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花旗中国宣布,已与汇丰中国签署协议,将花旗中国内地的个人银行财富管理业务,范围包括个人客户持有的账户、存款和相关理财产品(保险产品除外)出售给汇丰中国。
该交易总额为约36亿美元的个人财富管理业务,覆盖花旗中国在全国11个主要城市的个人财富管理客户的投资理财资产及个人存款。除此之外,花旗中国个人银行的其他业务在继续逐步关停中。
已出售8个市场的个人银行业务
不止是花旗中国,花旗集团的全球个人银行业务都在进行重组。早在2021年,花旗集团宣布要在亚洲、欧洲、中东和非洲等共计14个市场退出个人银行业务,其中包括中国大陆。此举的目标是将资源和投资聚焦于那些更具竞争优势和规模效应的业务,从而为公司股东提高长期回报。
2022年1月,花旗集团率先宣布已达成协议,将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零售银行业务以约49亿新元出售给大华银行(UOB Group)。这笔交易包括花旗集团在上述四个国家的零售银行和信用卡业务,但不包括机构发行业务。这是大华银行继2001年以100亿新元收购华联银行以来的最大笔收购。根据花旗集团当时的预计,交易完成后,大华银行将接收在这四个国家的约5000名员工。
2022年8月,花旗集团宣布已完成向菲律宾联合银行(Union Bank of the Philippines)出售菲律宾零售业务的交易,预计将带来约7亿美元的资本收益。菲律宾联合银行,将获得花旗在当地的个人贷款、财富管理业务和零售存款业务。
同样在8月,花旗集团宣布将其在澳大利亚的零售业务出售给澳大利亚国民银行(Nationa lAustralia Bank);还宣布已完成中国台湾的消费金融业务向新加坡星展银行(DBS)的出售和移交,包括零售银行、信用卡、抵押贷款和无担保贷款业务,以及近3000名员工的交接。星展银行首席执行官表示,与花旗的合并相当于将推动中国台湾的消费者业务加速增长至少10年。最新的消息显示,2023年初,大华银行已正式完成收购花旗集团在泰国、越南和马来西亚的零售银行业务,在东盟各国的零售客户已达近700万户。最后一个市场印度尼西亚的收购预计于2023年内,提前于收购时预期完成。届时,该行东南亚地区的零售客户群将增加一倍。
因消费情绪持续高涨,加之大华银行所并购的花旗集团零售业务的加持,信用卡手续费收入大幅增长。根据最新的财报,大华银行上半年零售收入为27亿新加坡元(约合人民币144亿元),同比增长58%。
亚洲地区的业务销售只是花旗集团全球个人银行业务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在花旗集团共计已完成在澳大利亚、巴林、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中国台湾、泰国和越南8个市场的个人银行业务出售。
花旗表示,集团计划于今年晚些时候完成印度尼西亚的个人银行业务出售。除了关闭中国内地的个人银行业务,花旗还将关闭韩国的个人银行业务,全面结束俄罗斯的业务。
继续布局中国市场
花旗在中国的历史始于1902年,2007年花旗转制成为本地法人银行,是首批转制本地法人的外资银行。目前,花旗服务在华运营的70%的财富500强企业,300多家中国领先企业和众多新兴新经济企业。
然而,近年来,花旗中国的业绩表现却始终平平。根据Wind数据统计,2018年至2021年,花旗中国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几乎都在持续下降,营业收入分别为64.6亿元、59.46亿元、55.84亿元和54.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5.52亿元、20.72亿元、17.28亿元和18.01亿元。
2022年,花旗集团营业收入为753亿美元,同比增长5%,净利润为148亿美元,同比下跌32%。同一时间,虽然花旗中国营业收入也同比增长3.14%至56.16亿元,但净利润却不改跌势,同比下跌7.97%至16.58亿元。
在此背景下将个人银行业务剥离,是否会给业绩再次带来冲击?事实上,从年报来看,花旗中国的个人银行业务体量并不算大。
以2022年年报为例,个人银行业务营业收入为14.43亿元,约为公司银行业务的35%。利润方面,公司银行业务却盈利22.49亿元,个人银行业务年度利润亏损3.85亿元。
关于此次将业务出售给汇丰,花旗全球拟出售业务部门负责人TitiCole表示,这是花旗退出中国内地的个人银行业务计划实施的重要一步,花旗全球在执行业务剥离实现简化公司的战略方面继续取得进展。“该交易对于我们相关的员工和客户而言都是一个积极的结果。”TitiCole称。
事实上,在宣布重组全球个人银行业务初期,花旗就明确表示,花旗全球个人银行业务重组不涉及花旗在中国市场的企业和机构客户业务,中国市场仍然是花旗全球战略和业务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花旗在中国市场继续发展的决心坚定不改。
花旗中国首席执行官兼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林钰华曾表示:“在中国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花旗将继续助力中国企业开拓全球市场和外资机构参与中国开放的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