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西游记》里的成长
2024-12-22 22:51  浏览:443  搜索引擎搜索“混灰机械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混灰机械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的神魔小说,很多人对它的了解来源于影视剧,细读文本,除了精彩的情节外,书里还有很多的内容值得深究。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书中的“成长”。

一、悟空的成长

01桀骜不驯的毛猴子

孙悟空被唐僧从五行山下救出来后就做了唐僧的徒弟,跟着他去西天取经。

初做取经人的悟空还是那个无拘无束桀骜不驯的毛猴子,虽在“五行山下定心猿”中,被如来佛祖压了五百年,出来后还是有好多旧习难改。

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他们师徒遇到一伙强盗,这六人要打劫他们的财物。

这几个凡人哪里经得住悟空的打,结果都丢了命。

唐僧埋怨他,说出家人“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你怎么不分皂白,一顿打死?全无一点慈悲好善之心!

结果这猴子见三藏只管绪绪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绪聒恶我,我回去便了!”

说完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耸,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只闻得呼的一声,回东而去。撇得唐僧孤孤零零,点头自叹。

此时的悟空还是野性难驯,经不得人说,受不得话,遇事急躁、莽撞。

02惧怕困难,遇事退缩的悟空

第十五回《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涧意马收缰》中,观音助他们收的白龙马后,菩萨教悟空:“领他去见三藏,我回海上去也。”

这行者扯住菩萨不放道:“我不去了!我不去了!西方路这等崎岖,保这个凡僧,几时得到?似这等多磨多折,老孙的性命也难全,如何成得甚么功果!我不去了!我不去了!”

悟空连说四个“我不去了”,这时候的孙悟空还是那个惧怕困难,耐不住性子不能定下来的心猿,取经信念不坚定,所以遇到困难就想退缩。

还是观音菩萨许他:假若到了那伤身苦磨之处,我许你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十分再到那难脱之际,我也亲来救你。又赐他三根救命的毫毛,悟空这才谢了大慈大悲的菩萨。

03爱炫耀、与人斗富的悟空

第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孙悟空与观音院里的僧人斗富,炫耀宝贝袈裟,结果锦斓袈裟被偷,引来祸患。

拿出袈裟前唐僧曾扯住悟空悄悄说:“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人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

但悟空不以为意,只让唐僧“放心,放心”。

其实悟空爱炫耀的毛病这里已经是第二次出现了,第一次跟着菩提祖师修行时,就是人前卖弄,变作了一棵松树,

被菩提祖师逐出师门。

当时祖师就问他: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两位师傅的话都是一个道理,也是在经历了两次事情之后,悟空才真的明白这个道理。

有些道理,你说的都对,但不经一事则不长一智。没经历的人是不听的,只有自己经历了,吃亏了,才会从事中吸取教训。

04信念坚定、有责任感的行者

在三打白骨精时,明知唐僧肉眼凡胎认不得妖精,他还是冒着被师傅念紧箍咒头疼欲裂的风险,尽自己保护唐僧的责任,终于打死了白骨精。

结果是被唐僧写下贬书,赶走了。没办法,悟空只得忍气别了师父。

在八戒去花果山请孙悟空回来时,悟空曾说:我老孙身回水帘洞,心逐取经僧。……

这个时候的悟空已经把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当做了心心念念的事了,已经有了目标,有了定性。

05成熟、稳重、理智的行者

第八十二回《姹女求阳,元神护道》中,孙悟空给出去打探消息的八戒说:“温柔天下去得,刚强寸步难行。

……一样是杨木,一样是檀木。杨木性格甚软,巧匠取来,或雕圣像,或刻如来,妆金立粉,嵌玉妆花,万人烧香礼拜,受了多少无量之福。那檀木性格刚硬,油房里取了去,做柞撒(油房用以榨油的楔子),使铁箍箍了头,又使铁锤往下打,只因刚强,所以受此苦楚。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原来那个受不得一点说的悟空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眼前的行者已然圆融世故了不少,比之往昔不成熟的、急躁的、刚烈的悟空稳重、理智了不少。

后面再遇到那险峻之处,唐僧心中害怕、疑虑时,行者或安慰师傅笑道:“自古道:‘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岂无通达之理?可放心前去。”长老闻言,喜笑花生。

或提醒师傅念诵乌巢禅师的《多心经》。

并说:“心静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松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胡疑,随我去。”

唐僧闻言,心神顿爽,万虑皆休。

不得不说,这是悟空历经重重磨难后成长的结果。

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呢?

