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词
他们,可能是一年来最忙的人之一,扑下身子,沉下心去,深入审判执行第一线采访报道。
他们,肩扛“长枪短炮”,指间“笔走风云”,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他们,见证、记录人民法院围绕“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做深做实能动司法,扎实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们就是日常采访最高人民法院的“跑口记者”。
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联合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近期陆续邀请“跑口记者”讲述2023年采访报道人民法院工作的体会和感受,与读者一起重温他们在这一年的代表作品。
想看到这些“跑口记者”的庐山真面目吗?
想知道他们关注人民法院的哪些工作、案件和故事吗?
一起来围观吧!
中国证券报记者 昝秀丽
高水平金融审判助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金融审判和法治建设的保驾护航。
2023,人民法院妥善审理涉及资本市场领域等关系大局的案件,依法严惩危害、破坏经济发展的行为;《关于优化法治环境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环境。
2023,守住老百姓“钱袋子”,最高法不断以行动诠释司法的温度、力度、深度,发布老年人权益保护典型案例,依法从严打击私募基金犯罪典型案例,依法惩治通过虚假诉讼逃废债典型案例,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要求新期待。
2023,我有幸见证了多个金融领域首案的诞生:中国证券集体诉讼和解第一案泽达易盛案生效——7195名科创板投资者获2.8亿余元全额赔偿,人均获赔3.89万元;全国首例由投保机构代位提起的向公司董监高追偿的案件落地,上市公司获3.35亿元全额赔偿;全国首例保险公司重整案裁定……司法“组合拳”为金融业画出“红线”,让违法经营者为其违法行为付出沉重代价。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新征程上,“法治种子”将在资本市场更多领域开花结果,一个枢纽功能更好发挥,法治功能健全的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不再遥远。
代表作品
依法保护 以案促治 发挥合力
护航民营经济 法治建设见力度显成效
● 本报记者 昝秀丽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印发以来,最高人民法院相继发布人民法院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典型案例,《关于优化法治环境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指导意见》,以及涉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人格权保护典型案例等,彰显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立场,亮明人民法院优化营商环境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态度。
有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民营经济发展提出建议的代表委员评价,人民法院近期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环境,为民企发展塑造更优营商环境,举措实、力度大,为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也必将有效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依法保护 增强发展信心
民营企业预期转弱、信心不足是近几年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扭转预期、重塑信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工作,法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以法治的确定性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发展信心”,这是掷地有声的宣示,更是念兹在兹的行动。
“制订司法解释加大对民营企业工作人员腐败行为惩处和追赃追缴力度”、“依法规制民间借贷市场‘砍头息’、‘高息转本’等乱象”、“降低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加强对平台企业垄断的司法规制”、“依法审理虚假宣传、商业诋毁等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最高法发布《指导意见》,回应关切,并提出务实有效举措。
此外,最高法近期接连举行的多场涉民营企业典型案例发布会,传递出人民法院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名誉权、有力维护民营企业家人格权益的积极信号。
“今年以来,最高法聚焦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出台一系列文件和举措,营造了公平竞争、有序开放的市场环境。”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说。
在代表委员看来,人民法院的能动司法给民营企业带来新的生机。全国人大代表、依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华表示,近年来,人民法院在司法保障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加大普法力度,推动企业将合法、合规经营变成行动自觉。尤其是“抓前端、治未病”,从源头上助力解决民营企业合规问题,护航企业健康发展。
“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司法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中的职能作用,从诉讼服务、知识产权保护、智慧法院建设等方面,全方位提升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力度、温度和速度,最大限度释放司法服务效能,使优质的司法环境切实成为营商环境的硬核竞争力,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全国人大代表、蒙牛乳业研发创新部研发总监史玉东如是说。
