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读书随笔-认识德国—2- 普鲁士的崛起--- V20230502
2023-08-20 11:34  浏览:5129  搜索引擎搜索“混灰机械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混灰机械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二)后帝国时代,“普鲁士/ Preußen“的崛起

2.1. 莱茵联邦/Rheinbund (1806-1813)

2.1.1. 在“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oemisches Reich(962-1806)“终止后(参见1.7.2),在拿破仑/Napoléon Bonaparte (1769-1821)的主持下, 从“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oemisches Reich(962-1806)“退出的16个小国,建立”莱茵联邦/Rheinbund”, 用于对抗”普鲁士王国/Das Königreich von Preußen(1701-1871)”和”奥地利帝国/ Kaisertum Österreich (1804-1867)”。 

2.1.1.1. 拿破仑时期,其治下的法国+ 莱茵联邦/ Rheinbund (1806-1813), 其版图和查理曼(法语:Charlemagne,德语:Karl der Große/ 742-814)帝国的版图有的一比(1.7.3.5)。

2.1.1.2此时,还未立国的“大德意志/grossdeutsch”的范围(可以称之为拿破仑版本的“大德意志概念”),包括

a. “莱茵联邦/Rheinbund(1806-1813)”;

b. “奥地利帝国/ Kaisertum Österreich (1804-1867)”;参见1.7.2.

c. “普鲁士王国/Das Königreich von Preußen(1701-1871)”,参见2.5.3.

2.2. 【巴黎和约】

这是1814年5月30日,拿破仑第一次退位后的合约,确立各“德意志邦国“的独立性。

2.3. 【维也纳会议/der Wiene Kongress】

2.3.1. 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处理拿破仑战败后的“欧洲政治地图”的会议。 由奥地利帝国/Kaisertum Österreich (1804-1867,参见1.7.2)的外相,后来的总理Klemens von Metternich/梅特涅(1773-1859)主持。

2.3.1.1. 这次会议开得很长,是“tanzende /舞蹈着的“会议。胜利后的狂喜,舞会、美人、美酒、美食。。。 让这些参加会议的人,都找不到北了。 不再需要面对咄咄逼人的拿破仑了,现在轮到他们,可以对其他人 “咄咄逼人”了。他们只想过他们的好日子!

o   某种意义上, 让我想到了“中国农民起义”胜利后, “农民”进城后的模样。

o   能够控制自己欲望的, 才是厉害的。

2.3.1.2. 中国人所熟知的 “维也纳圆舞/Wiener Walzer”在此时盛行。从老约翰斯特劳斯/ Johann Baptist Strauss,(1804一1849)和小约翰斯特劳斯/Johann Strauß (1825—1899)的年龄就可以看出。

 a. 小约翰斯特劳斯/Johann Strauß (1825—1899)自1853年起,担任”奥地利帝国/ Kaisertum Österreich (1804-1867)“宫廷舞会音乐指挥;1863—1870年又担任“奥匈帝国/Die Österreichisch-Ungarische Monarchie (1867-1918, 参见2.4.3.1.a)”皇室和王室的宫廷舞会乐队队长之职。

 b. 和小约翰斯特劳斯/Johann Strauß (1825—1899)同期的奥地利国王(奥地利帝国/1804-1867、奥匈帝国/1867-1918)是我们熟悉的茜茜/Sissi公主老公Franz Joseph I (1830-1916),在位时间是1848年12月2日—1916年11月21日。在【茜茜/Sissi公主】的系列电影里, “维也纳华尔兹/ Wiener Walzer”是时有出现的。

b.1. 这位国王是末代 “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oemisches Reich(962-1806)“皇帝, 即弗朗茨二世/Franz II(1768—1835)的孙子 (参见1.7.2)。

b.2.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奥地利军队是受他的指令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st Word War”的导火索, 也是他下令开战的。

o 电影里那个英俊、理性的年轻皇帝的形象,在老年后, 已不复存在了。

o 是否是老眼昏花,不复年轻时的睿智?这是后话。

2.3.1.3. 在这个会议上,由沙皇亚力山大一世/Zar Alexander I 提议/initiiert, 建立由“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组成“神圣同盟/Heilige Allianz”,旨在“用基督教和皇权和平地管理百姓/ihre Völker in väterlichem Sinne christlich und friedlich zu regieren“

 a. 基督教/ Christentum,是这个同盟的基础。尽管三个成员国信仰有差别的(“基督教”是欧洲文化的基石, 这是查理大帝/Karl der Große (742-814)的贡献,参见1.2.5.2:

o “俄罗斯”- 东正教/die orthodoxe Kirche;

o “奥地利”- 天主教/ die katholische Kirche; 

o “普鲁士” – 新教/die evangelische Kirche。

 b.  所谓皇权,是因为他们还想着要回到以前的“皇帝说了算”(“君主专制/Absolutismus”,参见1.8.6.8.a.2)的状态。也就是,他们是反对 “革命运动”(受“法国大革命/die franzoesische Revolution”影响, 参见1.7.3), 也就是“倒退”、复辟/Restauration (参见1.7.3.1)。

b.1. 即所反对的对象是被“法国大革命/die franzoesische Revolution (1789)“唤醒,之后又被拿破仑的入侵,而释放出来的各种

o “民族主义/Nationalismus”(1.7.3.2.b.1.1)势力、

o “民主主义/Demokratie”势力、

o “自由主义/Liberalismus”势力。 

b.2. 所以, 他们是“组团复辟”,一如拿破仑称帝。具体参见1.7.3. 1.b.1. 这是“反法”的要点之一。

c. 所以,“神圣同盟/Heilige Allianz”,是保守的、反革命的复辟,和稳定政策的象征/“Symbol der konservativen, der anti-revolutionären Restauration und Stabilisierungspolitik”。参见1.7.3.1.b.

2.3.2. 此会议确立了俄、奥、普、英四国支配欧洲的国际政治秩序,史称“维也纳体系 /das Wiener System(也称之为梅特涅体系/Metternich System)”。这是继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das Westfaelische System ”之后的又一个国际体系 (参见1.8.6.7)。欧洲也由此进入相对稳定的“平衡”态势, 下一场战争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Erster Weltkrieg (1914-1918)”.。

2.3.2.1. 战败的法国也加入了这个欧洲政治秩序。和平在将近一个世纪内(1815-1914), 成为所有欧洲国家的最高福祉。

 a. ”Das deutsche Leben wurde in die Innerlichkeit abgedrängt, in Kunstverehrung, Wissenschaft oder Geschichte, in eine weitgehende Entpolitisierung jedenfalls. “/无论如何,德意志人的生活被推向了“私人化“,被推入了对艺术、科学或历史的崇拜,被推入了影响深远的非政治化。1815-1848, 在德国文学史上,有一个Biedermeierzeitalter,就是指这个时候的.

a.1. 所谓Biedermeier, 原意就是“einfaeltig/天真的,幼稚的“oder „altbacken/ 不新鲜的”

a.2. 让老百姓,不要激进,不要去追随自由、民主。。。取而代之的是, 跳舞,漫游,岁月静好。。。所有的这一切,都结束于“1848年革命”(2.6)。这个,其实是“社会的倒退”。

 b. 这个时期 (还是德国浪漫派音乐活跃期), 

b.1. 门德尔松/ 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1809-1847, 犹太人),在1829年发现并“复活“了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的【马太受难曲/St. Matthaus Passion】;和他同期的德国浪漫派音乐家, 还有

o 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 (主要活动区域在Wien/维也纳);

o 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

b.2. 浪漫派诗人, 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犹太人)。

o 我们所熟悉的【Auf Flügeln des Gesanges/乘着歌声的翅膀】就是海涅的诗, 门德尔松谱曲;

o 同样还有海涅的诗,舒曼作曲的【Dichterliebe/ 诗人之恋】

o 。。。

 c. 德国古典哲学,此时,进入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时代。而柏林大学的校长由哲学家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 (1775-1854)、黑格尔分别在1810, 1829 年任职。

