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其人:韩非与商鞅有什么不同?
史料中关于韩非的可靠信息其实没多少,不过,就是这么点材料,还是可以看出很多东西。比如说商鞅和韩非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经常被拿来相提并论,但其实这两个人是非常不一样的。
韩非商鞅之不同
第一,出身不同。
韩非的出身,是“韩之诸公子”,也就是某位韩国国君的众多儿子之一。韩非的父亲是哪位韩王,学界有不少讨论,也是猜测为主,不必深究。
商鞅是“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听起来差不多,但其实有两点区别:
一是韩非这个“诸公子”,妈妈的地位可能不太高,但也可能还可以;商鞅是“诸庶孽公子”,妈妈的地位则是肯定很卑贱。
二是韩国和卫国不一样,韩国再差,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商鞅出身的那个老卫国,到战国已经是苟延残喘的状态,能活下来靠的就是:“我都矬成这样了,你灭我你不觉得丢人吗?”
所以商鞅能够从自己的原生家庭获得的资源是微乎其微的。韩非的人生起点,其实是很不错了,他是先秦诸子里出身最高的,也比公孙衍、张仪、苏秦、范雎……都要高。虽然韩非觉得自己是被排挤被压抑的,其实他毕竟还算贵族圈子里的人。
第二,两个人的技能点不同。
司马迁说,韩非“为人口吃”,话说不利索,但是善于写书。
商鞅呢?《史记》记载商鞅游说秦孝公,商鞅和秦国保守派贵族辩论,《战国策》写商鞅忽悠魏惠王,祸水东引,都显得商鞅是口才极好的人。当然,有些商鞅秀口才的场景,真实性存疑,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些故事能被安在商鞅身上,总是因为商鞅已经把自己能言善辩的人设立起来了。而韩非的人设就是,我不善言辞。
当然,商鞅不是嘴炮,而是实干家。实干家工作很忙,所以大概也没多少时间写书,《商君书》里除了个别像是规章制度和政策可行性论证的内容,别的肯定都不是商鞅写的。
韩非在韩国的时候,政治上不得意,但以他的出身条件,物质生活自然是不用担心的,所以他有足够的闲暇。他又不是会聊天的人,满脑子治国思想,写出来就是最好的排遣愤懑的办法。《韩非子》这部书里,当然也有些内容有争议,但最精彩的篇章,比如《五蠹》《说难》《孤愤》等等,都是韩非本人写的。
第三,两个人的行事作风不同。
人之所以会口吃,有生理因素,也可能是心理上的原因。韩非可能主要是心理上有障碍,说话之前,他顾虑太多了。
《韩非子》里有两篇文章,都写和君主说话有多难。一篇叫《难言》,一篇叫《说难》,反反复复分析游说国君有多难,一不留神就会说错话。
韩非的分析,当然很有道理,后来司马迁读到了,就特别有同感。但是,这个困境,对商鞅来说就仿佛不存在。
商鞅游说秦孝公,前面说过有两种相反的理解:批评性的理解是,商鞅展示出来不屈不挠不要脸的精神,帝道不行换王道,王道不行换霸道,霸道还不够劲,再换强国之道,要什么菜色您随便点,总之,伺候到您满意为止;赞美性的理解是,商鞅在考验秦孝公,你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但不管怎么理解,都显得商鞅一点没觉得和君主说话有什么难的,对话的时候完全不怯。
不怯,是商鞅身上一以贯之的特质。从公叔痤对商鞅说,你有危险,大王可能要杀你,你赶紧逃,商鞅就是不逃开始,商鞅的作风,一直都是我豁得出去,只要有一点机会能成功,我就敢赌上自己这条命。实际上,在战国士人当中,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特质,张仪、苏秦、范雎……哪个不是这样?《战国策》里的故事,有的智商高有的智商低,但共同点都是敢赌,这就是战国这个血淋淋又大发展的时代的特点,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怯懦在这个时代是被人瞧不起的。
但韩非不是这样的人,表现得瞻前顾后谨小慎微,这个应该还是和出身有关的。韩非还是出身太好,比上虽然不足,比下绰绰有余,这样的人容易求稳妥,不追求成功也坏不到哪里去。韩非写文章批判他看不惯的各种国家蛀虫,批判得很深刻,但批判过了也就过去了。要不是被秦始皇偶然注意到,他大概也就在韩国一辈子躺平了。
为什么这么说?
