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儿童潜在用药错误风险约为成人的3倍,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中约20%与用药不当有关。为提升儿科药师综合能力,保障儿童用药安全,作为国家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山东省内唯一儿科药学门诊培训基地及国内首家嵌合式发展的临床药学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构建起“药学门诊—住院药学”双轮驱动的医教研协同培养模式,通过反向设计、情景模拟、信息化持续改进及多学科协作,显著提升了医院药学人员和基地学员的药学服务技能与科研教学水平。
医院药学教学体系框架
构建培训闭环流程
医院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以“能独立完成儿科药学门诊全流程”为培训目标,通过情景模拟,找出基地学员主要存在的流程不熟悉,收集基本信息、用药评估、随访不完整,沟通技巧欠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将培训目标分解为信息收集、用药评估、药物重整、用药咨询、用药教育、患者随访、药历书写、信息检索、沟通等9大核心能力。配合情景模拟调整门诊地点和模式,每周在儿科诊区开设1次药学门诊和3次联合门诊,形成“情景模拟—即时评估—实践检验”的闭环流程。
医药协同·OBE 闭环:儿科药师岗位胜任力跃升全景图
医教研良性互促
医院药师深度融入临床药学本科教学全链条,承担理论见习、实习带教及毕业设计指导,实现课堂、病房、科研无缝衔接。基地学员与在院本科生同组轮转、同案共学,在病例研讨与用药实践中互相启发思维、共同提高胜任力。基地学员更以“助理导师”身份协助药师指导本科生,在施教中精进专业,形成师生共进、教学相长的良性生态。
在培训中,基地学员全程参与医院药学服务实践。例如,医院出现首例超说明书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案例后,多学科专家进行论证,医药护联合制定个体化药物治疗管理方案,监测评估,用药教育等,守护患儿用药安全。药师成为多学科诊疗(MDT)专业团队固定成员,开展疑难病例讨论和联合门诊等。
针对家长有疑虑的药品,医药团队联合开展临床综合评价研究,建立儿童多维度评价指标,通过科普形式反馈家长,提升患者满意度。
医院成立医药护儿科药事质控小组,提升合理用药及药事管理水平。2024年,医院药师用药监护数量达1200余例,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较2023年降低31.4%。2024年,医院开展降低儿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精益管理项目,成果显著。医院药师参加本科师资带教、BOPPPS、PBL、OBE等培训,不仅提升了教学能力,还获得青年教师教课比赛一、二等奖、优秀教师、教学改革项目等荣誉。
近3年,学生药学服务项目获国家级比赛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秀论文奖1项,发表论文3篇。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医教研协同实践及成效
信息化加速能力提升
医院开发了门诊药历系统,可一键导入患者信息、医嘱信息,自动生成个体化用药指导模板,将错时给药、生活注意事项等模块化呈现,电子用药指导单可打印或一键发送给患者,提高患者依从性。医生诊疗列表可同步一键生成患者药学档案,门诊药历信息可自动汇总和分析。通过信息化改进,门诊药历书完整率提高至99.5%。
医院首次将OBE闭环与信息化药历系统结合,显著降低药历书写漏项率,提升药师岗位胜任力。医院实现学生能力提升、教师队伍建设与临床服务质量的三维共赢,为药学人才培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协同实践。下一步,医院还将扩大验证该培训模式的“成本—效果”优势,同时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药历智能质控,以持续提升儿科药师岗位胜任力。
文: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药学部 武海艳
编辑:连漪
审核:孙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