2.3.2.2. “维也纳体系 /das Wiener System”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Erster Weltkrieg/World War I(1914-1918)”后瓦解,取而代之的是:

 a. “一战/World War I (1914-1918) 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Versailles-Washington System“ ;

 b. 以及“二战/World War II (1939-1945) “后的“雅尔塔体系(Yalta System)。

2.3.2.3. 似乎看到一点规律, 国际上的事, 一要靠“拳头”(战争),二要靠“和谈”、“合约”。缺一不可呀。平衡打破了, 就开启新的“争斗轮次”。

a. 如何维系国与国之间的长久和平, 是个问题。

b. 康德在【Zum ewigen Frieden/永久和平论】(1795)提到了一个设想:

b.1. “die Voelker zu einer Gemeinschaft zusammenzuschliessen./ 将各个国家的民众团结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以“共和制”国家的联合体。

b.2. 一百多年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Erster Weltkrieg (1914-1918)”后的“巴黎和谈”上, 美国人提出的方案,有这个意思。

b.3. 当今,欧盟/ die Europäische Union/EU ,某种意义上, 就是康德的设想的实践。

2.3.3. 【维也纳会议/der Wiene Kongress】决定,不恢复“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oemisches Reich(962-1806)”, 而是组成“德意志联邦”/Deutscher Bund(1815-1866), 由”奥地利帝国/ Kaisertum Österreich (1804-1867,参见1.7.2)”任主席国 (具体人物还是Klemens von Metternich/梅特涅, 参见2.3.1)。 

2.3.3.1. 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 der geeinte deutsche Nationalstaat“(1.7.3.2.b.1.2), 因为其太过”革命/revolution (1.7.3.1.a)“的色彩,而被否定,参见2.3.1.3.b.

2.3.4. 此次会议,“ 普鲁士王国/Das Königreich von Preußen(1701-1871)”(国王Frederich William III -1770 -1840, 在位1797-1840, 参见2.5.5)派代表参加。

2.3.4.1. 但只是“二等”代表(从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der Große 时期的“欧洲五强”/Grossmacht位置上退下来了)。尽管是“战胜国/Siegerstaat”,但还是要受制于俄、奥、英、法。

2.3.4.2. 拿回了勃兰登堡门/ Brandenburger Tor(2.5.4.4.d.1)上的雕塑(参见1.7.3.2), 但不是所有失去的土地都能拿回 (“二等“代表呀)。

a.  “普鲁士/ Preußen”离开“维也纳会议/der Wiene Kongress”的时候, 其领土的版图已经改变,其东面(波兰/Polen土地)未收复,得到的补偿是西面的“Rheinland“。

b. 而新增的土地又是和核心地带不接壤, 已不复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der Große(参见2.5.4.)时期的连成一气的版图。

c. 所以,“普鲁士的生存焦虑”(2.5.3.3.) 又被激活了。 

2.4. 德意志联邦/Deutscher Bund (1815-1866)

2.4.1. “德意志邦联/Deutscher Bund“ 是个组织松散,各小国/公国保持完全的主权,却把”德意志人“都“集结“在一个”德意志联邦(协会)“里。

2.4.1.1. 这是少有的成立”德意志民族国家/der deutsche Nationalstaat“(1.7.3.2.b.1.2)、成立“大德意志/grossdeutsch“ 国的窗口时机 (套用后面的概念,参见2.6.2.1.a)。 

 a. 但是参会的皇帝们只想拿回被拿破仑“抢占”去的东西,又想回到对拿破仑称臣之前, 做“小王”的好时光了(参见2.3.1.1)。

 b. 就连法国本身,也是, 忙着把“波旁王朝/Dynastie des Bourbons(1589-1848, 当中因拿破仑而中断。)”, 即路易十八/Louis XVIII (1755-1824)迎接回来, 这是“波旁王朝”在“法国大革命/die franzoesische Revolution (1.7.3)”后的的第一次复辟( 1814-1815)。

 c. 在“德意志的土地”上,, 那些在“反法”时对百姓许下的诺言、制度(其实是符合“法国大革命/die franzoesiche Revolution”精神的, 参见1.7.3,也是顺应百姓呼声的),全部废弃,真的是全方位地回到“从前“!回到”旧势力的范围“(参见2.5.4)。

C.1. 要解决本国土地上的封建领主制度(农奴制度/die Leibeigenschaft),就一定会损害权贵的既得利益, 皇帝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可以自动地推下去的。

o 这一点,本身也是拿破仑带过来的“正面点”,推动平等、民主意识。参见1.7.3.

o 而建立一个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der geeinte deutsche Nationalstaat“(1.7.3.2.b.1.2),  也是由拿破仑引发的,这是拿破仑占领“德意志土地”的第二个“正面点”。参见1.7.3.

C.2. 而同期的英国、法国, 都已是跨过了这个门槛(法国是借助1789年“法国大革命/die franzoesische Revolution“, 终结了封建制度/das Ende des Feudalsystems),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der geeinte Nationalstaat了。同时, 也开始了工业革命。

 d. 总而言之,“德意志邦联/Deutscher Bund“是个“Staatenbund/国家联邦,不是Bundesstaat /联邦制国家,如现在的德国,就是联邦制国家。 是权宜之计。

2.4.1.2. 同时, 这个“德意志联邦“

 a. 也不像现在的欧盟/EU(die Europaeische Union),

o 成员国之间,人员可以自由流动;

o 可以用同样的钱(EURO)支付;

o 可以自由贸易(即0关税);

o 。。。

 b. 当时, 货物流通非常幸苦,必须在所经过的国家 (国与国之间, 有关卡),先换钱,在交税。还有就是, 连度量衡都不一样。。。 

o 再次感谢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统一度量衡 。

2.4.2. “普鲁士王国/Das Königreich von Preußen(1701-1871)”和”奥地利帝国/ Kaisertum Österreich (1804-1867)”,(1.7.2),本质上是霍亨索伦家族/Hohenzollerns和哈布斯堡王朝/Haus Habsburg (1273-1918,1.7.2 注3)之间经常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

2.4.2.1. 当时的”普鲁士王国”已经是“德意志联邦/ Deutscher Bund”内德语居民占优势的强国。“ 而且,还没有“奥地利帝国”的棘手的民族问题(这个在系列电影【Sissi公主】中可以看到。) 

2.4.2.2. “奥地利帝国/ Kaisertum Österreich (1804-1867, 参见1.7.2)“, 则是因为其传统上一直是”德意志土地“上的霸主和帝国(“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oemisches Reich-962-1806”)的控制者,而占优势。

2.4.3. 德意志联邦/Deutscher Bund (1815-1866)瓦解

2.4.3.1. 1866年“普奥战争”(又称为德意志战争/Deutscher Krieg,或兄弟之战/Bruderkrieg, 参见3.1.1.1.C.2)结束,“奥地利帝国/ Kaisertum Österreich (1804-1867, 参见1.7.2)”被“普鲁士王国/Das Königreich von Preußen(1701-1871)”打败,德意志联邦/Deutscher Bund (1815-1866)瓦解。

 a. 1867年, “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和解(这其实反映了民族矛盾,参见2.4.2.1),建立“奥匈帝国/Die Österreichisch-Ungarische Monarchie (1867-1918)”。中国人熟悉的三部电影【茜茜公主/Sissi】,其中一部就是涉及到这段历史。 

注6: 独立登上世界舞台的“奥地利“(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国名及其范围),其实是覆盖

注6.1. “奥地利帝国/Kaisertum Österreich (1804-1867, 参见1.7.2)”;

注6.2. “奥匈帝国/Die Österreichisch-Ungarische Monarchie (1867-1918)“(1867-1918);

注6.3. “奥地利共和国/Republik Österreich” (1918- 。。。)

“Österreich ist ein demokratischer und foederaler Bundesstaat,  entstanden nach dem  Ersten Weltkrieg als Deutschösterreich und wiedererrichtet nach dem Zweiten Weltkreig in seiner heutigen Form, d.h. Republik,und dauerde Neutralitaet.”【Lexikon】

奥地利是一个民主联邦制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后创建为德意志奥地利(1918-1938); (1938-1945, 被纳粹德国吞并), 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后以目前的形式, 即共和国重新建立,并且是永久中立。

 b. “奥匈帝国(1867-1918)”在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就是触发“第一次世界大战/der erste Weltkrieg/World War I (1914-1918)”。这是后话了。 

o 当然,“第一次世界大战”, 也终结了“奥匈帝国/Die Österreichisch-Ungarische Monarchie(1867-1918)”, 匈牙利/Ungarn独立。而“奥地利”本身,则进入共和国时代 (参见注6)。

o “第一次世界大战”, 也使得“大德意志/grossdeutsch” 方案(套用后来的概念, 2.6.2.1.a)画上句号。 

2.4.3.2.  ”奥普战争“(又称为“德意志战争/Deutscher Krieg”,或“兄弟之战/Bruderkrieg”, 参见3.1.1.1.C.2)后, “普鲁士王国/Das Königreich von Preußen(1701-1871)” 成功地”领衔“北德意志邦联邦/Norddeutscher Bund(1867-1871)“,和”奥地利帝国”“分割而治”(参见3.1.1.1.c.2)。 

o  说到底, “普鲁士”不愿再对“奥地利帝国”“俯首称臣”了 (从“普鲁士”一路发展过来, 是很好理解的)。

2.4.3.3. “普鲁士王国/Das Königreich von Preußen(1701-1871)”的胜利使其称霸“小德意志/kleindeutsch”(套用后来的概念, 2.6.2.1.b),最后完成统一大业,建立没有“奥地利”部分的“德意志帝国/Deutsches Kaiserreich(1871-1918)”,即“小德意志/kleindeutsch”国家。参见3.2.

