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
科学适用独任制普通程序 促进办案质量效率双提升
司法改革案例第189号
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严格落实新法要求,准确把握适用独任制普通程序适用标准,聚焦机制运行规范化、权益保障精准化、案件监管可视化,优化完善独任制普通程序适用机制,全面推动提升办案质量和效率。截至2022年8月,一审案件独任制普通程序适用率稳步提升,平均审理期限66.36天,改发率0.15%,服判息诉率90.12%,一审独任制普通程序制度效能得以充分释放。
一、独任不独断,“指引+清单”精准细化提升适用效果
一是全面规范程序适用。根据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关于独任制普通程序适用的最新要求,在总结前期经验基础上,完善独任制普通程序(以下简称“独普”)适用实施细则,细化实践操作指引,从适用范围、立审衔接、审理方式、程序转换、审判监督等方面规范“独普”适用,同步完善《独任制案件立审衔接表》等6种文书,向当事人发放《独任制审理告知书》,制作“独普”审判流程指引,规范庭审调查、辩论“分”与“合”等重点环节,要求在裁判文书中载明独任审理内容,全程提示审判流程风险点、庭审程序疏漏点、文书制作易错点。
二是建立精准适用案件台账。明确适用“独普”程序的4类正向清单和禁止适用的6类负面清单。建立适用“独普”程序案件台账,月度开展案件结构化分析,在立案阶段对借款合同纠纷、民间借贷纠纷、信用卡纠纷等适用率较高的案件类型进行精准甄别,推动审判组织与审理程序灵活精准匹配,提升程序适用效果。
三是制定个性化权责清单。坚持一般性与个性化相结合,在民商事案件一般性权责清单基础上,制定“独普”案件个性化权责清单,突出在异议审查、程序衔接、回转限制等关键节点中,承办法官的程序审查、裁定制作、文书签发等职责。
二、简案不减权,“人+案”精准匹配实现权益保障
一是因案适配快审团队。组建以资深法官为主、年轻法官为辅的“独普”审判团队,探索建立速裁团队集中审理为主、专业化审判庭补充审理为辅的工作模式。在立案庭速裁团队指定3名法官,专门负责审理适用比例较高的借款合同纠纷、信用卡纠纷等案件,在各专业化审判团队指定1名法官补充审理其他类型案件,多数案件实现开庭后5日内审结,确保“独普”案件快审快结、质效并重。
二是分类处置当事人异议。充分尊重和保障当事人的异议权,明确异议的期限、情形及处理程序。将当事人提出异议权的6种法定情形细化为5大类32项具体内容,贯彻落实民诉法修正内容,在“群众广泛关注”类型案件中,融入涉区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的群体诉讼案件等3种情形。明确当事人对审判组织适用提出异议的时限,完善先行释明、异议审查机制,依法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
三是分层转换有序衔接。明确审判组织转换不同情形的审批程序,属于审判组织应当转换的情形,承办法官立即作出书面裁定,报庭长备案;属于“其他”情形的,报庭长审批后,作出书面裁定;院庭长依照个案监督职权提出转换审判组织的,报院长批准。审判组织转换前已确认的事实可不再举证、质证,防止因审判组织的转换而拖延诉讼、变相延长审理时间。
三、放权不放任,“智能+人工”全程监管确保审判质效
一是前端精准甄别。采用“适用类型清单+主观判断标准”“正向列举+反向排除”的方式,建立以系统自动识别为主、人工判断为辅的案件甄别机制,在办案系统内单独设立“独普”标识,立案后由系统根据预设情形,自动判定、单独标识、随案流转,实现70%的案件由系统自动识别,避免“人为选案”。
二是中端实质监管。参照“四类案件”管理要求,将适用“独普”程序改发率相对较高的案件类型,以及当事人提出异议而裁定驳回等案件,参照“四类案件”监管。与专业法官会议制度衔接,专门建立“独普”案件讨论机制,专业法官会议下设专门审判团队会议研究讨论“独普”案件,加强把关作用。强化类案指导,在要素式智审系统内嵌入“案例推送”功能,系统自动识别、标注推送相似程度高的案件,防止“同案不同判”。依托审判流程静默化监管系统,结合“独普”案件审理的个性节点要求,自动预设催办通知、审限预警等功能,实现对运行中各流程节点的全程化、可视化监管。
三是后端专项评查。常态化收集补充“独普”案件文书易错点,形成“独普”瑕疵库,进行重点对照检查,杜绝文书“带错出门”。成立由资深法官组成的“独普”案件专项评查小组,建立“独普”案件专项质量评查和结果运用机制,每月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抽查“独普”案件裁判文书和流程节点运行情况,定期开展“独普”案件专项评查,逐案评查改发、信访案件质量,形成专项分析报告,提升“独普”案件审判水平。
来源:人民法院报
编辑: 张孟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