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说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发挥着“顶梁柱”“压舱石”的作用。穿越岁月尘烟,印刻国家记忆。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由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央视网联合14家中央企业共同制作的首部国资央企系列AI微短剧《印记》于10月1日正式上线,在“国资小新”、央视网等平台持续播出,讲述央企建设者们闪烁智慧、彰显担当、浸透血汗的故事。今天为您带来第四篇,《印记|无惧无畏 高压线上的电力巾帼》。
南方电网的展厅中,一位老人站在一张黑白照片前,神情满是怀念。
照片记录的是一群身穿工作服的女电工,骑在电线塔上进行高空带电作业。“这就是我们‘三八’带电作业班的姑娘们”,老人向一旁年轻的南网女员工介绍道。
“四五”计划期间,随着广州地区电力技术的创新推广,电力维修人员严重短缺,不少女同志自告奋勇冲在了第一线,郝明菁就是其中一员。“那时,我们都是二十岁出头的姑娘,谁也没有带电作业的经验,我们不仅要克服生理的痛苦,更要克服心理的恐惧。但是,心中都有一个信念:女同志也能顶半边天。”
老师傅带着女工们反复练习,“要时刻记住,线路是一直带电,我们的动作不能有一丝疏忽。你们要不断练习,做到无惧无畏!记住,心要静,手要稳,别怕!”
1970年6月,全国首个“三八”带电作业班成功组建。她们每天要在离地146米的高压设备上进行带电作业。郝明菁说:“在这样的高空,面对220千伏的电路,说不怕是不可能的。但越是艰难,越是争着要做。”
为了保障日常供电不断电,带电作业时电路并不会被切断。虽然身穿全套屏蔽服,但作业时要面对的,是上百千伏的强大电流,不仅要适应绝缘时人体因静电感积聚所产生的强烈刺痛感,还要忍受电流强度过大时,对耳膜产生振动所引起的“嗡嗡”声。耳朵很痛,但没有阻碍女工们攀爬高压电塔的脚步,班长谭慧霞坚定地说:“我们的任务是要克服恐惧,成为合格的带电作业者。”
在电力工人的努力下,广州供电局的供电能力飞速提升,电网架设线路数也大幅增加,供电范围从60平方千米扩大到7000多平方千米。
“真了不起,你们真的创造了奇迹!”听了几位老人的讲述,年轻的南网女员工被她们不畏艰险、勇于挑战的精神所鼓舞,“今天的我们,继承前辈的精神,也要为国家和世界做出贡献。”
万家灯火,南网情深。在波澜壮阔的中国电力发展进程中,南方电网作为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承载着区域电力供应的重要使命,更在我国能源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2002年南方电网公司挂牌成立。这是一块中国电力体系中勇于创新改革的试验田。成立之初,面对电网结构复杂、管理难度大等挑战,南方电网通过不懈努力,开拓创新,保障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南方五省区电力可靠供应。
发展至今,南方电网覆盖五省区,并与香港、澳门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的电网相联,供电面积100万平方公里。供电人口2.72亿人,供电客户1.16亿户;建成并运行世界第一个±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世界第一个±800千伏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西电东送已经形成“八条交流、十一条直流”19条500千伏及以上大通道,送电规模超过5800万千瓦;自主研发的大模型“大瓦特”,是电力行业首个基于自主可控算力研发的跨模态大模型,也是首个在电力行业应用最广的大模型,覆盖输电、变电、配电、调度、客服等十余个领域。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被镜头定格,成为永恒的记忆。这些照片,不仅仅是时间的印记,更是精神的传承。 从当年不畏艰险挑战带电作业到如今加快数字电网建设,从保障基本用电需求到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南方电网员工用汗水和智慧点亮了万家灯火,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电力保障。
爬坡过坎众行远,闯关夺隘稳行进。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在中华民族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昂扬迈进的豪迈时刻,南方电网将继续秉承“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力量。
———— /END/ ————
责任编辑丨 陈婷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