2.5. 普鲁士的崛起/Aufstieg Preußens

2.5.1. 1525年,”宗教改革/ die Reformation (参见1.8.6.2) “中,来自Hohenzollerns/霍亨索伦家族(霍亨索伦城堡/Burg Hohenzollern是老家)的骑士团大团长/Hochmeister阿尔布雷希特/Albrecht (他是“条顿骑士团/Deutsch-Orden, oder Deutsch-Ritter-Orden“作为军事组织的最后一任首领)在皈依新教/Protestantismus, die evangelische Kirche (参见1.8.6.2.b) 后, 宣布“条顿骑士团国/Deutschordensland (1224-1525)“ 世俗化/saekularisieren,即从”das geistliche Territorium /宗教领土”变成了”ein weltliches Herzogtum/世俗公国”,并且改信”新教/路德宗/die lutherische Kirche”。”普鲁士公国/Herzogtum Preußen(1525–1701)”就此建立, 建都”Koenigberg/柯尼斯堡“。  

2.5.1.1. 这里,其实是征服者(条顿骑士团/Deutsch-Orden)采用被征服者(原住民Prußen)的名字,其背后是暴力、流血。强迫被征服者信仰“基督教”,这个传统, 从查理大帝/Charlemagne/ Karl der Große (742-814)就开始了,参见1.2.1.2.

a. 这块区域, 是属于波兰/Polen的”东普鲁士/ Ostpreußen”。

b. 所以, ”Koenigberg/柯尼斯堡“还有个更早的波兰语名字:Krolewiek.

2.5.1.2. “条顿骑士团国/Deutschordensland (1224-1525)“,先有军(条顿骑士团)、后有国(条顿骑士团国)的开拓史,决定了“普鲁士是军队拥有国家,而不是国家拥有军队”。 的确,骑士/Ritter的尚武精神、修士的严谨性格、流浪者对土地的渴望,铸就了“普鲁士/ Preußen”人的特征。

o 和此句式结构类似的托马斯·曼/Thomas Mann (1875-1955)有一句的“德国的欧洲/das deutsche Europa”与“欧洲的德国/das europaeische Deutschland”,这是另外的题目了。

2.5.1.3. 补充关于条顿人/die Teutonen的信息:

 a. 源自现在德国的东北部:土地干旱、贫瘠, 气候寒冷。

 b. 条顿人他们向往西南的阳光和充沛的食物:

b.1. 要过好日子, 就要征服别人;

b.2. 要征服别人, 就要把自己训练成战士;

b.3. 作为战士:对上,绝对服从;并排斥一切独立思考。

 c. 条顿人喜欢漫游, 

c.1. Der Wanderer/流浪者 --- “Da, wo du nicht bist, ist das Glueck”/那你没有去过的地方, 有幸福。 

c.2. 诗句里,其实是可以读出条顿人内心的渴望/欲望。

2.5.1.4. 这个公国, 即“普鲁士公国/Herzogtum Preußen(1525–1701)”, “steht unter der Oberhoheit des Koenigs von Polen/归在波兰/Polen国王名下” ,参见2.5.1.1(可见,德意志和波兰的矛盾由来已久)。

 a. 来自Sachsen/萨克森的选帝侯/Kurfuerst (1.3.2.1.b。不要忘了,第一代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Otto der Grosse 就是来自此地, 参见1.3.3) , Friedrich August II /奥古斯塔II 世,又称“der Starke/强力王” (1670-1733) 还担任过波兰/Polen国王。

a.1. 在他手里, Dresden/德累斯顿得以发展成今天的模样。

a.2. 还发现了瓷器的秘密,开始了“迈森/ Meißen瓷器“的传奇,是欧洲的“瓷都”。

a.3. 他和“普鲁士”的Friedrich Wilhelm I (1713—1740),就自诩为“士兵国王/Soldatenkoenig ”同期(参见2.5.4.1)。

2.5.2. Hohenzollerns/霍亨索伦家族还有一支,在勃兰登堡/Brandenburg, 这是“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oemisches Reich(962-1806)”管辖的区域。

2.5.2.1. Brandenburg/勃兰登堡 是按照【黄金诏书/die Goldene Bulle, 1356】(参见1.5.1), 具有选举“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oemisches Reich(962-1806)”皇帝的“选帝侯/Kurfuerst(1.3.2.1.b)”. 而这个“选帝侯”从1415年开始,由来自Hohenzollerns/霍亨索伦家族的人担任。

2.5.2.2. 1618, 也就是“三十年战争/Dreissigjaehrige Krieg (1618—1648,参见1.8.6.6)”爆发的那年,“普鲁士公国/Herzogtum Preußen(1525–1701)”落入无后人继承的境地。这样, 这块土地就由其亲戚,勃兰登堡的“选帝侯/Kurfuerst(2.5.2.1)”兼管,从此, ”普鲁士公国/Herzogtum Preußen(1525–1701)”进入“勃兰登堡-普鲁士/Brandenburg-Preußen(1618-1701)”阶段。

 a. 可惜, 这两块土地在地理上互不相连,国王从一个领地到另一个领到, 必须穿越外国国境。

 b. 这是“普鲁士“的先天不足!

2.5.2.3. 当然,此时的Hohenzollerns/霍亨索伦家族的Friedrich Wilhelm (1620-1688,他的儿子就是Friedrich I/腓特烈一世 ,1657 -1713,在位时间: 1701-1713))要对“神圣罗马帝国” 和“波兰国”称臣。尽管如此, 经过他的不懈努力, ”普鲁士公国/Herzogtum Preußen (1525–1701)”是被其周边承认的独立公国/als eigenstaendiges Herzogtum, 他本人也被称之为“Grosser Kurfuerst/大选帝侯”。

 a. 因为在其名下,除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勃兰登堡外,还有在波兰/Polen地域内的原“普鲁士公国“的区域。

o 所以,拐弯抹角, “普鲁士”和”神圣罗马帝国”有点联系。

 b. 1660年,“普鲁士公国”因为东普鲁士 / Ostpreußen ”(西普鲁士还在波兰手中)因为脱离波兰,而享有自主权/Hoheit。这是来自不易的自主权。

2.5.3. Hohenzollerns/霍亨索伦家族的Friedrich I/腓特烈一世 (1657 -1713,在位时间: 1701-1713),因支持“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oemisches Reich(962-1806)“的皇帝(参见2.5.2.1),而向 ”波旁皇朝/Dynastie des Bourbons(1589-1848)”宣战(注7)。借此,他获得机会,将”普鲁士公国/Herzogtum Preußen (1525–1701)”升级为”普鲁士王国/Das Königreich von Preußen(1701-1871)”。

注7:这就是“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oemisches Reich(962-1806)“ “Haus Habsburg/ 哈布斯堡王朝( 1273-1918)和法国波旁王朝/Dynastie des Bourbons(1589-1848)的“西班牙王位争夺战(1701-1714)。参见1.5.3.1.a.1.

