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刀郎”新歌《罗刹海市》的过度解读
这几天,刀郎在各大自媒体平台上大红大紫,红的通透,透的彻底。不过至少现在还没有被主流媒体报道。但是,我有一点担心,物极必反。
一些刀郎迷实在有些过度解读《罗刹海市》,“罗刹海市”,一个聊斋志异中的故事。说的是古代有一个奇怪的国家,长相越难看越吃香。马骥去了不太适应,希望尽早回国的故事。
当然刀郎迷和有些高级黑的人(怀着不同目的)可能借题发挥,借力打力。乘着这股东风要报仇,要伸冤,要把当年某一位音乐界的名人一时对刀郎不太友好的评论,再次炒冷饭。美其名曰,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难道这是刀郎的本意吗?我看不见得。有些网友说到的几个名字(曾经对刀郎不太感冒的名人),其实歌词里面一个也找不到啊。刀郎有否借古讽今,鞭挞现在一些社会上不合理的现象,咱们常人说的不正之风,歪风邪气,完全有可能。
寻根求源,我在设想刀郎当时创作此歌灵感的来源,也许就是一次朋友聚会,突然有人提到聊斋志异中的借古讽今故事。首先故事引人入胜,歌词朗朗上口,曲目还要有特色。因此,刀郎心血来潮,勾起了创作激情。这种创作需要积累,也需要机遇和灵感,来了就有,而与报仇时间,风马牛不相及。
刀郎尽管有才,但是作为一个自编自演,还要自己谱曲的完全独立制作人,在中国不说独一无二,可能也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尽管产量不高,质量还有争议,但是已经不错了。我本人觉得他的“罗刹海市”唱得并不是太好,有些闷,不太豪放。而且声音比较苍老,与岁月流逝有关。但是他也许唱的啥戏曲模式,不是一般通俗歌曲。
不妨碍他的创新,那种563的和弦和主旋律,还是独特的。但是,你可以喜欢,唱得不好,你可以绕道而行。不必强求,或者挑刺,鸡蛋里面挑骨头。
咱们不说数量多少,可以宁缺毋滥。但是质量这个东西是很难有一个统一标准评判的。即使世界级的名著,也可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即众口难调。
再说音乐的专业,什么才是专业标准?古典音乐的欣赏和美声唱法的晚会,观众人比不上流行歌曲的零头。因此,音乐和艺术现在可能需要一些改革调整。
从文学来看,过去的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讲究的押韵和对仗,目前是不怎么流行,而且即使名人也不一定是以押韵和对仗好就名垂千古,如果朗朗上口,更可能流芳百世。
我仍然特别喜欢李白的诗句,不一定是高大上,而是朗朗上口,比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那一首,还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怎么读来这么顺,一点没有违和的感觉。
回到刀郎,2001年那一场大雪不是多么美好,但是“停在八号楼的二路汽车,...”一样的歌词就是朗朗上口,像罗大佑说的刀郎天然是歌唱家,而且是大众歌手,这就够了。
刀郎歌迷也不必怀有什么深仇大恨。不要把刀郎每句话都从字表之后的意义去发掘。因为很多人自己写东西时候不一定考虑那么多。而且任何字体可以有N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