曾经那个棱角分明的初生牛犊,做事莽撞,不考虑后果的单线思维,到随着历练的积淀,我们渐渐体悟到天地的广袤,个人的渺小,也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如沧海一粟的个体又是如何的浅薄和无知啊!

曾经的轻狂与傲慢逐步收敛,取而代之的是谦逊稳重与世事洞明的智慧。

这一段历程,不仅是悟空的觉悟,也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缩影。

二、团队的成长

取经之路是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也是一个团队的成长过程。

取经团队成立之初师徒并非同心同德,在《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中,唐僧感到腹中饥饿,让悟空去化斋,悟空陪笑说:“师父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那里寻斋?”三藏心中不快,口里骂道:“你这猴子!想你在两界山,被如来压在石匣之内,口能言,足不能行,也亏我救你性命,摩顶受戒,做了我的徒弟。怎么不肯努力,常怀懒惰之心!”

此时在唐僧的眼中,悟空不想去化斋就是常怀懒惰之心。

行者道:“弟子亦颇殷勤,何尝懒惰?”

悟空听到师傅说自己懒惰,就出来反驳。

三藏道:“你既殷勤,何不化斋我吃?

这里师徒二人还是心有嫌隙的。

等到悟空打死白骨精后,唐僧肉眼凡胎不识妖精固然是真,八戒的一旁撺掇,搬弄是非也对唐僧逐走孙悟空起了很大的作用。

文中说,当看到一堆粉骷髅在那里。唐僧大惊道:“悟空,这个人才死了,怎么就化作一堆骷髅?”行者道:“他是个潜灵作怪的僵尸,在此迷人败本;被我打杀,他就现了本相。他那脊梁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唐僧闻说,倒也信了。

怎禁那八戒旁边唆嘴道:“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目哩!”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随复念起。

所以我们看到,此时他们四人之间还是各存有私心的。

第五十六回《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悟空打了剪路的强盗,唐僧让八戒把强盗埋了,然后给死者念诵《倒头经》。

口中言说:“……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

八戒一听笑道:“师父推了干净。他打时却也没有我们两个。”三藏真个又撮土祷告道:“好汉告状,只告行者,也不干八戒、沙僧之事。”

大圣闻言,忍不住笑道:“师父,你老人家忒没情义。为你取经,我费了多少殷勤劳苦,如今打死这两个毛贼,你倒教他去告老孙。虽是我动手打,却也只是为你。你不往西天取经,我不与你做徒弟,怎么会来这里,会打杀人!

这一回里师徒的关系恶化,孙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师徒都面是背非。

因为师徒二心,所以紧接着在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里出现了六耳猕猴变化悟空,真假美猴王难辨,最后到如来佛祖那里事情才得以解决,此次事件之后师徒的关系才真正达到同心协力。

书中说:话表三藏遵菩萨教旨,收了行者,与八戒、沙僧剪断二心,锁迷猿马,同心戮力,赶奔西天。

也是从这里开始,唐僧很少再念《紧箍咒》了,而且遇到一些事情,也会听从悟空的话。

在第八十回《姹女育阳求配偶 心猿护主识妖邪》中,妖精化成一女子喊救命,唐僧准备让八戒救下,悟空看出是妖怪,上前阻拦,三藏道:“也罢,也罢。八戒呵,你师兄常时也看得不差。既这等说,不要管他,我们去罢。”

在八戒抱怨西天怎么还不到时,沙僧道:“莫胡谈!只管跟着大哥走。只把工夫捱他,终须有个到之之日。”

当然,成长之路绝非一帆风顺的,也不是懒懒散散就能成的。

就像悟空在第八十二回说八戒的话:“莫生懒惰意,休起怠荒心。”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不经历一番磨难,怎能磨砺心智,取得真经。

所以我们看到《西游记》里师徒四人的取经经历其实就是一段成长的经历。经历重重磨难、层层考验,最终收获成长,得以成功。

发布人:c062****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