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一向不喜欢读外国名著,头号理由就是永远弄不清楚那些复杂的人名。而被某排行榜列为“最读不下去的书”之一的《百年孤独》,入选理由恰好也是那些让人晕头转向的冗长且复杂的名字,所以我一直不明白究竟是什么让我能读三遍这本晦涩而庞大的书。
最近刚读完《红高梁》,奇怪,同样的魔幻现实主义,在《红高梁》里我就觉得别扭,可能真的需要欣赏的距离,那么遥远的南美大陆,在我看来,比高密东北乡更加适合光怪陆离。
不得不说,《百年孤独》是本极沉重且压抑的书。我合上最后一页时是在一个暗暗的黄昏,我以同一个姿势坐了整整一个下午,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当从书中的世界抽离,再次坠入现实时,我才发现,已经黄昏了,那是一个阴天,似乎并没有夕阳。阴暗的天空低低地向窗棂,蓝色从四面八方涌来,席卷着包裹着,我几乎无法呼吸,就像季老先生在《怀念母亲》中所提及的那种黯淡的黄昏,房间里没有开灯,整个家里也只有我一个人,此时说不清是明是暗,白天与暮色正在混织交替。我忽然感受到一种坐立不安的深入骨骼的孤独,我分不清究竟是《百年孤独》渲染了那个孤独的黄昏,还是那个黄昏让我理解了《百年孤独》,但那天那种强烈的无所适从,让我记忆犹新。
马尔克斯是把孤独写得最残忍、最绝望却也最透彻、最动人的作家,布恩迪亚家庭在南美洲大陆上诞生、延续,最后在飓风中消失。这样的故事,每当我想讲给别人听时,却在喉咙里生根发芽,开出不会说话的花,怎么描绘都是徒劳。只有在马尔克斯的语言里,才更接近孤独,孤独才更符合现实,现实才更加绝望。从雨季到旱季,从现实到未来,孤独在布恩迪亚家族的血脉中细细漫长,乌尔苏拉不肯停下的操劳是孤独,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疯狂的实验是孤独,丽贝卡的食土怪癖是孤独,阿玛兰妲手上的黑纱也是孤独。他们不是脸谱化的人物,他们既相似又不同,他们都孤独,他们又各自孤独。
重复的名字,应该是这本书最大的特点之一。我一边读一边随手列下了家谱,竟然有不下二十个奥雷里亚诺和近十个何塞·阿尔卡蒂奥。这些名字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重复,而是一种带着宿命意味的轮回,乌尔苏拉最终发现这样的宿命:“她从家族漫长的历史上重复命的传统中得出了在她看来无可争辩的结论: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都性格孤僻,但头脑敏锐,富于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尔卡蒂奥的都性格冲动,富于事业心,但命中注定悲剧色彩。”
而书中一个很精妙的细节,就是唯一无法归类的特例,双胞胎兄弟奥雷里亚诺第二和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他们拥有属于对方名字的性格,然而在他们同时死去之后,由于疏忽,他们被放进了刻着对方名字的棺木中,宿命重新归于预定的轨迹。这也是《百年孤独》中最悲哀、最无奈的孤独,所有人的命运都载于先知的羊皮卷中,仿佛历经的百年不过一场浩大而无用的重复,时间也会失误和出现意外,并因此进裂,在某个房间里留下永恒的断片。就像何塞·阿尔卡蒂奥一早就发现了的实验室里永远是三月,永远是星期一。
布恩迪亚家族里每个人的命运都在被重演、被复制、被分裂,能看到未来的上校终于懂得了孤独。于是在小金鱼作坊里开始了无谓的重复;安守于过去的阿玛兰妲终于妥协给了孤独,于是至死都没有摘下手腕上的黑纱。丽贝卡,就连原本不属于这个家族的丽贝卡都在被众人认为早已荒废的老屋中独自享受只属于自己的孤独,最可悲的是这一切早已注定,无法改变,所有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摆脱孤独,却又在慢慢接近孤独,最终臣服于孤独,成为孤独本身。
接近结尾的部分,当布恩迪亚家族第一个在爱情中诞生的孩子即将出世时,孤独的真相才得以揭开。布恩迪亚家族像被诅咒了一样的孤独宿命,是因为在亲情与怨恨和相依为命的依赖,这样众多的感情中,始终没有出现过爱情。所以每一个人在出生时就注定孤独。然而,这个家族永远都无法摆脱这样的宿命。这个可以涤除家族孤独天性的孩子印证了羊皮卷中的预言,被蚂蚁吃掉。承载了布恩迪亚家族百年孤独的马扎多也随之被飓风抹去,不复存在。