2.5.3.1. 由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不允许治下还有一个皇帝,所以, ”普鲁士王国/Das Königreich von Preußen(1701-1871)”的国王不能称“皇/Koenig”; 此外, 还有”王国“的另一部分土地的主权,属于波兰/Polen,只是作为”封地/Lehen “分封而已。 他只有“东普鲁士“属于自己的土地。所以,才有了 “Koenig in Preussen/在普鲁士的国王“的名称,而非”Koenig von Preussen/普鲁士国王“。

2.5.3.2. 从此开始了“普鲁士/ Preußen“(指代整个所有治下区域/国家),两百多年的辉煌时代(1701- 1945, “二战/Zweiter Weltkrieg/ World War II (1939-1945)”结束。相比英、法等国,历史也太短了 )

a. ”普鲁士/ Preußen”有四个核心地区 (版图的变更, 就可以看出一代代的“普鲁士王“的“努力”):

a.1. Brandenburg/勃兰登堡; 

o 原属“神圣罗马帝国“ 。Hohenzollerns/霍亨索伦家族是选帝侯/Kurfuerst (2.5.2.1).

o “二战/Zweiter Weltkrieg/World War II (1939-1945)“后,唯一留在“德国”的部分)

a.2. Ost-、Westpreussen/东、西普鲁士 

o 原属波兰,” 东普鲁士/ Ostpreußen“是由“大选帝侯”获取-2.5.2.3.b;“西普鲁士/Westpreußen”是由“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der Große(参见2.5.4.)”获取-2.5.4.4.e,

o “二战”后,归波兰。

o  “Ostpreußen/东普鲁士”地区的“Koenigberg/柯尼斯堡“(2.5.1.1)归苏联。

a.3. Pommern 

o 原属波兰,由“士兵国王”获取-2.5.4.1.c.;

o “二战”后,大部分归波兰。

a.4. Schlesien

o 原属“神圣罗马帝国“,由“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der Große(参见2.5.4.)”获取-2.5.4.4.e;

o “二战”后,大部分归波兰/Polen。 

b. 自此,”普鲁士/ Preußen “开始更有效率、更有纪律的运行, 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普鲁士的利益“),增强国力。

2.5.3.3. ”普鲁士/ Preußen “这个国家的形成过程,尤其是其相互之间互不接壤的国土,还包括, 普鲁士的自然资源极度匮乏(参见2.5.1.3.a)。。。 一句话 ,这个国家因其自身的条件(先天不足), 以及周围邻国的状态(普鲁士也曾因为军事力量薄弱,而受到“欺负”), 让其不得安宁。这就是“普鲁士的生存焦虑”。于是, “普鲁士“ “必须不断追求伟大“,才能“千秋万代”、“长治久安”。而这就变成了”普鲁士/ Preußen “的国家生存法则,这也就是“普鲁士的利益/die Interesse von Preußen”

 a. “普鲁士的生存焦虑”给“普鲁士/ Preußen “的统治者巨大的生存压力。

 b. 历代国王靠“拳头”、靠“铁与血/ Eisen und Blut”(参见3.1) 打出来的“生存和扩大”。

b.1. 为达到此目标,”普鲁士”举全国之力,把所有的人口和经济资源投入到军事上(这也是在苦痛之后的“领悟“)。

b.1.1. 正因为如此, 人们给”普鲁士/ Preußen “贴上了”好战/Kriegsherr、普鲁士军国主义/ der preußische Militarismus的”标签“,

b.1.2. 并说“战争是普鲁士的民族产业。”“das Militaer ist der erste Stand im Staate/ 军队是国家第一要务“.

b.1.3. 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Friedrich II /腓特烈二世,又称“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der Große”(1712—1786, 在位时间: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 参见2.5.4.

b.2. Militarismus/军国主义:Als Militarismus wird die Dominanz militärischer Wertvorstellungen und Interessen in der Politik und im gesellschaftlichen Leben bezeichnet, wie sie etwa durch die einseitige Betonung des Rechts des Stärkeren und die Vorstellung, Kriege seien notwendig oder unvermeidbar, zum Ausdruck kommen oder durch ein strikt hierarchisches, auf Befehl und Gehorsam beruhendes Denken vermittelt werden. 【Lexikon】

军国主义是指军事价值和利益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例如片面强调强者法则和战争是必要或不可避免的思想,或者通过基于命令和服从的严格等级思维来表达。

b.3. 根据这个定义, “普鲁士”被打上“军国主义“标签, 是毋庸置疑的。

b.4. 当然, 也由于服从命令、严格的等级思维, 使得军人的行为看上去,如同被操控的木偶一般,机械、无脑。德语里专门有一个词, Kadavergehorsam/盲从/blinder Gehorsam. 其字面意思就是像衰弱无力的躯体, 不能主动自觉支配自己的身体。言下之意, 就是可以操纵,可以控制。如时下西方出现的“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die politische Korrektheit”,其实就是一种“控制”,让人放弃自己头脑的思考,简单地根据“标签”归类。是否有点反人性?

b .4.1 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个讽刺电影【Hauptmann von Koepenick/柯佩尼克上尉】,讽刺的就是这种只看军服(军衔)、不动脑子的盲从。 

b.4.2 可惜, 这样的事, 还时有发生。

b.4.3  更可怕的是,主动地、自觉地放弃自己头脑的思考、判断,出了问题, 就是别人要求的,我只是“执行方”。Hannah Arendt (1906—1975) 提出的“平庸之恶/ der Banalitaet des Boesen „ (banality of evil) “, 就是指这种, 不用自己头脑思考, 盲目服从,而做的“恶” ,并且还拒绝担责。

b.4.4 所以,我们需要遵循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 所说的“Der bestirnte Himmel über mir, und das moralische Gesetz in mir. /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准则。  【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实践理性批判】 

b.4.5. 普鲁士著名的陆军元帅毛奇/Generalfeldmarschall Graf Helmuth von Moltke (1800-1891) 曾说过:“Gehorsam ist ein Prinzip. Der Mann steht ueber den Prinzip. / 服从,是个原则,人的地位高于原则。“

o 也就是说,“ nicht nur auf den Befehl schauen, sondern auch die damit verfolgte Absicht./不仅要看命令,还要看命令背后的意图。”这是“Voraussetzung fuer das Leitprinzip fuehren mit Auftrag/基于任务的指挥原则的前提“。

o 所以, 要尊重人, 尊重每个个体!这是有自我责任感、自我负责的个体!所以,需要共同完成任务的团队,同心同德。 “Selbstverantwortlichkeit in der Auftragsdurchfuehrung ist auch ein Teil der inneren Fuehrung und eine Voraussetzung fuer militaerischen Erfolg./在完成任务中的自我负责,也是内在引领的一部分, 这是军事成功的前提。”这是毛奇的亲身体验。

o 这里还是可以看到启蒙的力量!

 c. 也就可以理解,同在“大德意志/grossdeutsch(套用后来的概念,参见2.6.2.1.a)”地区, 后来强盛的”普鲁士”不服”神圣罗马帝国” (包括其后的“奥地利帝国”)的管教 (参见2.5.2.3.a).

2.5.3.4. 在1871年, “德意志帝国/Deutsches Kaiserreich (1871-1918, 参见3.2)”立国之前, 

 a. “普鲁士/ Preußen” 也只是“大德意志/grossdeutsch(套用后来的概念,参见2.6.2.1.a)” 区域里的一个 ”普鲁士王国 /Das Königreich von Preußen(1701-1871)”而已;

o 独立,但又不得不为了“普鲁士的利益/die Interessen von Preußen”(2.5.3.3)而奋力挣扎着、谋划着,有时还不得不“先下手为强”,并为此不惜背上骂名。

 b. 立国后, 则是国家里的一个部分/一个“州或邦”(包括在“魏玛共和国/Weimarer Republik /1918-1933”和“纳粹德国/ Nazi-Deutschland /1933-1945”时期)。

o “普鲁士“是融入“德国”了,而“德国”又带着“普鲁士”的特质。这是后话。

2.5.3.5.  “二战/ Zweiter Weltkrieg/World War II (1939-1945)“后,”das militaristische Preußen/军国主义普鲁士(参见2.5.3.3.b.2)“彻底被”肢解”(瓜分掉), 在地图上消失/被抹掉。1947年2月25日“盟军管制委员会”专门签署了【第46号法令】:“The Prussian State … is abolished./解散普鲁士“。

 a. 其实, 在这条法令发布之前,“普鲁士”的概念已经自行被“德国”代替了。参见2.5.3.4.b.