接下来,如何进一步强化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法治保障?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用“三个做实”来概括:做实依法保护,加大涉企积案清理力度,保护守信践诺、弘扬契约精神,以法治的确定性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发展信心;做实全面平等保护,亮明诚信守法经营受激励、失信违法行为受惩戒、一时遇到困难给支持的司法态度,充分激活释放民营经济发展动力;做实既“真严管”又“真厚爱”,坚持治罪与治理并重,深化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将末端处理与前端治理有机结合,既救治企业更警示全社会,让民营经济发展之路走得稳走得远。
以案促治 做实企业保护
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委员反映,近年来,舆论场上出现了一些抹黑、诋毁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的不实言论,叠加网络侵权行为等,在一定程度上困扰和阻碍了民营经济发展。回应上述关切,最高法以案释法,近期先后发布人民法院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典型案例,涉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人格权保护典型案例,做实民营企业保护。
其中,最高法10月16日发布六件典型案例,对实践中较为突出的诋毁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名誉,企业之间恶意竞争、互相诋毁等问题作出回应。
“最高法此次发布的六件典型案例,亮明司法态度、明确价值导向,有利于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坚定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信心和预期,让他们能够安安心心办企业、谋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华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连增表示。
代表委员还关注到,很多侵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名誉权的行为是通过互联网实施的。对此,最高法通过案例发布,释放出“依法规制网络侵权行为,营造健康清朗网络环境”的积极信号。
“最高法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充分发挥裁判示范引领作用,向网络侵权行为坚决亮剑,引导大家依法上网、依法用网,既有利于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也有利于网络空间治理。”全国人大代表、科力尔董事长聂鹏举表示。
如何帮助被执行民营企业渡过难关也是代表委员较为关注的话题。“在民营企业工作人员涉嫌犯罪的案件中,法院依法能动履职,既依法打击涉案人员的犯罪行为,又尽可能降低因涉案人员被羁押等对企业产生的消极影响,并通过送法进企业等方式,帮助企业加强合规管理、填补管理漏洞、化解风险隐患,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最高法民二庭副庭长付金联在最高法近期召开的典型案例发布会上透露,下一步,人民法院还将积极延伸司法职能,在民商事、行政、执行过程中引导企业守法合规经营,强化防范法律风险、商业风险意识,推进民营企业在法治轨道上健康发展。
凝聚合力 构建保护大格局
在代表委员看来,保护民营企业家、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的工作,需各种配套机制的完善。最高法有关部门负责人提出,建立多部门的协作配合工作机制,凝聚合力,构建保护民营经济发展大格局。
有代表委员表示,以涉案企业合规改革为例,该项改革需各种配套机制的完善,才能最大限度地把涉案企业合规改革作为“诉源治理”这个更根本、更为重要的作用发挥出来。
对此,最高法刑事审判第二庭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开展涉案企业合规改革中,最高法刑二庭指导各地法院紧紧依靠党委政法委的领导,加强与检察、公安等部门的对接,深化协同、形成合力,在依法做好案件办理的同时,及时出台规范性文件、发布典型案例,努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比如,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与湖北省人民检察院召开党组联席会议,共同审议《关于办理涉案企业合规案件的指导意见》,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公检法联合会签《企业合规工作衔接办法》。在深入总结前期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最高法刑二庭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研究起草了规范性文件,将涉案企业合规从刑事合规延展到民商事、行政、执行等司法审判的全过程,目前已完成征求意见工作,正在结合反馈意见情况抓紧修改完善。
“加强沟通协调,凝聚多方合力。”最高法刑事审判第二庭有关负责人表示,要紧紧依靠党委政法委的领导;要争取检察、公安等部门的支持,加强对接、深化协同,形成合力;要建立起多部门的协作配合工作机制,在司法各个环节为合规留出接口,实现全流程贯通衔接,强化可操作性。
张军近期在全国大法官研讨班上再度强调,坚持双赢多赢共赢理念,特别是在办理行政、破产、执行等案件时,充分运用政治智慧、法治智慧、审判智慧,强化府院协作、内外协同,多做善做沟通、引导的工作,平衡保护各方面主体合法权益,努力取得案件审理的更好效果。
代表作品
如何助力涉案民企合规改革、守法经营?最高法答中证报提问
昝秀丽
最高人民法院7月31日发布人民法院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典型案例。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刘贵祥表示,积极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及时制止造谣中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侵权行为,全面贯彻依法平等保护原则,依法挽救陷入财务困境的民营企业,坚持善意文明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长付金联在回答中国证券报记者提问时表示,人民法院还会积极将企业合规的边界延展到民商事、行政、执行等领域。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最高法发布会现场提问
