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美育
2025-01-24 14:35  浏览:391  搜索引擎搜索“混灰机械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混灰机械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蔡元培先生曾说:

“美育,是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中国人对美,总有着无尽的推崇.

审美之事听起来抽象,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中有更直观的诠释,诉说着审美的意趣。

人,要有审美之心 美学大师朱光潜说:

“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在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是尚美的民族,对美的追求和思考,多传承于自然哲学思维。 师法自然、平衡阴阳,不仅是对世间万物的态度,更是中国人独有的审美观。






唐代诗人韦庄《访山僧不遇》,

诗云: 池竹闭门教鹤守,琴书开箧任僧传。人间不自寻行迹,一片孤云在碧天。

中国人对美的向往,总是体现在生活的不经意处,深埋在人的记忆之中。 或许只是匆匆掠过时瞥见的婆娑树影,抑或是缭绕在鼻端清新淡雅、若有似无的茶香。 若生活中再无美学,人这一生是否太过潦草。






生活不一定要鲜艳,但要有属于自己的色彩。 只有懂得了审美,才能重塑自我、真正活着。 一个人有了审美之心,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加有趣,看似无用之物、无心之作,在特定的时刻,焕发出照亮我们心灵的光彩。 自然——山水之美

明代诗人陈继儒常居山中,有客人问他,山中何景最奇? 他说:

“雨后露前,花朝雪夜。”

其实这些也不过是常见的时令变化,但在山中观赏,一时就鲜活起来。 中国人对大自然的喜爱,或许是骨子里的天性。 陶渊明曾感叹: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这些山水田园、林泉胜境,浸润着中国人的内心。 古人云:

“流水有方能出世,名山如药可轻身。”

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皆自然之美,亦属文人之雅致。 青山绿水、幽林美舍,是中国人最高的生活美学。 许多人心慕山水美景,希望领略自然的四时之景。 良辰美景,春暖秋凉,或夕阳篱落,或明月帘栊,或青山当户,或白云可庭……袖手无言,逍遥自乐。 即或一时身不能至,亦是心向往之,这就是中国人对美的归崇。






诗境画意,自古便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哲学,也正是审美与生活的结合。

元代诗人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这样的山水之境,写尽了中国人的一生所愿。 山水之间总是最理想的生活之地,古往今来却是少有人实现,因此,这念想便寄托于庭院。 植几株时令花草,随季节盛放、随时间衰败,满眼都是自然风光。 让人虽身居喧嚣闹市,心却生出山林之想。






生活——烟火之美

一个人对生活之美的领悟,源自对世间万物的欣赏,更显于居室、器物的营造。 古人尝曰:

“净一室,置一几,陈几种快意书,放一本旧法帖,古鼎焚香,素麈挥尘,意思小倦,暂休竹榻。”

饷时而起,则啜苦茗,信手写汉书几行,随意观古画数幅。 中国人的手巧,只用最简单平凡之物,创造出世间最精美的器具。 一几一案、一床一榻,陶瓷、木器、石雕、书画,如暗夜里最亮的星,熠熠生辉,慰藉着世人。

生活中的审美,却不止于这一器一物。 我们还可以从无数典籍、绘画、诗歌中,窥见自古时传承而来的中式生活之审美。 吴自牧《梦梁录》写道:

“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筑室集雅、格物寄情,让中国人对美从期待,转变为对生活美学的追求和修行。






烟火之美更在日常琐碎之中,一粥一饭、一针一线,都在这人间烟火中无比动人。 市井百态,寻常生活,最能抚慰俗世人的内心。

诗人顾城说得好:

“美是唯一的真实,当它到来时,一切都形同虚设。”

希望在你匆匆的人生旅途中,能以美为信仰,活出一生明媚光景。






发布人:8b66****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