2.5.4. “普鲁士/ Preußen”的高光时刻,是Friedrich II /腓特烈二世,又称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der Große(1712—1786, 在位时间: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

2.5.4.1. 他的父亲Friedrich Wilhelm I (1713—1740),就自诩为“士兵国王/Soldatenkoenig ”。 这个“士兵国王”是“普鲁士“Militarismus/军国主义(2.5.3.3.b.2)的奠基者。

 a. 这个节俭的国王,把将近四分之三的税收投入军队/ins Militaer pumpen, 每三十个臣民有一个士兵 。。。

 b. 把”这个国家实实在在地变成了一个军事国家/das Land wird dann richtig gehen zum Militaerstaat umgebaut. “

 c. 但在他执政的27年里, 发动了一场战争,夺得原属波兰/Polen的西Pommern (2.5.3.2.a.3)。这样“东普鲁士”和“勃兰登堡”就连在一起了。(这还是为了“普鲁士的利益/die Interessen von Preußen”,见2.5.3.3)。

 d. 还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普鲁士蓝/ Prussischblau”,这个颜色名字源自“普鲁士军服”。而这个军服,就是这位“士兵国王”改定的。这个颜色,彰显出“普鲁士军人”整洁、严谨。

o 有一点觉得奇怪的是, “二战”后,要“去除一切普鲁士的印迹”,即“去普鲁士化”,可是这个名字倒还是保留了下来。

2.5.4.2. 作为“储君”的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 天生是个文艺爱好者,深爱诗歌与音乐(他还是一个不错的长笛手) ,还喜欢哲学 (他所在的的时代恰好是启蒙运动时期/Aufklaeurung, 参见1.8.6.8), 可以和南唐李后主,李煜(937-978)有的一比。等他上位后,文化艺术得到赞助和支持。

 a. 他自己起草设计了Potsdam/波茨坦的无忧宫(Schloss Sanssouci, 受“凡尔赛宫/Château de Versailles”影响. “Wenn ich hier sein werde, bin ich ohne Sorge/ 在这里, 我无忧。”无忧宫”的名字就这么来的)。

 b. 而我们所知道的那个著名的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也造访过“无忧宫”,巴赫的一个儿子还在”无忧宫”的乐队里任职。

o 而和Bach同期的亨德尔/George Frederic Handel(1685-1759)则在英国发展 (当时的英王是不会讲英语的德国人,乔治一世/George I,1660—1727年, 是德意志汉诺威选帝侯/ Kurfuerst -1.3.2)。 一下子, “德国”有和英国有联系了。

2.5.4.3. 登上王位的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1740),是欧洲“开明专制/aufgeklaertes Absolutismus”(由”启蒙运动”思想家提倡,是路易十四/ Louis XIV -1638-1715-的“君主专制/Absolutismus”的妥协, 参见1.8.6.8.a2。当然, “君主专制”还是对普鲁士有影响的, 尤其是对腓特烈二世的父亲、祖父来说,更是这样。)和”启蒙运动/Aufklaerung(17.-18. JH, 参见1.8.6.8)” 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度还是”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伏尔泰Voltaire (1694—1778)的“粉丝“ 。 

 a. 他治下的“普鲁士/Preußen” 是“启蒙运动”时代的“模范生”, 是当时欧洲从“启蒙”的角度说,“最现代化”的国家, 也就是最符合时代精神(启蒙运动)的国度。

 b. 等到“法国大革命/ die franzoesische Revolution(1789)”后, 法国的“自由、平等、博爱”(参见1.7.3)听起来要比普鲁士的“各尽其职/Jedem seine Pflicht”要想响亮的多了。“普鲁士/Preußen”没跟上趟,才有了后来被拿破仑大败的耻辱(1806年Jena Schlacht/耶拿战役), 参见1.7.3.2。 

o 当然, 从“维也纳会议/ der Wiene Kongress”上可以看出, 奥、俄、普的“小地主“的农民思想还是非常严重的(参见2.3.1.1)。

2.5.4.4. 这个昔日的文艺青年,甚至差点被其父,粗鲁的“士兵国王”(2.5.4.1)枪毙(因为想要逃离这个令他窒息的“牢笼”。从此, 他的性格开始“分裂/zerrissen“: 真实的自己以及在父亲面前那个“顺从”的王子)。登上王位后, 他完全换了一个人了,在他父亲眼中那个阴柔的王子,蜕变为欧洲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之一 (aus Opfer der Taeter/从受害者变成了肇事者), 成为了Kriegsherr/好战者(军装成了他人生后期的唯一服饰)。 换句话,他从心底里认同了交给他的“任务“,为了”普鲁士的利益“(2.5.3.3)。

 a. 通过战争, 他将“普鲁士王国”的领土串联成片,并扩大了两倍多(参见2.5.2.2.a)。他有一句令人掉下巴的话,“假如你高兴别人的领土,那你就把他拿过来。辩护律师总是请的到的。”这是什么强盗逻辑呀,其背后,我理解还是是“普鲁士/Preußen”的生存危机!参见2.5.3.3。

a.1. 这就很好理解,为何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会崇拜他。”纳粹德国/Nazi-Deutschland (1933-1945) “ 时期, 希特勒团队还经常拿这个皇帝的故事来做宣传。当然,也希望能有这个“大帝”一样的“好运气“。

o “二战/Zweiter Weltkrieg/ World War II (1939-1945)”后,“德国”的邻居对“德国”还是有忌惮的,包括要“肢解普鲁士”(参见2.5.3.5), 除了希特勒, 这个Friedrich II /腓特烈大帝 (1712—1786, 在位时间: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也是有“贡献”的,如武力侵入”神圣罗马帝国“的Schlesien (后来成为了普鲁士的核心地区。参见2.5.3.2.a).

a.2. 1933年,3月21日,希特勒出任“德国” 总理一职时,特意将宣誓就职地点选在了波茨坦/Potsdam的腓特烈二世陵寝旁(因为1933年2月27日”国会大厦的纵火案/Der Reichstagsbrand”,国会大厦因此受损。这一天也被称为波茨坦日/der Tag von Postsdam),并鼓吹要把“普鲁士精神与新的运动”结为一体。被与”纳粹德国/Nazi-Deutschland (1933-1945)” 绑在一起的“普鲁士/Preußen”,因而在“二战/ World War II (1939-1945)“之后受到了更为严厉的惩罚,彻底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当然,这是后话。(参见2.5.3.5)。

 b. 在他手里, 哈布斯堡王朝/Haus Habsburg(1273-1918) 主政的“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 /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1512-1806)“和普鲁士王国/Das Königreich von Preußen(1701-1871)“的战争(对抗/ Rivalität)占据了18世纪的德意志历史。他内心的焦虑、压力,可见一般!(参见2.5.3.3)

b.1. 在【Preußen ohne Legende/不含传说的普鲁士】这本书里, 读到,这一切都是源于“普鲁士利益高于一切/die Interessen von Preußen ueber alles”、“国家利益/der Staatsräson”/ die Interessen der Staate“ (参见2.5.3.3)。为此, 权威、忠诚、责任心、勤奋、纪律、克己、自制等“普鲁士美德/die preußische Tugend, “是必须的, 似乎是可以解释的。

o  可在夜生人静时,不知这位”大帝“是否还会想起他的”长笛“。

c. 和他同期的哈布斯堡王朝/Haus Habsburg,是由“die heimliche Kaiserin/幕后女皇“玛丽娅·特蕾莎/Maria Theresia (1717—1780)主理(参见1.8.6.8.b)。而特蕾莎的父亲,查理六世/Karl VI还是Friedrich II的教父。可见,在”国家利益/die Interesse der Staate”(参见2.5.3.3)面前,其他的一切都是可以“退后”的。

 d. 一场因”普鲁士/Preußen”挑起(武力侵入”神圣罗马帝国“的Schlesien)的 “七年战争/Siebenjaehrige Krieg (1756-1763)”成就了他 (不得不说,濒临失败边缘的Friedrich II还是非常幸运的)。尽管无论是“神圣罗马帝国“还是”普鲁士“,最后都不是赢家(ohne nennenswerte Landgewinner ),Schlesien 只是正式地从 “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 /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1512-1806)” “划分给了”普鲁士/Preußen “而已,而且还成为了普鲁士的核心区域之一,参见2.5.3.2.a.。

d.1. 但“普鲁士/Preußen “以一己之力, 挑衅、并且和“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 “,法国,”俄罗斯帝国“三家,同时打了七年(所谓“三线作战”),还打了平手,足以说明“普鲁士/Preußen “的军力, 也奠定了普鲁士在“大德意志/grossdeutsch(套用后来的概念,参见2.6.2.1.a)”地区的特殊地位。

o 他也因此成为了“Friedrich der Große/腓特烈大帝“。

o 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er Tor (1788-1791), 参见1.7.3.2, 也因此而被打造。

