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永济市西南18公里蒲州故城西门外,有一处蒲津渡遗址,曾是黄河重要渡口。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在这里修建蒲津桥;唐开元十二年(724),铸造铁牛和铁人放置于此。2001年,蒲津渡遗址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3年11月24日下午,参观完运城博物馆后,我来到蒲津渡遗址景区。1989年8月,唐代铁牛和铁人等文物被发现,经过考古发掘和科学保护以后,在蒲津渡修建遗址公园和博物馆。如今,走进仿唐风格的大门,踏着黄河故道来到渡口遗址,在南北纵贯的明代堤坝之上,矗立着铁牛、铁人、铁柱等铁质文物群。
1991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当地各级文物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蒲津渡遗址进行全面科学地清理发掘,面积约2000平方米,下挖深度大约11米。最后,出土唐开元十二年(724)铸造的铁牛四尊、铁人四尊、铁山两座、铁镦柱四个、七星铁柱一组、明代护岸石堤七十余米、明正德十六年(1521)记事碑一通。
1.一号铁人
矗立于西北方位,鼻头硕大,鼻梁隆起,鼻翼上部尖细,头上戴圆形缀顶小帽,身着轻盈长袍,应该是维吾尔族人。
2.二号铁人
矗立于东北方位,脸方眉粗,神态彪悍,头戴束帽,手提于胸前,若似牵缰勒马状,神情和衣着接近蒙古族人形象。
3.三号铁人
矗立于西南方位,目光深邃,皮质浑厚,头戴一顶“缀耳”帽,身着一件藏袍,左臂套于袖内,右臂套衣袒露于袖外,应该是藏族人。
4.四号铁人
矗立于东南方位,慈祥端庄,神态文静。头戴前低后高的“相公”帽,身着短袖翻领的服装,曲肘双手握拳状,放置于右胸部旁,应该是汉族人。
1997年3月,经过国家文物局专家论证,确定将铁质文物抬升12.2米和复原遗址的保护原则。2000年4月,对平台地基进行碎石桩加固,紧接着顶升四件铁牛至地表。2005年1月,工程全部完成,再现了蒲津渡明代遗迹,对唐代铁牛和铁人等采取发掘原状展示。
如今,在放置铁牛和铁人的平台下方,有一座介绍蒲津渡历史文化和考古过程的展览厅,向大家展示“河东、河北陆道进入关中之第一锁钥”的风采,分为青史遗韵展区、铁牛沉浮展区、千年蒲州展区、浮桥飞渡展区、文化保护展区。
永济古称蒲州,又被称为“蒲坂”。相传,这里是舜帝建立的都城,因城外遍生蒲苇而得名。蒲津桥是黄河上最早出现的浮桥,唐代开元年间改建完成,随着黄河河道抬高变迁,桥头铁牛和铁人等文物没入黄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