韩非是哪一年出生的,学术界主要有两种推测,一种是公元前298年(陈奇猷说),一种是公元前280年(陈启天说),而韩非出使秦国是公元前233年,按照前一种说法他已经66虚岁了,按照后一种说法他也48虚岁了,以当时的平均寿命,大多数人根本活不到这个岁数。
第四,在实际政治斗争当中,商鞅和韩非的能力天差地远。
商鞅的机会,都是自己拼来的。不管从价值观上说,怎样评价商鞅变法,反正商鞅的目标和商鞅的业绩是匹配的。商鞅也做到了让秦孝公绝对信任自己,不然也不会有秦孝公想要禅让给商鞅的传说了。
至于商鞅和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的矛盾,这个属于无解的问题。你在老国君跟前干得风生水起,新国君总归是要看你不顺眼的,那个杀得人头滚滚的时代,平稳落地的概率本来就微乎其微。
韩非就不一样,韩非的机会是天上掉下来的。《史记》说: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
韩非的作品传到秦国,秦始皇(当时应该叫秦王政)看到了,很激动,说我要是遇到作者能够和他交往,死了也不遗憾了。刚巧,韩非的师弟李斯在秦始皇身边做官,就说,这是韩非的作品啊。——李斯一开始是愿意推荐韩非的,大概是李斯也知道,我这师兄和我就不是一个赛道上的,他理论水平比我高,但和我的发展不冲突。
秦始皇就发兵攻打韩国,说给我把韩非交出来。
《史记》记载的秦始皇的这个读后感,“我的读后感是为了见到作者我可以灭掉一个国家”,比较夸张,但是情理上还是能够说通的。
秦始皇这次发兵攻打韩国,是他在位的第十四年,公元前233年。五年前,秦始皇平定了嫪毐的叛乱,两年前,逼死吕不韦,这当中还牵涉到秦始皇和自己的妈妈之间尴尬的关系问题。对于秦始皇来说,当时不少事情还是挺惊险的,趟过一系列险情之后,人会想总结一下经验,并且想要把经验理论化。
刚开始实践的人是不太需要理论指导的,实践到一定程度之后,则会产生理论需求。秦始皇就是在这个有理论需求的时候,读到了韩非。韩非的作品刚巧就是针对这类问题,总结得特别精妙。这个后面会细讲,韩非讲国君和重臣的关系,尤其是国君和母亲的关系,很多刚好是说到秦始皇的痛点的,所以秦始皇就读痛快了。
于是,秦始皇逼韩国派韩非出使,到秦国来了。
这是泼天的富贵,就这么掉下来了,就看你接不接得住了。
事实证明,接不住。
真见到韩非了,秦始皇的反应很有趣,“悦之,未信用”,很喜欢,但是也没有给韩非什么职务,派什么任务。
秦始皇看人的眼光还是高明的,对韩非定位准确:就是一个搞理论的,政治实践当中,用不到他。
然后,韩非就被迫害死了。
韩非之死
韩非如果拿的是商鞅的剧本,那么他应该活到秦二世的时候,再被害死。但两个人显然不是同一个剧本。
谁陷害韩非的呢?《史记》说主要是李斯,另外还有一个叫姚贾的人。《战国策》则说,是韩非先去招惹的姚贾,然后没斗过。
姚贾受秦始皇委派,去和几个远方的诸侯国搞好关系,显然,这是远交近攻的战略的一部分。
韩非对秦始皇说姚贾的坏话,主要说了两点:一是姚贾办外交,花了秦国很多钱,他实际上用这些钱来抬高自己在列国间的地位,而不是全心全意为秦国服务;二是姚贾出身不好,是魏国国都大梁一个守门人的儿子,曾在魏国作过盗贼,虽然在赵国作过官,后来却被驱逐出境,这样的人没有资格参与国家大事。
从这番话看,韩非理论水平虽然高,真的搞政治斗争,就是只菜鸡。
第一,姚贾花秦国的钱抬高自己的地位,这事可能是事实,但问题是,搞好秦国和这些远方国家的关系的这个任务,人家姚贾是完成了的。秦国正在上升期,看重结果,不太在乎过程中有没有违规。
第二,姚贾出身不高,正好体现了秦王用人不拘一格。韩非这话一说,把秦国朝廷里出身不好的人,全得罪了。其中就包括本来愿意推荐韩非的李斯,李斯对这话肯定很不爱听,李斯也是做过仓库管理员的,仓库里的老鼠还养得忒肥,显然他工作很不上心,李斯比姚贾也没好到哪去。
第三,最关键的,姚贾是去完成远交近攻的任务的,远交搞好了,近攻自然就是攻离秦国最近的韩国。你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啊,你攻击姚贾,心里是不是还想着为韩国效忠?