d.2. “七年战争/Siebenjaehrige Krieg (1756-1763)”的最大赢家是英国。从此,英国替代“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oemisches Reich(962-1806)”,走上了“日不落”帝国的道路,参见1.5.1.3.a。

d.3. 而法国, 此时执政的是路易十五/ Louis XV (1710—1774),因为战争, 失去海外殖民地(如加拿大, 印度,由英国得到)。由此, 埋下了“法国大革命/ Die Franzoesische Revolution (1789 )“, 也是法国封建制度的终结/das Ende des Feudalsystems的导火索 。

d.4. “普鲁士/ Preußen“本身的经济, 也因此遭到很大打击。在战后,这个“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der Große(2.5.4.4.d.1)”,不再打仗,反而投入很大的精力,用于发展经济, 从内部来强化”普鲁士“。

o 著名的“Kartoffelnbefehl/土豆法”就是由他提出的, 德国人把土豆当成主食/Nahrungsmittel, 算起来是从这位皇帝开始的。 

 e. 昔日孱弱的“普鲁士/ Preußen “,更在他手里领土扩大(通过战争, 参见2.5.4.4.a),一跃成为欧洲新兴强国,并拥有话语权。

e.1. 未来统一的“德意志”的伟业,近代史那个极其好战的“德国”,都是在他手里奠定的。

o 他从奥地利(“神圣罗马帝国”)人手中“拿”走了Schlesien(参见2.5.4.4.d);

o Friedrich II /腓特烈二世,及其后继者Frederich William II (1744 -1797,在位1786 -1797)协同“俄罗斯“、“神圣罗马帝国”三次瓜分波兰/Polen(1772,1793, 1795), “西普鲁士”也被“普鲁士“ “拿走”了。(“德国”在东部和波兰的纠缠,与在西部和法国的纠缠, 是一样的。)这是后话。

注8: 波兰/Polen在“一战”后,也就是1918年后,重新恢复独立。那个“灵魂属于波兰”的浪漫派音乐家肖邦/F. Chopin (1810-1849) 也是生活在这段多灾多难的时期。而这个时期,又是浪漫主义音乐风格时期,他比门德尔松小一岁,参见2.3.2.1.b。

o 参见2.5.3.2.a, “普鲁士“的核心区域。

e.2. 从他自后,“普鲁士/ Preußen“, 不管是在“大德意志/grossdeutsch “地区(先套用这个概念,参见2.6.2.1.a), 还是欧洲大陆, 都是特殊的存在:“普鲁士“成为继法、英、”奥地利“、”俄罗斯“后的第五个欧洲强国/Grossmacht (哪知, 在他去世二十年后,“传奇”的普鲁士军队不堪一击, 大败于拿破仑军队;并且 国家也沦落为“二等”,参见2.3.4.1).

e.3. 后来的拿破仑/Napoléon Bonaparte (1769-1821)也视他为偶像 。在他的墓前,拿破仑说过一句话: „Man würde nicht bis hierher gekommen sein, wenn Friedrich noch lebe“/假如他还活着, 就没有别人什么事了。

o 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在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der Große(参见2.5.4.)去世后的二十年间, 普鲁士的军事力量的停止不进。

o 所有, 才有了“耶拿战役/Jena Schlacht(1806)大败“, 参见1.7.3.2。

e.4. 有意思的是, 一个参加过“七年战争/Siebenjaehrige Krieg (1756-1763)(参见2.5.4.4.d)“的普鲁士军人Friedrich Wilhelm von Steuben(1730-1794), 为华盛顿/ George Washington(1732-1799)所用,将美国革命军改造成一只训练有素的战斗力量,为”美国独立战争/die amerikanische Revolution (1776)“作出贡献。

2.5.4.5. 他宣称自己是“国家的第一仆人/der erste Diener des Staates ”。这里,其实是可以读出“逃无可逃”的责任的。为了“普鲁士/ Preußen”的“千秋万代“(参见2.5.3.3),他必须要当这个“国王”,必须要当这个国家机器的一个“零件“。为此,他必须牺牲他的天性(2.5.4.2),牺牲他自身的人性,牺牲自由,他必须服从“普鲁士国家利益/die Interesse der Staate (2.5.3.3)”, 尽心尽力完成分配给他的任务,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普鲁士”的存在,对他来说,就是目的。

 a. 普鲁士美德/die preußische Tugend, 如die Vernunft/理性,die Disziplin/纪律性, Ordnung/秩序性;die Sparsamkeit/节省性, Pragmatismus/实用性; die Pflichterfuellung/尽责性,Zuverlässigkeit/可靠性; Fleiß/勤奋性, Selbstbeherrschung/自律性 。。。,在他身上有充分的体现。他穿着军服,勤奋工作,直至最后。(参见2.5.4.4.b.1)

 b. 由于“普鲁士/ Preußen”最后统一“德国”,那些“普鲁士美德” 也就融入“德国“,“升级“为“德国人的美德/die deutsche Tugend”, 其中也包括了“军国主义/Militarismus(2.5.3.3.b.2)。

2.5.4.6. 他是“德意志启蒙运动/Aufklaerung”代表的哲学家康德/ Immanuel Kant(1724—1804)、音乐家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文学家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 以及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等同期的国王。

2.5.4.7. 在他手里, 柏林作为“帝都”,实实在在地开始进行规划、建造。同时,这座移民城市(甚至是当时全欧洲宗教受迫害者的庇护所,这是其宗教政策宽容的标志)迎来了文化和经济的全盛时期。当然, 他的继任者,Frederich William II (1744年9月25日-1797年11月16日, 在位1786年8月17日-1797年11月16日) 完成了建造,并且让柏林的文艺沙龙和政治沙龙开始活跃,成为“德意志浪漫主义运动“大本营,也才有“德国艺术上浪漫主义时期” (参见2.3.2.1.b)。

 a. “普鲁士/Preußen“ 并非一个民族国家/Nationalstaat,缺乏部族的基础 (真要说民族的话,应该是包括“德意志民族“和“波兰民族“);也没有民族的根柢,仅仅是一个国家而已。这是一个“人工化”的权力架构和理性架构,因而是有效率的国家机器, 同时,也是军国主义/Militarismus (2.5.3.3.b.2)。

 b. 这是一个理性国度/Rationalstaat,法治国家,向所有人开放。每个人享有同等的权利, 但也必须承担同等的义务。所以说,这个国家是“启蒙时代”的模范生。(这也就是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der Große的贡献。他的国家, 打上了“开明专制/aufgeklaertes Absolutismus”的痕迹,参见2.5.4.3)。

b.1. 现在可以理解,为何在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der Große (1712—1786, 在位时间: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的时代,会出现康德/ Immanuel Kant(1724—1804), 会出现康德的“三大批判”,其中之一就是【die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纯粹理性批判】,首版时间是1781.

b.2. 一个著名的故事“腓特烈大帝和磨坊主”(尽管不是真的),但也确实反映了, 在“普鲁士”,司法独立的机制是在运行的。 

 c. 著名的“普鲁士”三大“无所谓“就是例子(这个背后,其实就是围绕着”普鲁士的利益“(2.5.3.3),而产生的“实用/pragmatisch“,就是 “各尽其职/Jedem seine Pflicht.“参见普鲁士美德2.5.1.3.a)

c.1. 对宗教无所谓, 即可以“按照自己的信仰方式得到救赎”,甚至信仰伊斯兰教,只要尽好自己对国家的责任就行。

c.2. 对族群无所谓,即对来自其他地方,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移民一视同仁。

c.3. 对社会无所谓, 即每个国民都是自己命运的塑造者。他打算如何度日,那是他自己的事。人人平等,享有同等的权利,只要尽好自己对国家的责任、不影响国家利益就行 。

c.4. 不得不感慨一句, 这种“包容度“, 就是放到现在,也是不落伍的。

2.5.5. 还要说的一位是因为保守,而被拿破仑打败(1806),然后又带着“普鲁士“,从拿破仑的“羞辱”下走出的国王Frederich William III (1770 -1840, 在位1797-1840),参见1.7.3.2。在他治下,开始了改革/Reformen(内部反抗也是很厉害的!容克贵族/Junker不会轻易让自己的权威遭到摧毁的。 ),并且最终协同(最后一个)“反法联盟/ Anti-Französisch-Allianz “,赶走了拿破仑。

注8:Junker/容克,“ursprünglich ein Mitglied des Adels ohne Ritterschlag, später auch allgemein die Söhne des Adels und junge Edelleute ohne sonstigen Titel。“/最初是没有爵位的贵族成员,后来也一般是贵族的儿子和没有其他头衔的年轻贵族。【Lexikon】

