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让世界共享中医药红利
2022-09-26 11:39  浏览:200  搜索引擎搜索“混灰机械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混灰机械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中医药事业稳步发展,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中医药的传承、发扬和创新因现代科技的融入迎来了新的机遇。9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科技创新和“走出去”有关情况。


创新:沿着中医药发展脉络开枝散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党中央、国务院把中医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稳步增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建设了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中医类国家医学临床研究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了40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布局建设17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创新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10年来,通过临床和机理研究,中医药在治疗缺血性中风、非小细胞肺癌、糖尿病、慢阻肺等一系列重大疾病、常见多发病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了一批中医药特色治疗方案。比如,陈竺院士团队揭示了传统中药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作用机制,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升至90%以上。陈香美院士团队揭示了IgA肾病进展新机制,中西医结合治疗使IgA肾病导致的尿毒症患病率下降10.5%,疗效提高20%。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通过科研筛选出“三药三方”,建立起了第一道防线,为取得抗疫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介绍,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通过“973”计划项目支持,回答了经穴特异性等一批重大中医理论问题,推动建立了中医络病学、中医体质学等新学科,丰富完善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近日,科技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发布了《“十四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将持续加强中医药科技支撑平台建设,推动中医原创理论系统化诠释与创新,阐释中医药治疗重大疾病的核心病机,优化防治方案,加强中药新药创制与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发挥好引领和支撑作用。

交融:将现代科技融入中医药体系


要发展中医药,需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中医以个体化治疗为主,当一位患者坐在医生前面的时候,一定要辨证论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香美表示,中医药辨证论治要和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医生在辨证施治的同时要做很多相关的理化检查。结合化验、影像检查和西医诊断,中西医结合能够较好地使辨证论治的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在中医药发展历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科技在中医药领域应用广泛,成为传统中医药、现代医学和现代智能化相结合的必要途径。“利用大数据驱动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是这一代中医药人和中西医结合人应该完成的使命。”陈香美说,很多名中医、国医大师有宝贵的临床经验,这些经验经过几代人积累下来,应收集并挖掘出更有效的诊疗方案,尤其在疑难病、慢性病、急症等疾病的诊疗方面。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大数据平台,不断整理中医古籍,收集辨证经验数据,拿出中国方案。另一方面,要通过临床收集的数据,与信息技术、基因诊断、蛋白质组学等生物技术相结合,驱动新药研制。

“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注册分类和审评改革机制,对于推动中药新药研发及中药产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杨洪军表示,中药最大的特点是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是在有了人用历史和经验基础之上再进行研发的,这与化学药和生物药有显著区别。从临床到实验室再过渡到临床,是中药研发的路径和特点。因此,在审评机制改革上,就要构建中药审评的证据体系。国家药监部门积极推动改革,提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实践三结合的证据评价体系。

针对不同新药类别,这3个方面在评价中有不同的侧重。比如,新的注册分类中Ⅰ类新药为中药创新药。其中,源自名老中医经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开发的复方新药,这一类新药研发过程中,中医理论、人用经验加上临床实践的评价体系可以很好地支撑药物研发。Ⅱ类新药即用现代科学手段针对临床确切有效的中药,经过深入的物质基础分析,找到其中有效成分或有效组分进行新药研发,青蒿素的研发就是这种模式。Ⅲ类新药则是源自古代经典名方的复方制剂研发。这类新药的特点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安全性、有效性已经得到了较好保障。在评审和研发层面上,更加重视过去的人用经验积累和中医理论支撑。

“通过注册分类改革,各类中药新药的研发路径更加明晰,评价机制更加科学合理。”杨洪军说。

传播:中医药“朋友圈”不断扩大


在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发展系列成果方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吴振斗列了几点:一是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制定五个配套实施方案提供全方位保障。二是机构设置不断健全,香港首家中医医院及政府中药检测中心工程动土开工,澳门卫生局成立中药服务发展厅。三是产业发展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在简化港澳传统外用中成药上市注册审批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持续推进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建设。大湾区内地公立医疗机构招聘港澳中医师试点工作圆满完成,澳门积极探索开展中医师注册考试制度。四是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在香港,中央援港抗疫中医专家组推进中医药在港普及应用,有15种抗疫用的中成药获得在港使用临时的豁免权。

10年来,中医药“走出去”步入快车道、迈出新步伐。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40余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订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开展了30个较高质量的中医药海外中心、75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31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的建设工作,让中医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进入“十四五”以来,围绕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总体要求下,中医药合作交流已成为新亮点。吴振斗介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相关部委,特别是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十三五”期间“一带一路”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订了新一轮的发展规划,聚焦政府间和国际组织框架下的合作,如国际抗疫合作、科技交流、科研平台建设与重大的装备研发,扩大中医药类产品贸易,提升企业“走出去”水平,协同对接区域战略,加强国际学历教育与培训合作,以及扩大国际传播等8个方面,计划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建设30个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颁布3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打造10个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品牌项目,建设50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和一批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加强中药类产品海外注册服务平台建设,组派中医援外医疗队,鼓励社会力量采用市场化方式探索建设中外友好中医医院。

“我们的愿景是到2025年,中医药政府间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科技研发、文化传播等领域的合作能够扎实地推进,中医药产业国际化水平不断增强,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能够取得明显成效。”吴振斗表示。

今年3月和5月,我国先后向柬埔寨派出中医抗疫专家组和中医援外医疗队,开展疫情防控和临床救治工作,该医疗队也是中国国家层面向国外派遣的首支中医援外抗疫医疗队。吴振斗介绍,在疫情防控方面,医疗队依托我国援建的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开展抗疫等医疗服务工作。在临床救治方面,医疗队开展中西医结合适宜技术培训,还及时与柬方联合开展中医药相关方面的课题研究,深化了中柬双方在中医药领域深度合作。另外,医疗队在当地创建了国家级公立医院内的中医门诊,创新了医疗模式。“我们计划推动在柬埔寨建设中医药中心,持续为当地民众提供中医药医疗服务,共同推动两国传统医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国民众健康福祉。”



文:健康报记者 杨金伟

编辑:徐秉楠

校对:杨真宇

审核:于梦非 闫龑


发布人:f644****    IP:106.39.4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