所以韩非不仅把自己放到危险的境地中,李斯也尴尬了,韩非可是我推荐的,为了撇清自己,他也有批判韩非的必要了。何况,在要不要打韩国上,李斯和韩非是真有观点分歧的。
反正,这样就这就和《史记》里姚贾、李斯攻击韩非的那句话接上了:
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当时的一般观念,士人在自己的父母之邦已经没啥资源的了,大贵族却还是有资源的。所以士人到别的国家做官,一般并没有心怀故国的嫌疑;但贵族却是有嫌疑的。
李斯是楚国人,姚贾是魏国人,但不会有人觉得他们会爱楚国、魏国,所以他们可以很有底气地在秦始皇面前攻击韩非这个韩国人爱韩国。这个就是身份不同,自然而然就显得对秦始皇忠诚度不同。
姚贾、李斯说,韩非到底是爱韩国的,您也不用他,将来他早晚会回国,难免后患,不如找个罪名杀掉他。
于是秦始皇就把韩非丢进大牢,韩非就自杀了。
《史记》强调了李斯对韩非的陷害,不过按照韩非自己的理论,贵族该死,说客该死,韩非作为一个到秦国来做说客的韩国贵族,确实有双重的该死的罪,他首先是死在自己的理论上。或者说,韩非的死,就是在证明他的理论有道理。
诸葛亮:有哪五大争议?
诸葛亮,诸葛孔明,卧龙先生,诸葛丞相,终于要出场了。
首先历史人物诸葛亮就很不好讲。大体上讲,诸葛亮早年,材料很少,但做大概判断争议反而比较少;从诸葛亮“遂许先帝以驱驰”,到刘备身边开始,反而争议非常大。
《三国志》介绍诸葛亮的祖上,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诸葛丰是西汉人,距离诸葛亮已经比较遥远了,对了解诸葛亮,价值并不大。更直接的信息是,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做到泰山郡丞,郡丞是一个郡的二把手,级别应该是六百石官,比太守要低不少,但他和太守一样,也是由朝廷任命的,其实朝廷也有希望用郡丞来牵制太守的意思,所以这照例是一个很容易和一把手关系非常不好的二把手。诸葛亮的父亲去世得早,他的工作表现,其实一无所知。只能说,诸葛亮的家世背景,其实和刘备差不了太多,刘备的爷爷也做了县令嘛,刘备小时候的困境,也是爸爸死得早嘛。
诸葛亮是徐州琅琊阳都县人。这个地理概念值得注意的点在哪里呢?今天一说徐州,容易想到的是江苏省徐州市,一说琅琊,则会想到山东省的临沂,就会觉得这是两个地方。实际上,当时琅琊是徐州下属的一个郡国。而《三国志》明确记载:曹操的爸爸曹嵩被杀前,就在琅琊,曹操的爸爸被杀的地方,是诸葛亮的爸爸曾经担任郡丞的泰山郡,而曹操第二次屠徐州,是屠杀了琅琊的。
有研究者推测,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带着全家逃离徐州的时间,就在曹操第一次徐州屠杀和第二次徐州屠杀之间,这个推测还是相当合理。
然后,诸葛玄做到了豫章郡守。这个史料中有矛盾的说法:有说这个豫章郡守,是袁术任命的,也有说是刘表任命的。
