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新安与淮安(21)
2024-10-10 22:17  浏览:836  搜索引擎搜索“混灰机械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混灰机械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以前接受教育往往是有钱人的专利,而有了钱后人们又会更加重视教育。明清时期,随着各地商人的入驻,河下进入了全盛时期,徽商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在淮安商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更加显现他们的优势,不但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树立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实际上,徽商自己和后代都接受过传统意义上的正统教育,在那个读书需要大量堆砌时间和金钱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官、商可以做到。大汉民族,自古官商一体,岂有不读书之理。就是红楼梦里的贾府,想要卷土重来,也必欲兰桂齐芳。

        在这点上比起歌舞升平、游乐天堂的扬州,河下似乎更适合读书。

        徽商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河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让他们有能力投资教育,开始兴建学堂。而后又以高薪聘请教师,为培养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带动河下的教育事业快速崛起。

        淮安这个地方曾经官本位很严重,从明朝起,朝廷就已将清江浦打造为江北重镇、天下粮仓。也在此设工部、户部、吏部、礼部、兵部等分司。后来又将漕运、河道等直属机构也设在了淮安。由于衙门多,官员也比较多,各自都有势力范围,又因为这里耳目众多,交通方便,朝廷随时可以掌握明里暗里的一切动态,当时因言获罪以及文字狱横行天下,株连甚广。低调也同时成了淮安官贵的另一特点,大家在意的除了摆在明面的东西外,还有背后的能力、人脉和实力,投资自己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所有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民众,慢慢形成了重视教育的风气,毕竟对于百姓而言,能够实现身份的切换只能靠读书应试,学而优则仕深入人心。

      最早得益于教育的是徽商,尤其是依靠经营盐业发达的徽州盐商们,虽然在当时“士农工商”的观念中,商人并不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但徽州盐商大多数有文化、有能力、有才干也是事实。多年下来,有的家庭已然成为教育世家。如黄氏一族,明中叶时就离开歙地迁往苏州,后又迁来河下,累世读书,科名相望,成就了有特殊身份和权力的家族后生,他们着官服、佩玉带出入衙门,被人们尊称为荆玉公。还有很多子弟相继通过了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选拔,成为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朝廷优秀的储备人才,也被尊称为诸生。

        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提倡新学,改革学制,以八股文为主的科举考试已不能适应新式教育的要求。1903年,张之洞、袁世凯等人陆续上书,强烈呼吁废除科举。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徽商长期在外奔波经营,见识广博,思想也较为活跃,在清末新式教育刚刚兴起的时候,立即抓住机遇,助学办学,拥护新学,一些徽商更是把子弟送去上海、杭州等地,进入新式学校接受教育。

发布人:08ec****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