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商人、商品、商业的发源地,位于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是河南的“东大门”,这里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既是国家重要的枢纽城市,也是传统农业大市和新兴工业城市。10月24日,河南省委宣传部召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商丘专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快建设对外开放桥头堡枢纽经济新高地”有关情况。
“2022年6月,省委、省政府赋予商丘建设‘对外开放桥头堡、枢纽经济新高地’的发展定位,支持我们融入豫鲁毗邻地区、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商丘发展迎来了重大机遇。”商丘市委书记李湘豫介绍说,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商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两个确保”,持续实施“十大战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商丘实践取得新成效。
打造区域合作发展样板
全力推进豫商经开区建设
近年来,商丘抢抓“一带一路”、中部地区崛起、淮海经济区建设等机遇,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据李湘豫介绍,商丘坚持区域协同发展,将建设雄商高铁、打造黄河故道生态廊道等7项重点事项,纳入豫鲁合作清单;聚焦交通互联、产业协作、数字共享等,与淮海经济区9个城市签署21份战略合作协议,打造区域合作发展样板。同时,商丘还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战略定位,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主动对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产业布局,与省投资集团创建战新基金,开展驻地招商,招引了福建集美数智产业园、长三角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一批辐射带动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全力推进豫商经开区建设,培育形成了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集群。
注重改革创新
坚定走好科技创新“华山一条路”
加快构建高水平市场体系,在全省率先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探索建设“码上监督、马上服务”平台,工程项目“双流程”审批改革入选中国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商事制度改革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三年来,商丘市新增市场主体53万户,总量86万户、居全省第4位。
坚定走好科技创新“华山一条路”,优化生态,建强平台,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7家、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6家,数量均居全省第1位。此外,商丘市还建成全省首家培育钻石产业研究院,高质量运营燧皇种业实验室,商丘市半导体材料磨粒加工、郑麦379品种选育获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抢抓省政府批复商丘市建设清洁能源研究院这一重大机遇,积极推进煤系气氦气科学实验场建设、1号井钻探等相关工作,目前已探明周边氦气资源储量20多亿立方米。
做优县域产业特色
加快乡村振兴
“我们坚持项目为王、产业为基、制造为要,不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据李湘豫介绍,围绕做实产业基础,商丘常态化开展“三个一批”建设活动,三年来累计实施重点项目1334个。与此同时,以全市11个开发区为依托,大力发展“一主一副”产业链,形成了食品、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制鞋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超硬材料、制冷、工量具等11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此外,围绕做优县域产业特色,每个县(市、区)都培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目前,睢县正在由“中原鞋都”向“中国鞋都”迈进。
商丘市粮食总产量常年稳定在140亿斤以上,占全省的1/9、全国的1/90,今年的夏粮收储达到39亿斤,居全省第1位。“我们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统筹抓好粮食生产、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李湘豫介绍,商丘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依托柘城县种植辣椒40多万亩、常年干椒产量12万吨的资源基础,建成了江北最大的辣椒交易市场,年交易额200多亿元,带动15万人走上致富路,被誉为“中国辣椒之乡”。同时,还培育了宁陵“中国酥梨之乡”、夏邑“中国西瓜之乡”、梁园“中国草莓之乡”和永城“中国面粉城”等特色品牌。
带动城镇新增就业29万人
叫响“颐乐养”商丘养老服务品牌
据发布会介绍,商丘市落实“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工作要求,完成技能培训106万人次,带动城镇新增就业29万人。同时,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在依托全市二级以上公共医疗机构、组建17家县域紧密型医共体的同时,还谋划建设了市中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市第一人民医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积极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585所,新增公办学位11万个,学前教育普惠扩容工程、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等工作居全省第一方阵。叫响“颐乐养”商丘养老服务品牌,建成乡村孝善大食堂、社区老年助餐场所近600个。加快建设美丽商丘,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加快构建黄河、长江、南水北调“三江济商”大供水格局和森林商丘生态建设。
商丘“空铁公水”马力全开交通也有“国际范儿”