孤独就在于漫长的重复中不可遗忘,发动了三十二场战争的上校最终已经让人分不清是一个人还是一条街的名字,甚至连他是否存在过世也无从考证,人们据守着自己的孤独,在孤独的世界中迷失,孤独地重复着从祖先时就开始重复的宿命,进行着一场场没有感情的轮回,直至被彻底地遗忘。
《百年孤独》算不得黑暗的小说,它只能用沉重或者压抑来形容。它的情节越是光怪陆离,不可思议。它所表达的就越接近现实本身,越分明地展示人们所不愿触及的事物。一些不经意的细节也许就蕴含深意,一些迷题永远也无从获解,这正是它魅力所在。
小说也都是有节奏的。《百年孤独》的节奏让人非常舒服。开篇如同悠扬的歌,缓慢地追溯了马扎多的建立;然后逐渐加快,战争、死亡、诞生、幻想交替出现;之后又趋于平静,家族渐渐衰落,成员一个个死去,孤独开始推进;最后一场飓风中故事戛然而止,合上书,一时无法抽离,开始体会出孤独的滋味。
你终于明白……
这座蜃景之城将在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全部译出羊皮卷之时被飓风抹去,从世人记忆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载的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有位朋友曾问我看完《百年孤独》后的感受,我只回答他说:“如果百年孤独都没有魅力吸引你读第二遍,那你当真与经典无缘了。”
我们只能拥有一种人生,但《百年孤独》却可以带给我们不同的人生体验。我始终对奥雷利雅诺上校辉煌而凄惨的人生耿耿于怀。他在战争时期的勇敢与正义、残忍与自负、堕落与沉沦、救赎与醒悟让我对生活仿佛有了更宁静透彻的关照。
我偶尔会问自己生活的意义、未来、远方。虽然不会很直白,但每当我感到空虚、寂寞的时候,我知道我的心灵期待一个掷地有声的回答。
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坐在空荡荡的公交车上,衣角摩擦的声音,烈烈捕风的声音,在耳畔回响。傍晚迎着夕阳前行或向着夕阳消失的腹地前行。在深夜看着灯红酒绿的店铺,抬起头,楼宇大厦璀璨的灯光落入心境。此时仿佛嗅到了来自远方的气息,吹动了我的心。它从 60 分到 100 分的崇山峻岭间风雨兼程而来,现在就在夕阳的余晖里,在深邃的夜幕中。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余生的日子里并不只有黄昏和夜景。被远方触动的心灵应该为平凡的日子留下些什么。于是我陷入了沉思,将这些被触动的灵感绘制成精致的蓝图,它会在平时的日子里继续美丽,依旧能让我隐约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来自远方的希望。
这应该可以让我满意了。可是我害怕它在平凡的日子里被消磨殆尽,最后湮灭在过去。我希望用文字将他们尽可能地记录下来,再挖掘得深刻些。但往往事与愿违,我无法控制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朝我想要的地方迸溅。于是原本美好的蓝图出现了裂纹,最后幻灭,化成了一盘细沙。然而这并不是终端,我还是会在这之后的日子里拨开沙子在下面发现一张更精致耐久的蓝图,只是会发现,有好多似曾相识的景物。
生命中的所有历程都不是单调函数,它的曲折度是难以想象的。等这条曲线之后的最低点高过这次,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徐徐上升的热气球,由于气流的影响而起起伏伏。于是乘客再也耐不住寂寞,扎破了气球。热气瞬间涌出,窜了老高,然后是急剧的陨落,坠入深渊之后当然还会再爬起来。起起落落的人生里,我渐渐学会了成长。对深渊的畏惧使我的耐心更持久了,虽然偶尔还会与深渊为伴,就像瘾君子耐不住盐酸镁沙酮的诱惑。
有一次午休的时候,我翻了一下身,刚平躺下来,不知是梦是醒莫名而来的诡秘的声响在耳边炸开。我非常害怕,下意识地想要坐起来,但我发现我已经无法支配自己的身体。我用力地呼喊但声音实在太微弱了。那一刻我的意识非常清醒,怀揣着恐惧,我感觉灵魂仿佛与肉体分离了。而我就在生与死的边缘僵立,不知命运会把我推向哪一边。在那僵立的一分钟里,我在想也许灵与肉真的会分离,就像《百年孤独》里那群“疯子”,但倘若拨开肉体,也许我们会震惊地发现,我们其实都一样虚无而又可贵。
人生如梦,但愿长醉不复醒。人生如戏,但愿我们能一直活得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