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未来讲堂之宋词诵读与赏析(73)——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2025-01-25 15:23  浏览:103  搜索引擎搜索“混灰机械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混灰机械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习近平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词作者: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赏析

岳飞(公元1103年—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南宋抗金名将,官至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少年时喜读《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生有神力,常习骑射。于北宋末年投军,率领岳家军与金军交战数百次,屡战屡胜。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金毁盟攻宋,岳飞奉命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城等,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因不附和议,岳飞遭秦桧等诬陷,最后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赐死。宋孝宗即位后,为岳飞平反,追谥武穆,改葬西湖栖霞岭。宁宗时追封鄂王,理宗时改谥忠武。岳飞文才将帅中少有,著作编成《岳忠武王文集》。

《小重山》,又名《小重山令》《小冲山》《柳色新》等,唐人用以写宫怨,赋予此调悲伤抑郁的声情。五十八字,上下片各四平韵。

此词约作于高宗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此时高宗主张与金兵议和,当朝主降派官员如秦桧者皆长袖善舞、曲意逢迎,排挤、打压岳飞等主战派爱国将领。岳飞在兵权被解、故土收复无望之际,独自徘徊于月夜下,忧国、思乡之情一齐涌上心头,依调写下这首《小重山》。

上片叙述情境。词人午夜梦回,独自徘徊于月夜下,四周凄清孤寂,触发伤感情绪。“寒蛩”点明节侯之清冷,渲染出凄清氛围。在夜蛩声声中,词人从梦中惊醒,“千里梦”应为词人夙兴夜寐的沙场鏖战退敌之梦。但梦醒后回归现实,仍是敌兵占据着故土,而朝中一片求和气象,自己兵权被解,无力实现收复国土的心愿。很少有人能体会自己的心情,与自己一道坚守退兵收复的信念,在这种悲哀中,词人独立于苍茫夜色,对月慨叹。

下片抒发心迹。词人作为一名武将,征战的初衷是建功立业,荣归故里。如今国土被占,回乡的道路被阻隔,词人功名难成,梓里不得归,个人与国家命运相连,似乎都已经到了日暮途穷、进退两难的境地。重重心事萦绕,最后转化为永恒的孤独感的抒发:“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词人想在这苍茫月色中,找到一个可以倾诉心事的人,想在这衰颓国势下,找到与自己政见相合、主张抗敌收复的人,但可惜都没有。这种孤独感与苍茫月夜相融合,绵延无际。

此词是武将岳飞独抒心事的凄婉之作,词中我们能感受到时代背景下英雄对命运的浩叹,感受到词人独立于亘古长夜,对月抒怀的孤独。

撰稿:陈骥

诵读赏析:丹松

栏目介绍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宋词以其独特的神韵独树一帜,与唐诗并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活动,通过多媒体重新演绎,让最经典的词句与最优美的声音有机结合,把美的享受和宝贵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两岸青少年,在提升孩子们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同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岸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来源 |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


发布人:18dd****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