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他与病毒“死磕”,为中国筑起“免疫长城” | 侯云德
2025-04-07 08:13  浏览:301  搜索引擎搜索“混灰机械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混灰机械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编者按

2025年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

侯云德,我国分子病毒学和基因工程药物的开拓者、我国现代传染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致力于干扰素、痘苗病毒、疱疹病毒等方面的研究,为我国医学分子病毒学、基因工程学科和生物技术的产业化,以及传染病控制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2025年“世界卫生日”之际,回望中国公共卫生安全防线,一位90岁院士的身影始终矗立——他让天价干扰素变成“平民药”,在“甲流”疫情中力挽狂澜,更以超前布局的防控体系守护国民健康。这是侯云德的故事,也是一部中国传染病防控的进化史。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20世纪90年代,侯云德在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楼门口

来源|光明网

让天价干扰素变“平民药”

20世纪70年代初,侯云德在黄芪抗病毒研究中发现,黄芪能够诱导人体产生一种可广谱抗病毒的物质——干扰素。这种已被国外科学家发现的糖蛋白当时已被制备成抗病毒药品,进口价格十分昂贵且极为稀缺,他决心自主研发。

最初,侯云德选择用人脐血白细胞诱生制备干扰素,但8000毫升人血仅能制备1毫克干扰素,成本高达百元一支,难以普及推广。

1977年,美国基因工程技术的突破让侯云德看到了希望。他大胆引入基因工程技术,让细菌来大量生产干扰素。

利用基因工程制备干扰素,需要非洲爪蟾蜍的卵母细胞。当国际同行用精密仪器培养非洲爪蟾卵细胞时,他带着团队在北京郊区鱼塘捞非洲鲫鱼——这种鱼的卵母细胞成了替代关键材料的“中国方案”。当年,侯云德在美国纽约举行的国际干扰素会议上宣读了这个制备干扰素的“土办法”,由于操作简便,受到了国际专家的高度评价。

1982年,53岁的侯云德成功克隆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人α1b型干扰素基因,并成功研制出我国首个基因工程创新药物。临床证明,这种国产干扰素对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疾病疗效显著,副作用相比国外同类产品更小。

“中国人有了自己的干扰素,这是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创新药物,实现了我国基因工程药物从无到有的突破,开创了我国基因工程药物时代的先河!”中国工程院院士赵铠评价道。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20世纪90年代,侯云德(左)在指导学生实验

来源|光明网

随后的10多年里,侯云德带领团队利用基因技术先后研制出8种基因药物,并全部实现了技术转让。

20世纪90年代α1b型干扰素拿到批文实现量产后,短短两年就夺回由国外产品占领的60%市场份额。

侯云德曾对同事程永庆说:“虽然国外的干扰素300元一支,而我们的只要30元,但在乡下也不是人人都能用得起的。我希望,价格能争取降到20元一支,要让所有人都用得起。”如今,我国90%以上的干扰素药品实现国产,α1b型干扰素累计使用数千万剂,惠及数百万患者。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侯云德与同事程永庆交流

来源|光明网

建立现代传染病防控体系

2003年春天,“非典”疫情肆虐,给我国疾病防控专家“当头一棒”。至今回想,侯云德依旧十分感慨:“我们没有准备,病毒研究不充分,没搞清传播途径,那次我们很被动。”

“非典”后,侯云德痛定思痛,提出建立我国现代传染病防控体系的战略思路,明确病原体快速鉴定、五大症候群监测、网络实验室体系建设等任务,并在2008年勇担“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带领全国卫生系统领军骨干人才发起对传染病的“反攻”。

传染病专项的技术总师可谓“压力比山大”。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79岁的侯云德坚持深入灾区提供防疫指导;2009年,为防控艾滋病流行,80岁的侯云德颠簸四个多小时的山路“扎”进四川大凉山深处的艾滋病感染村落调研;2011年,新疆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82岁的侯云德立马上了飞机,直奔疫情现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侯云德作报告

来源|中国网

87天创造疫苗奇迹

2009年,“甲流”暴发时,侯云德再次披挂上阵,担任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组长,亲自带领团队加班加点研发疫苗。

他找来国内十几家制药企业,希望各家企业按他提供的方法尽快生产疫苗。但传统的疫苗研发投产,少则半年,多则十年,见好几位企业家面有难色,侯云德激动地直拍桌子:“ 这是做疫苗,我不要锦上添花!我要快,要救人!”

最终,新甲流疫苗被研制成功并投产仅用87天,创造了世界纪录。更惊人的是他力排众议,提出疫苗只需接种1剂的建议,打破世界卫生组织“接种2剂”的常规认知。

“你打了一针以后,如果得病了,有的烧都不烧,有的烧一点也很快就过去了。实际上打一针是有效的,控制的人降了一倍,后来世界卫生组织都采用这个方法。”侯云德说。

在这场甲流阻击战中,我国取得了“8项世界第一”的研究成果,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流感大流行的成功干预。这一重大研究成果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一流科学家高度赞赏,并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侯云德一生和各种病毒作斗争,始终坚守在抗疫最前线。“人人都畏惧病毒,总要有人挺身而出。”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初心。从青丝到白发,侯云德用毕生心血践行“上医治未病”的深刻内涵。他构建的传染病防控体系如同一道无形的长城,至今仍在默默守护着十四亿中国人的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侯云德:阻击传染病战场上的一线“老将军”[OL].光明网,2018-01-08.

[2]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侯云德:让更多的创新成果惠及百姓[OL].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2018-01-12.

[3]防疫战场斗病毒——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侯云德纪事[N].中国科学报,2018-01-09.

[4]“病毒地狱”守门人——记侯云德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OL].中国新闻网,2024-01-08.

[5]先生丨侯云德:尽吾之能护百姓安康[OL].央广网,2024-05-05.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发布人:8a0f****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