近年来,商丘紧紧“建设对外开放桥头堡、枢纽经济新高地”的发展定位,加快构建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形成大产业,先后获评国家商贸物流枢纽城市、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城市、国家现代流通支点城市、中国快递示范城市等称号。李湘豫介绍,发展枢纽经济主要做了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提升枢纽能级。按照“航空打造节点、铁路建强枢纽、公路织密网络、水运构建规模”的总体思路,加快构建“空铁公水”一体化现代交通体系。航空建设,在投入使用民权通用机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商丘机场建设,并于年底前开工。铁路建设,在建设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络节点城市的同时,加快推进雄商高铁、高铁动车存车场等项目。公路建设,在建设阳新高速、沿黄高速的同时,谋划了永单高速、民砀高速等项目,将形成“六纵六横”高速公路网络。水运建设,在建成沱浍河航运一期工程的基础上,正在谋划推动二期和商丘港建设,待全部通航后,商丘将与淮河、京杭大运河、长江连通起来,真正实现通江达海。
二是提质现代物流。商丘坚持把现代物流作为枢纽经济的先导产业,在建成投用商丘电商物流产业园、新发现代物流园、传化公路港等项目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现有物流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同时,积极发展智慧物流,新建了中原智慧冷链物流园、商丘农产品冷链物流园等重大项目。商丘还加快建设邮政、圆通、京东等跨区域快递分拨中心,全市快递、物流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超15万人。今年1—9月份,商丘市邮政业务量、快递业务量分别增长38.8%、41.3%,总量均居全省第2位。
三是建强枢纽载体。充分发挥保税物流中心、国际陆港等枢纽平台高效集聚资源的功能作用。目前,拥有商丘、民权两家保税物流中心,商丘保税物流中心2023年贸易额居全国第12位,已连续三年居全省第1位、中部地区第1位。还建成了商丘国际陆港项目一期,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商郑欧”班列货物集散平台,将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倡议。
“近年来,我们抢抓省委省政府赋予我们建设‘对外开放桥头堡、枢纽经济新高地’的战略机遇,内外兼顾、多向发力,积极推动我市‘向西、向东、向海’全方位开放。”10月24日,河南省委宣传部召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商丘专场新闻发布会,商丘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若鹏介绍了商丘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对外开放桥头堡方面的做法。
聚焦延链补链强链
商丘“向西、向东、向海”全方位开放
向西发展
主动对接郑州都市圈
“我们主动对接,积极推动交通互联,加快平台共建,深度嫁接科创资源。”李若鹏介绍,商丘市谋划了永城至灵宝高速公路,启动了横跨三个地市的310国道升级改造,这些项目建成后,商丘与郑州都市圈的交通将更加便捷。
“我们率先在全省开通了商郑欧班列,还与省中豫集团、省铁建投合作,共建商丘国际陆港、高铁物流园等项目,这些能级高、辐射强的平台建成后,将进一步激发我市开放的内生动力。”李若鹏说。
同时,商丘市还积极融入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先后与河南工业大学、郑州“三磨”所等16家高校院所共建了超硬材料、培育钻石等6个省级科创中心,为全市打造“中国钻石之都”奠定坚实基础。
向东发展
加快融入区域协同战略
商丘位于豫鲁苏皖四省交界,是中部地区崛起、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多个国家战略叠加之地。为此,商丘市立足与周边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商缘相承的实际,找准合作的契合点,积极推动区域间交通连接、要素流动、机制共建,进而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李若鹏介绍,在交通连接上,与山东菏泽共同推进雄商高铁建设,与安徽淮北共同推进沱浍河航运工程,同时,还谋划推进商丘至济宁、商丘至淮北高铁和永城至单县、民权至砀山高速等一批互联互通项目,进一步加快全市乃至全省通江达海的进程。
在产业对接上,充分发挥商丘市市场规模大、配套能力强等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先后招引落地安踏鞋业、乔治白服饰、闽源钢铁等重大产业项目,培育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
在机制衔接上,先后与菏泽、淮北、徐州等周边城市建立协调会商、交流互访机制,认真落实豫鲁毗邻地区合作协议,携手编制《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同时,还打破行政壁垒,常态化开展跨界联合执法,推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不动产登记等168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
向海发展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作为国家“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商丘市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强开放载体,开拓海外市场,力争让更多的“商丘制造”走向世界。
李若鹏介绍,在载体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商丘、民权两个保税物流中心的功能作用,积极开展跨境电商、保税服务等业务,不仅打通了商丘市作为河南“东大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通道,还使东西联动、双核驱动、辐射周边的开放优势进一步彰显。
在市场开拓方面,依托商丘市国家级工量具外贸转型基地和4个省级出口示范基地,将全市五金工量具、冰箱冷柜、服装鞋帽等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同时,还出台支持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产业带集采等政策措施,支持商丘市光伏组件、机电产品、超硬材料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抢占国际市场,加快培育商丘外贸新的增长点。
来源:省政府新闻办、大河网
商丘市委网信办发布
关注网信商丘 了解权威发布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