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是展示、交流、传播科研成果的学术载体,是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随着“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推进,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引领力、人才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我们特别开设“高水平科技期刊建设述评”专栏,旨在探讨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和改革中的热点话题,力求广泛凝聚共识,为我国科技期刊未来发展厘清前路、谋划新篇。
给“唯影响因子、唯外文期刊”现象降温势在必行!
——高水平科技期刊建设述评⑧
近年来,全球学术界对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和以SCI/SSCI为主导的期刊评价体系的反思日益强烈。从Science Advances影响因子的持续下跌,到中国教育部“十不得”政策的出台,再到eLife因改革审稿模式被科睿唯安暂停收录,这些事件共同揭示了一个根本性问题:以单一量化指标为核心的学术评价体系,正在扭曲科研生态的健康发展。为“唯影响因子、唯外文期刊”现象降温,不仅是学术评价体系改革的必然选择,更是全球知识生产模式重构的关键一步。
影响因子的科学性质疑:从“黄金标准”到“数字陷阱”
影响因子自诞生之初便存在先天缺陷,其计算公式极易被操纵。为了追捧“高影响因子”,部分期刊玩起了“小心思”,有的通过减少载文量或减少研究论文和综述等“可引用论文”占比来降低影响因子的分母,有的则通过有意识地多发表作者或读者群较大的学科文章、大型研究团体或高被引作者所撰写的文章,采取强制引用、有偿引用、购买第三方提供的引用服务等方式,获取更多的被引次数,进而增加影响因子的分子,获得高影响因子。这种操作使得影响因子已从“质量指标”异化为“数字游戏”,其科学公信力正被系统性侵蚀。
评价“唯洋”与学术多样性危机:外文期刊垄断下的知识霸权
不少科研机构、研究院所简单以科技期刊影响因子高低替代对论文本身的评价,“以刊评文”,把发表在国外SCI期刊的论文作为人才评价、成果评价的“硬指标”,引发了“唯国外SCI期刊”现象。我国最新、最顶级的科研成果首先发表在国外期刊,不能及时被我国公众接触、了解和应用,还影响了国家科技信息安全。国外期刊的审稿机制隐含文化偏见。非英语国家的研究常因语言表达或方法论差异被拒,而本土期刊因影响因子低被贬为“二流平台”。这种评价“唯洋”不仅抑制了多元知识体系的生长,还加剧了全球科研资源的马太效应。
近年来,破除“唯影响因子”的呼吁持续不断,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深化科技评价改革、规范评价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明确要求淡化影响因子的作用。要破除“唯影响因子、唯国外SCI期刊”,一方面要建立更加多元、更加全面,突出成果创新质量、实际贡献的科技评价体系;另一方面,中国科技期刊也需要强化自主自信,加快改革创新,以世界一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在与国外同行的开放竞争中抢抓高水平成果首发。
给“唯影响因子、唯国外SCI期刊”现象降温,不是否定其中的有益成分,而是呼吁回归科研的本质——解决真问题、创造真知识。当一篇论文的价值不再由期刊名称或数字指标决定,而是由其是否推动认知边界、是否服务社会需求评判时,学术界才能真正摆脱“指标暴政”,重建以人为中心、以创新为本位的评价体系。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