注9: 这个“反法联盟/ Anti-Französisch-Allianz “,反的是

o 法国人,即拿破仑的入侵  (第一任务)

o “法国大革命/die franzoesische Revolution(1789)”的革命理念 (第二任务, 参见1.7.3.1.a)。这就是为啥, 在“维也纳会议/ der Wiene Kongress“上, 他们建立了“神圣同盟/Heilige Allianz”(参见2.3.1.3),这是为了继续“反法”(其本质是“倒退”,和“法国大革命”理念相反)呀。

2.5.5.1. 政治改革, 由vom und zum Stein(1757-1831)领衔的”废除农奴制 / Die Leibeigenschaft der Bauern wird aufgehoben”(这也算是受“法国大革命/die franzoesische Revolution(1789)“影响的一个“革命行动” ,参见1.7.3)。。。 改革初见成效,经济实力得到增强。

a. 还有, 不得不提的是,由其倡导的最后一个“反法联盟/ Anti-Französisch-Allianz ”(参见2.5.5, 注9),以及建立一个“德意志民族国家/der deutsche Nationalstaat”。可惜,时机未到, 

a.1. 拿破仑是被赶到莱茵河对岸,

a.2. 但是,一个“德意志联邦/der deutsche Bund (1815-1866, 参见2.4.1)”代替了“德意志民族国家/der deutsche Nationalstaat”出现了,(参见2.3.3.1)。

2.5.5.2. 教育改革,由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主刀,即“国民义务教育制度”的改革(普鲁士在1763年成为全世界第一个正式实施“国民义务教育”的国家, 这也是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der Große-2.5.4.-在位时间所倡导的),让所有阶层的子女都有相同的机会接受教育。

 a. “普鲁士“的识字率均为全欧最高甚至远超英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现代化大学教育、全民福利体系也都是“普鲁士“率先提出来或是落实的。

 b. 并且在教育中, 引入“Patriotismus/爱国主义 (Vaterlandsliebe)”,以增强”德意志民族/die deutsche Nation(1.7.3.2.b.1)”认同感, 这些都是属于“die deutschnationale Bewegung /德意志民族运动” (1.7.3.1.b.1)。

b.1. 因为当时在“德意志“(套用后来的“大德意志/grossdeutsch“概念,参见2.6.2.1.a)的土地上, 还没有政治统一。能把人聚拢的,只有die Sprache/语言, die Kultur/文化, die Tradition/传统。 此时的“德意志民族/die deutsche Nation(1.7.3.1.b.1)”,是一个”正在形成的民族/die bildende Nation”. 

b.2. ”Was ist die deutschen Vaterland? 什么是德意志的祖国?在哪里?“是当时广泛讨论的问题。这也就形成了一个著名的问题,即die deutsche Frage/德意志问题“

o 这个问题,直到200多年后的1990, “两德”统一后,才解决:“ die Einheit und Freiheit Deutschlands vollendet“/”德国统一和自由已经完成”,这是两德统一后,以法律的形式成文。(Verfasssung/ Grundgesetz).

b.3. 这里, 其实就已引出了【das Lied der Deutschen/德意志之歌】。

b.3.1. 这是由当时还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臣民的海顿/Joseph Haydn (1732-1809) 在1797年完成的【Gott erhalte Franz den C(K)aiser/天佑吾皇】(【Das Kaiserquartett – op.76-III./皇帝四重奏】)。当时, 充其量可以算作是“大德意志/grossdeutsch (参见2.6.2.1.a)”地区的“国歌”。有意思的是, 这首曲子后来(1922) 被批准成了“魏玛共和国/Weimarer Republik (1918-1933)”的国歌,也是现在的“联邦德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BRD (1949- )”的国歌 (曲子不变,变动的是歌词部分)。 

b.3.2. 歌词,则是由Prof. Hoffman von Fallersleben, 1798—1874)作于1841年8月26日晚 (现在的“联邦德国/BRD”的国歌,选用第三段歌词)

o 歌词所提及的“Deutschland ueber alles”, “urspruenglich wollte Hoffman von Fallerseleben damit sagen, dass nicht die einzelnen Staaten im Deutschen Bund das Vaterland der Deutschen sind, sondern ein neuer deutscher Nationalstaat.“

“德国高于一切”,其原意是, 在“德意志联邦/ Deutscher Bund (1815-1866, 参见2.4.1)“ 中的各个邦国, 如普鲁士王国/Das Königreich von Preußen, 如巴伐利亚王国/ das Königreich Bayern。。。不是“德意志人”的祖国,而是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德意志民族国家/der deutsche Nationalstaat”, 才是“德意志人”的祖国/der Vaterland der Deutschen!这个新的““德意志民族国家”是涵盖各个邦国的。

o 这歌词 ,其实回答了这个“die deutsche Frage/德意志问题”(2.5.5.2.b.2)。

o “二战 /Zweiter Weltkrieg/World War II (1939-1945)”后,因为大家都畏惧“Deutschland ueber alles/德国高于一切”,所以, 这句话就不用了 。其实,是有点敏感过度了, 从中也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德国”留给世界的“负面”影响。

 c. 1809年在柏林创办了柏林洪堡大学 (Humboldt–Universitat zu Berlin),是现代大学之母。“大学是科学工作者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这个普鲁士低谷时期的国王/Frederich William III (1770 -1840, 在位1797-1840)说的话,还是充满了“启蒙精神”。就是今天听来, 也是超前的。 

2.5.5.3. 开始了“兵役制”

a. 这是在和拿破仑的战争中的“痛”的领悟。 

b. 在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der Grosse (1712—1786, 在位时间: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去世后的二十年, 普鲁士的军队及其军事上没有任何变化,这也是”1806年Jena Schlacht/耶拿战役“大败的原因。参见1.7.3.2);

o 其实, 连拿破仑都没想到,曾经那么有战斗力的普鲁士军队,那么不堪一击。参见2.5.4.4.e.3。

2.5.5.4. 我们所熟悉的的“德国人的美德/die deutsche Tugend”(2.5.4.5.b), 有这位“普鲁士国王”的贡献!还包括在“反法“战役中初次出现的“铁十字”勋章/das eiserne Kreuz. 

2.5.5.5. 这个皇帝作为最后一届“反法联盟/ Anti-Französisch-Allianz ”(参见2.5.5, 注9)”一员,并最终战胜了拿破仑 ( 1813, “Volkerschlacht bei Leipzig/莱比锡人民大会战“, 拿破仑被“普鲁士”、“奥地利”、“俄罗斯”联军击溃,撤至莱茵河对岸)。 但是, 离百姓希望的”Freiheit und Einheit /自由和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der deutsche Nationalstaat ”,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见2.4.1.1)。 

a. 但不管怎样, 拿破仑对”德意志民族/die deutsche Nation(1.7.3.1.b.1)”的形成,是起着“促进(助产士)的作用/Geburtshelfer der deutschen Nation“. (参见1.7.3.)

b. 顺便说一句, 在Regensburg/雷根斯堡的Walhalla/纪念堂, 又称为“die nationale Ruhmshalle der Deutschen/德国名人堂” (可以说是“德国”的“先贤祠/Pantheon”),其建造起因就是“纪念战胜拿破仑/in Erinnerung an den Sieg ueber Napoleon”. 当然, 要引申的是, 

b.1. 建造Walhalla ,是巴伐利亚王国/ Königreich Bayern的路德维希一世/Ludwig l (1786-1868)。

o 1810年, 路德维希一世/Ludwig l结婚时的婚庆活动, 演变成了后来的Oktoberfest/慕尼黑啤酒节。

b.2. 他的孙子, 就是建造“Schloss Neuschwanstein /新天鹅堡”的路德维希二世/Ludwig II (1845—1886)。

o 一直和哈布斯堡王朝/Haus Habsburg(1273-1918)走得近的路德维希二世/Ludwig II (我们熟知的“奥匈帝国-1867-1918“皇后Sissi,和其是亲戚, 参见2.3.1.2.b)。在“普奥战争”(1866, 参见3.1.1.1.C.2)后, 向普鲁士“称臣”(当然, 某种意义上说,可以是俾斯麦花钱“买”的:俾斯麦“投资”了不少钱,用于造“新天鹅堡”。)

o 所以,后来的“德意志帝国/Deutsches Kaiserreich (1871-1918) 是包含Bayern/巴伐利亚, 从而也结束了其独立地位(至今还是联邦德国/BRD的一个州)。