但看似矛盾的内容,往往是可以兼容的:豫章在今天的江西南昌一带,诸葛玄南下到豫章,要经过袁术的地盘,所以他这个豫章郡守是袁术任命的这个可能性比较大。但后来诸葛玄会遇到两个问题:第一,袁术称帝,这个屎盆子谁都想躲得越远越好,诸葛玄和刘表有老交情,就转而依附刘表,刘表上表,请求朝廷任命诸葛玄做豫章太守,这样你这个袁术任命的伪职,就得到官方认可了。但是朝廷没有同意,而是另外任命了一个豫章郡守。于是诸葛玄又遇到了第二个问题:这时孙策横扫江东,大批朝廷任命的江东官员往江西逃,所以豫章郡一时之间,代表朝廷的力量,还相当强势。诸葛玄把诸葛亮等下一辈,送到了襄阳,自己留在豫章,但是被赶出了豫章郡治南昌,后来被杀了。可能是这么一个情况。
*
这之后,诸葛亮的处境应该是比较艰难。
于是,出现了诸葛亮生平的第一个争议点:诸葛亮的妻子,是黄承彦的女儿,据说长得不好看。
提醒一下,后面说到的每一个争议点,介绍两种极端的观点,当然,可以想到,在两个极端之间,会有很多比较调和的、中庸的观点。诸葛亮外号卧龙先生,支持诸葛亮的,简称为升龙派;贬低诸葛亮的,称之为降龙派。
升龙派认为:诸葛亮这么一个大帅哥,娶一个不好看的妻子,看重的是人家的才华,不在乎颜值。何况,诸葛亮的夫人长得不好看,是黄承彦自己说的,这只是人家当爹的谦虚,传统中国人都谦虚,没有随口夸自己女儿貌比天仙的,也不见得真的不好看。
降龙派认为:诸葛亮看重的是黄家的家世。荆州的黄家,势力可大了,汉末三国时代,有名有姓黄的,好多都是荆州人,比如蜀汉的大将黄忠、东吴的大将黄盖、荆州刘表手下的黄祖,家乡都在荆州。尤其是黄祖,有人怀疑,黄祖就是黄承彦。因为东汉文化人都是单名,黄承彦显然是字不是名,而名和字的含义应该是有关的,名祖字承彦,那个意思就是继承祖先的优秀德行与才干,太合理了。但可惜,史料中对黄祖和黄承彦的记载都非常零碎,空白太大,所以这也只能是猜想。
不管怎么说,黄承彦是襄阳名士蔡讽的女婿,蔡讽的另外一个女婿就是荆州牧刘表,蔡讽还有个儿子叫蔡瑁,总之,娶黄家的女儿,有利于诸葛亮进入荆州的名士圈子。
当然,这里也可以调和,就是两派人说的因素都存在,人做一个选择,本来就是要考虑多方因素的。
第二个争议点:诸葛亮和刘备有接触,谁先找谁的?
升龙派认为:当然是刘备去找诸葛亮的,诸葛亮的《出师表》里写得很清楚,“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陈寿《三国志》也是这么写的,诸葛亮的朋友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刘备说,你带他一起来见我吧。徐庶说,这位得你去请。于是刘备就去找诸葛亮,去了三次,第三次才见到。
降龙派则认为:是诸葛亮找刘备毛遂自荐的,他们这么说的依据,主要是曹魏方面的两部史书,《魏略》和《九州春秋》有这样的说法。
他们认为,当时刘备的名望很大了,不会主动去见一个年轻人。《出师表》和《三国志》的说法,是诸葛亮成为蜀汉重臣后,要美化自己的过去,大人物美化自己的年轻时代,这事可太常见了。当然,升龙派绝不会同意这个说法,诸葛丞相高风亮节,中国古代史上独一号的完人,岂是一般的大人物可比的,当然是刘备来找丞相的,你们引用的那些资料,就是曹魏为了抹黑丞相捏造的谣言。
第三个争议点: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辅佐刘备呢?
