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金华市持续探索建立管用高效的医保支付机制,在国内先行先试多元复合式支付方式改革,运用数字赋能,探索出总额预算管理下,住院按DRG病组点数支付、门诊按人头包干结合APG(门诊病例分组)点数支付的医保支付方式闭环改革模式,实现了医、患、保三方共赢。改革至今已为群众减轻费用负担4.1亿元,节约医保基金10.21亿元。
建立闭环支付管理机制
充分协商,精准定价。运用DRG、APG技术,对金华历史上海量的群众就医数据进行分析,按照临床过程相似、资源消耗相近的规则,经过与定点医疗机构充分协商谈判,并根据运行中的实际情况不断动态优化分组。
目前,金华市共形成1006个住院病组、2092个门诊病组。依据各病组历史平均费用,形成病组合理支付标准,变粗放定价为精细定价,引导定点医疗机构因病施治、减少浪费。
精细管理,再造流程。一是推行区域总额预算,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以上一年度医保基金收支决算结果为基础,综合考虑下一年度收入预算、重大政策调整等因素,合理确定下一年度统筹区的医保基金总额预算。根据预算,以统筹区为一个整体预算单位合理分配住院及门诊预算额度。
二是运用点数来计量医药机构的年服务量。定点机构收治患者时,每一个住院病例或门诊服务都会被分入相应的病组,从而获得医保支付的病组点数。医保经办机构按照“点数法”支付医保基金。
三是医疗费用实行月度预付、年度清算。月度预付额以上年度同比支付额,结合当月服务量为依据进行确定,并按季召开基金运行分析会,全过程指导医疗机构控制成本、优化服务,实现医保基金支出合理可控。
精准研判,动态调整。医保部门根据医保基金年度支出增长率,在年底进行医保基金决算和清算时,对于确因政策变动、疾病暴发等客观因素导致医保基金支出发生重大变动的,医保基金总额预算给予合理调整,如近几年对国家谈判药品支出追加医保基金6919万元。
同时,基于新的付费方式,医保部门加强医保基金运行分析,动态监测参保人数,以及医保基金收支、当期结余、累计结余等指标,对异常情况及时预警,适时对预算进行动态调整,保障医保基金安全运行。
建立激励约束考评机制
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医保基金“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考核激励机制,医保基金年度清算出现结余或超支的,在分析原因、厘清责任的基础上,由医疗机构和医保基金按一定比例留用或分担。金华市留用和分担的比例由试点初期的85%提高到目前的95%,激励定点医药机构合理控费,优化收入结构。
探索医疗服务评价机制。一是开展DRG点数付费评价。从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病案质量与目录管理、服务能力、行为规范、质量管理、资源使用效率、DRG费用控制、指令性任务完成情况等八个方面对医疗机构进行评价,促进医疗机构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激发医疗机构合理控费的内生动力。
二是开展门诊参保人健康评估指数研究,探索以健康为导向的医保支付激励机制。全市2021年各类门诊人均及次均费用均呈现下降趋势,次均住院费用比2016年下降184元,实现了患者、医院、医保三方共赢。
建立人头包干机制,促进基层机构加强健康管理。以门诊支付方式改革为抓手,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综合参保人员就医的历史平均费用及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分类确定不同人群的统筹基金人头额度。签约人员的普通门诊、慢性病种门诊的人头额度包干给签约医疗机构(医共体),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医共体)加强签约服务和健康管理。
改革后,2021年全市户籍人口签约率为47.01%,较改革前提高5.43个百分点;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达90.37%,较改革前提高8.98个百分点。2021年全市按人头包干管理的门诊费用,三级、二级医疗机构费用占比均有所下降,基层医疗机构费用占比不断上升,促进了分级诊疗。
建立严密基金监管机制
部门联动。金华市医保部门与公安、卫生健康、市场监管、中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部门协同,建立基金监管联动工作机制。通过部门间信息互通、结果互认、力量叠加的“大监管”工作格局,不断提升医保基金监管能力和水平。
大数据赋能。以医保智能监控国家示范点建设为契机,构建全方位、全流程、全环节的医保智能监管体系。在国内率先建设DRG大数据监管平台,具备病案校验、反欺诈管理、大数据监控管理三项功能,对病案不合规、编码高低反套、分解住院等问题进行重点监管,实现对DRG付费全链条监管。
多元监控。升级医保智能审核平台,实现事前提醒—事中警示—事后分析监测闭环理。目前平台已运行67类规则,覆盖临床审核知识库444395条,系统平均审核响应耗时仅0.183秒,有效规范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打造药店“云监控”系统、人脸识别系统,精准监管医保结算行为,严防冒名住院、保健品串换等问题。
文:浙江省金华市医保局党组书记周燕祥、副局长邵宁军
编辑:杨真宇 姜天一
校对:马杨
审核:徐秉楠 闫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