2.6. 1848年革命(全欧洲的革命)

2.6.1. 1848年法国的“二月革命”推动了“德国”城邦( “德意志联邦/Deutscher Bund -1815-1866, 参见2.4.1”)的“三月革命/Maerzrevolution(1848.3)”。

2.6.1.1. 这个比“法国大革命/die franzoesische Revolution(1789)”晚将近100年的、在德意志土地上发生的“革命/die Revolution (1.7.3.1.a)“和法国人当时的要求是有差距的 (参见1.7.3):

a. 法国是要求“共和/Republik:”法国大革命/die franzoesische Revolution(1789)”后,成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后面,尽管历经数次反复(革命不是一蹴而就的):

a.1. 复辟的波旁王朝/Dynastie des Bourbons(1589-1848),参见2.4.1.1.

a.2. (拿破仑)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 参见1.7.3.4);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

a.3. 共和国 :法国1848年“二月革命”后,进入“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

b. 而在德意志的土地上, “sie(Untertanen/Proleterier) fordern Freiheit, Demokratie und ein geeintes Land./底层百姓(无产者)要求自由、民主和统一的国家。“

b.1. 上一次“德意志土地上的革命”要追溯到1524-1525年“德意志农民战争/Krieg der Bauern”. 参见1.8.6.4.d.2.

b.2. 德意志土地上的共和/Republik,要到第一次世界战/Erster Weltkrieg/World War I (1914-1918)后, “die Weimarer Republik (1918-1933)/魏玛共和国“.

2.6.2. 1848年5月18日,在Frankfurter Paulskirche/ 法兰克福保罗教堂召开了 ”大德意志范围/grossdeutsche ”的 第一次die deutsche Nationalversammlung/德意志国民议会 (这是”德意志人”第一次的由人民选举的“代表大会”,这是里程碑,是”德意志土地”上”民主/Demokratie”的诞生, 是百姓的声音第一次被得以述说)。商讨“统一德国”题目(德意志问题/die deutsche Frage, 参见2.5.5.2.b.2)。可以说,这是第二个建立“德意志民族国家”的窗口时间(参见2.4.1.1)。总算, 方案朝“落地“方向前进了一步:

2.6.2.1. 真正提到解决“德意志问题/die deutsche Frage”(2.5.5.2.b.2)的方案, 有两种,即

a. 大德意志方案/die grossdeutsche Loesung:

a.1. 那就是想建成包括“奥地利”和“普鲁士”在内的“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der geeinte deutsche Nationalstaat”,且被“奥地利帝国”领导。

a.2. 这个实际上就是由”德意志联邦/Deutscher Bund (1815-1866, 参见2.4.1)“变成统一的主权国家。这是当时“奥地利”的代表提出的。

a.3. 这个想法也是符合当时“der Deutschnationalisten/德意志民族主义者”的愿望的。 

b. 小德意志方案/die kleindeutsche Loesung: 

b.1. 由除“奥地利”以外的,所有“德意志邦联/Deutscher Bund”(2.4.1)的邦国组合成国,并听命于”普鲁士”。当时的普鲁士皇帝, 即Friedrich Wilhelm IV(1795-1861,在位时间1840-1861).

b.2. 这是当时“普鲁士”的代表提出的。

c. “奥地利“和“普鲁士”争夺“德意志民族/die deutsche Nation(1.7.3.1.b.1)”的领导权,从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der Große(1712—1786, 在位时间: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 时代开始,就没有停歇过。

c.1. “两德”统一后,宪法里的一句话:“ die Einheit und Freiheit Deutschlands vollendet“/”德国统一和自由已经完成”,总算是可以让“德国”的邻居们, 奥地利,法国,波兰, 乃至整个欧洲放下心来。

c.1.1. “二战/Zweiter Weltkrieg/World War II (1939-1945)”后, 成立于1952的“欧洲煤钢共同体/ Europäische Gemeinschaft für Kohle und Stahl。 此机构使得其他欧洲国家不必因德国的强大而感到恐惧。

o  这个必须要感谢阿登纳/Konrad Adenauer (1876-1967) 及其对应的法国总理,Robert Schuman (1886-1963).

o 阿登纳/Adenauer 是“二战”后“联邦德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BRD (1949- )”的第一任总理,带领“德国”走出了战败的阴影,重新获得主权,进而成为西方国家的一个平等伙伴。

o 还要多说一句的是,阿登纳/Konrad Adenauer (1876-1967)经历了“德意志帝国/Deutsches Kaiserreich (1871-1918)”、“魏玛共和国/Weimarer Republic (1918-1933)”、“纳粹德国/Nazi-Deutschland” (Nazi-Nationalsozialismus, 1933-1945);”和“联邦德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1949-- )”等四个重大历史时期。

c.1.2. 1957.03.25 通过的【罗马条约】, 成立“ 欧共体/Europaeische Gemeinschaft/EG” ; 

c.1.3. 2009.12. 根据【里斯本条约】, 由“欧盟/ die Europäische Union/EU” 承接“欧共体EG”的职责权限。

c.1.4. 此外,1963年1月12日,时任联邦德国/BRD总理阿登纳/Konrad Adenauer (1876-1967)与法国总统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1890-1970)在巴黎签订了【爱丽舍条约/ Elysee-Vertrag】,正式宣布了德法两国全面和解/ “in dem steht, dass beide Länder in Frieden miteinander leben wollen.”千年恩怨至此终结, ”die lange verfeindeten Laender zu Freunden. “/ 长期为敌的国家成为了朋友。

c.1.5. 在新的框架下, “德国”和“欧盟/EU”是什么样的关系 (参见2.5.1.2),一如当年的“普鲁士”和“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关系。这是后话。其实, 这也是促使我花大力气,读“德国历史”的原因, 想要看明白当今的”德国”、欧洲。(参见【从查理大帝到欧元】,by 张丹红),也看到今天的我该”如何有意义地活着/das Leben lebenswert zu machen”(这大概是读历史的最终目的吧)。

2.6.2.2. 立国框架开始单向明了, 并且以【保罗教堂宪法/ Paulskirchenverfassung】的名义成文。

a. 不包括“奥地利“部分,也就是不会到“神圣罗马帝国”版图,即只有“小德意志/kleindeutsch ”(2.6.2.1.b)。

b. 有“普鲁士/ Preußen”领衔;

c. 联邦制;

d. 先悬置“民主/Demokratie”、悬置“德意志共和国”(民主是“法国大革命/die franzoesische Revolution-1789”的成果之一, 就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参见2.6.1.1.a.);

o 为后面的俾斯麦/Bismarck(1862年开始担任总理)的“缺口理论/die Lueckentheorie”留下伏笔了。

2.6.2.3. 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度 (这是从拿破仑占领时,就开始着手的事, 参见1.7.3),让最底层的百姓受益;

2.6.2.4. 今日“联邦德国/BRD(1949- )“的国旗, 沿用当时的旗帜的三色: Schwar-Rot-God/黑-红-金。

2.6.2.5. 开始了德意志土地上的工业革命。

2.6.2.6. 无论是“奥地利”,还是“普鲁士”,都对“议会/Parlament”不太“上心“。当权的,都是“保守/Konservativ”的(参见1.7.3.1.a)。

2.6.3. 可惜, 德意志土地上的“革命“最终还是失败了, “复辟“了(没有什么可以随随便便成功的!), “皇帝“、“领主”又回来了。

2.6.3.1. 【保罗教堂宪法/ Paulskirchenverfassung】(2.6.2.2)也失效了。

2.6.3.2. 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 (1818-1883)、恩格斯/ Friedrich Engels(1820-1895)亲自参与了“革命“, 并在“革命”失败后, 流亡 (参见1.8.6.8.c.3)。

2.6.3.3. 成千上万的“德国”人“移民”美洲。Carl Christian Schurz(1829-1906)这个德裔美国政治家是个例子。

2.6.3.4. 在这个“革命失败”,“流亡”的队伍中,还有一个浪漫派音乐家(参见2.3.2.1.b),瓦格纳/ Richard Wagner (1813—1883)。1849年五月, 普鲁士军队掌控局势。瓦格纳作为一个背叛当局的社会名流被通缉,从此开始了其将近十年的流亡生涯。

发布人:d9cb****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 等车
  • 2023-08-19浏览:3455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