积极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
“最高法发布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的11个典型案例,集中展示人民法院能动司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依法平等保护,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工作成效。”刘贵祥表示。
具体来看,一是积极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这次发布的大通公司实际控制人伪造企业印章罪一案,法院最大限度降低司法措施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联合检察院监督企业合规改革,指导企业加强内部治理;综合考量犯罪事实、认罪悔罪态度、社会危害及企业合规整改等情况,依法对被告人免予刑事处罚,既挽救了企业,又促进企业合规守法经营,实现涉企犯罪源头治理。
二是运用禁令,及时制止造谣中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侵权行为。本次发布的小米公司诉网络侵权案,法院依申请及时裁定被告立即删除侵权文章及视频,防止进一步扩大对民营企业名誉权的损害,彰显了人民法院依法打击恶意损害企业名誉权的司法态度,推动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
三是全面贯彻依法平等保护原则。通过典型案例,推动各级人民法院有效落实平等保护原则,机关法人、国有企业违约毁约、拖欠民营企业账款的,同样承担相应民事责任。
四是依法挽救陷入财务困境的民营企业。这次发布的系列破产重整案,法院通过引进重整投资人,改善企业流动性,“破产不停产”,在维持企业营运价值的同时,债权得到了高比例清偿,实现企业、上下游债权人、股东、职工和近10万名燃气用户双赢多赢共赢。
五是坚持善意文明执行。这次发布的案例中,法院在执行程序中,对案涉烂尾楼没有简单一拍了之,而是依法引资恢复项目建设,1472套房产竣工交付,一揽子执结近500件关联案件,妥善化解了近900个债权人的8亿多元债权,农民工工资全额支付,职工就业得以稳定。通过这一系列典型案例,引导各级人民法院在执行中多做“放水养鱼”之事,少行“竭泽而渔”之举,在实现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被执行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最大限度降低对被执行企业影响
谈及人民法院如何在执行工作中保障胜诉民营企业及时实现权益,同时帮助被执行民营企业渡过难关,刘贵祥表示,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坚持严格依法公正文明执行,既保障胜诉民营企业及时实现权益,又坚持比例原则,最大限度降低对被执行企业的影响。
加大执行力度,降低执行成本。今年上半年,全国首次执行案件新收526.67万件,同比增长13.71%;办结449.13万件,同比增长13.80%;执行到位金额首次在上半年突破万亿大关,同比增长23.03%,增幅远远大于新收案件增幅和办结案件增幅。持续加大对拖欠民营企业特别是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案件的执行力度,保障民营企业及时回笼资金,为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
强化善意文明执行。其中,在信用惩戒上,严格区分失信与丧失履行能力,依法精准适用失信惩戒措施,切实将失信惩戒的重点聚焦到打击少数恶意逃废债务规避执行、抗拒执行等违法失信行为上来,对实践中存在的不当适用失信惩戒制度损害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现象,加大监督排查力度,以零容忍态度坚决问责追责。
监督指导企业有效完成合规整改项目
一些民营企业因为高管、实际控制人涉嫌犯罪后,正常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如何助力这样的企业合规改革、守法经营?
在回答中国证券报记者提问时,付金联表示,在民营企业工作人员涉嫌犯罪的案件中,法院依法能动履职,既依法打击涉案人员的犯罪行为,又尽可能降低因涉案人员被羁押等对企业产生的消极影响,并通过送法进企业等方式,帮助企业加强合规管理、填补管理漏洞、化解风险隐患,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自今年3月以来,人民法院全面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坚持治罪和治理并重,对民营企业高管、实际控制人被依法判处缓刑、免予刑事处罚的,联合第三方监管人,监督指导企业有效完成合规整改项目,筑起合规风险防火墙,真正救治企业、警示社会。”付金联说。
她透露,下一步,人民法院还会积极将企业合规的边界延展到民商事、行政、执行等领域;通过司法建议等方式,推动企业合规从个案合规到行业合规,努力实现“办理一起案件、扶助一批企业、规范一个行业”;做好民营企业的“老娘舅”,助力民营企业、企业家筑牢依法合规经营底线,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
今年以来全国法院受理破产案件12862件
谈及近期人民法院在挽救困境民营企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林文学指出,最高人民法院积极指导各级法院对陷入财务困境但仍然具有发展前景和挽救价值的企业,进行精准识别,并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适用破产重整、破产和解程序,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助力企业涅槃重生。
今年以来,破产审判质效进一步提升。截至7月30日,全国法院受理破产案件12862件,审结6573件,审结案件中化解债务近195亿元,安置职工1.3万人,353家企业重整成功。在破产重整成功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大。
“人民法院不断强化破产专业化建设。”林文学表示,截至2023年7月,全国已设立17个专门破产法庭,有近100个中级、基层法院和部分高级法院设立了清算与破产审判庭。所有高级法院和部分中级法院建立了管理人名册,通过行业自律管理进一步促进管理人队伍素质提升。同时,最高人民法院与多个部门联合发布文件,同抓共管,提升破产案件办理府院协调的效率和水平。
更多作品链接
裁判文书是否还会上网公开?刚刚,最高法回应
规避限制令?“假离婚”提前转移财产?针对失信被执行人,最高法出重拳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封面设计:吕韶文丨编辑:张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