升龙派认为:当然是丞相被刘备的真诚所感动,而且,丞相是大汉忠臣,又以天下苍生为念。当时的军阀里,就属刘备有能力,有点皇室血脉,又不屠城,对老百姓最好。
降龙派认为:诸葛亮自己都说了,不选曹操,是曹魏那边人才太多;不选孙权,是因为孙权能用自己,但不能让自己完全施展才华,其实也是东吴那边人才多,不如刘备这边发展空间大的意思。
这就类似于,年轻人愿意搏一把,选择加入一个创业团队而不去大公司上班,这也是自然的想法。当然,升龙派认为,我家丞相客气两句,你怎么还当真了?
第四个争议点:诸葛亮和刘备讨论天下大势,于是有了《隆中对》。
先介绍下隆中对的基本内容:第一步,让刘备先占有荆州和益州;第二步,让刘备联合孙权;第三步,找机会北伐。
升龙派认为:刘备一向没有大局观,诸葛亮的这一番规划,帮刘备开了眼了。后来刘备集团的发展,按照这个规划来,就取得成功;不按照这个规划来,比如关羽大意失荆州,就害得兴复汉室的梦想,破碎了。
降龙派认为:《隆中对》很可能是后来“制造”的一番对话,目的是抬高诸葛亮的重要性。而且,《隆中对》并没有那么神奇。
《隆中对》的基本思路,就是整合长江流域的资源,和中原对抗。这个想法,之前鲁肃就已经对孙权提出来过,甚至甘宁也独立提出来过,并不是诸葛亮的专利。
《隆中对》的实施细节,则有问题:长江流域三个州,荆州和扬州关系非常紧密,益州和荆州之间,则只有狭长的通道,非常脆弱。所以,已经占据了江东也就是扬州的孙权对荆州是志在必得的,你占着荆州人家孙权是寝食难安的。既想跨有荆益,又想联吴抗曹,这个就是自相矛盾的。而且正因为益州和荆州之间交通不便,两个州要想协同北伐,也是极难做到的,事实上后来就是没做到,才有了关羽之死。
第五个争议点:追随刘备后,一开始诸葛亮的地位如何?
升龙派认为:当然是刘备开心得不得了,和诸葛亮“情好日密”,感情是一天比一天亲密,弄得关羽、张飞都不开心了。刘备说,我得到了孔明,如鱼得水啊,鱼水之欢懂不懂?希望你们别再说了。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降龙派认为:别看这种文学性的形容。看官阶,诸葛亮没有一步登天;看大事件的决策与处理:刘备在很多问题上都没有听诸葛亮的,很多棘手的问题,也都是刘备自己解决的,再后来诸葛亮自己都说了,自己对刘备的影响力,不如法正。
三国历史就是这样,史料太少,空白太多,所以很多事是争不出结果来的;但史料又不是那么少,而且就这么点史料都很动人,是可以投射足够多的感情的,所以争执起来就很容易情绪化。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后世的诸葛亮故事,是在升龙派的延长线上编织出来的。大体就是,时代越往后,诸葛亮的地位就被抬得越高。
元代的三国故事,已经想把诸葛亮描述为一个经天纬地的奇才了。元代评话和杂剧的作者,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诸葛亮作为一个高级文官,他的行政才能——注意,即使是降龙派,也是没有办法贬低诸葛亮的政治才能的——但这是这些民间艺人不大能理解的。
所以他们采用的办法,是直接把诸葛亮塑造为一个神仙。《三国志平话》对诸葛亮的介绍是,直接说“诸葛亮本是一神仙”,又说他“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挥剑成河”。诸葛亮总是自称“贫道”,这是道士的自称。道士就是成仙了,也还是自称“贫道”。
至于《隆中对》,不管历史学家怎么分析,民间艺人的态度就是,那个太复杂了,戏台下面的观众也听不懂啊,照着历史讲我就没饭了。所以有一出杂剧叫《博望烧屯》,讲的是:
刘关张三请诸葛亮,诸葛亮觉得刘备没前途,不肯出山。忽然赵云赶到,向刘备报知阿斗出世。诸葛亮在旁听见了,这位能生儿子诶,认为刘备转运了,立刻答应下山。并分析天下大势:孙权有81郡,8+1=9;曹操有72郡,7+2=9,于是劝刘备取益州,因为益州有54郡,好神奇,5+4=9诶。这才有了隆中一对,未出茅庐,而定三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