转。碾转带着新麦子天然的清香,又有韧劲,又好吃。
永康麦饼
夏至夜,在永康、浦江等地农村,擀面为麦饼,烤熟,卷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谓之“卷麦饼”。亲邻互相馈送,家人分而食之,称“醉夏”。谚云“夏至夏至,麦饼尽吃”,夏至到来,诸暨好多农村就有做夏至麦饼、吃夏至麦饼的习惯,如应店街、次坞。夏至麦饼用小麦粉做成,形如半月。“夏至麦饼”,顾名思义,就是夏至要吃的饼,诸暨的夏至麦饼有好几种,总的来说,必不可少的就是松花粉,所以有些地方也叫“松花麦饼”。松花具有祛风、益气、清热解毒的功效,诸暨人夏至喜欢吃松花饼,这样到了真正的三伏天就不会被烈日高温侵蚀到身体。由此,松花饼不止于美食,更是我们先人的大智慧。
吃粽子
在中国西北地区如陕西,夏至日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在南方,此日用大秤称人以验肥瘦。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祭祖后食用或赠送亲友。
蜂蜜凉粽子是西安、关中和陕南一带特有的品种,它形似菱角,白莹如玉,用丝线或竹刀割成小片,再淋上蜂蜜或玫瑰、桂花糖浆,吃起来筋软凉甜、芳香可口。
作为最早被确定下来的节气之一,很长一段时间里,冬至和夏至一直是一年中让人无法忽视的时间节点,冬夏两季的主要习俗几乎都集中在冬至、夏至两天。汉魏之后,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端午节缓慢起步,后来居上,竟将夏至的节日习俗逐步吸纳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晋周处《风土记》中尚有“俗重五日,与夏至同”的说法,大约到南朝时期,与屈原传说关系密切的端午节就已取代夏至,成为整个夏季最重要的节日。翻看汉魏之后的地方志书、民俗典籍,能看到夏至依依不舍、渐渐隐去的身影。至清末民初,各地岁时节日记载中,冬至尚存,夏至几不可寻。陕西民间的夏至节日,其习俗也与端午混为一体了。然而,从阴阳流转、追求和谐平衡的自然时间节点,到弘扬民族精神的人文节日,对夏至来说,并不是结束,而是一次更有意义的升华。
书名:寻味二十四节气
作者:何宏
播读:向笠 陈钰
配乐:薛雨阳
书号:978-7-5032-6944-8
定价:5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