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建校72年来,我校涌现出一大批专家学者,他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满怀赤子之心,为中国法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学者书房》栏目将目光聚焦法大教师的书房,探秘他们的精神追求和学术世界,也从他们对知识、思想的获取和珍藏中,汲取成长的智慧和力量。
文 | 栾吉人
当书房的门缓缓开启,门后传来的撞击声激起了我们的好奇心。转头一瞥,我们注意到原来是张劲多次出席学术会议的挂牌,这些挂牌默默地记录了他作为法大代表参与各种学术活动的历程。张老师热情洋溢地向我们展示他的书房。书房虽简约却独具特色,满架的书籍实际上是按照历史时期细致分类的,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每个书架都井井有条。最后一个书架专门用于备课,上面摆放的主要是宪法和党内法规方面的书籍。
与书结缘,与法大结缘
外面阳光正盛,张劲缓缓开口,便将他与书、与书房的温馨故事娓娓道来。童年时期,张劲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为了提高语文成绩看名著的学生,他爱热闹的小说、爱生动的情节、爱江湖的豪情,所以《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的连环画版本便成了他的心头宝。尽管那个时代的阅读资源相对匮乏,张劲却从未因阅读资源少而感到困扰,他家楼下便是新华书店,旁边就是个体户开的租书服务,类似于我们今天的“书吧”,花上一分钱两分钱,便可以在这里租一本书或杂志。初中时期,张劲为武侠世界而着迷,尤其是喜欢金庸和梁羽生。金庸的十四部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他不止一遍如痴如醉地阅读。“有一次在英语课上我偷偷看梁羽生的《冰川天女传》,被英语老师没收了,我英语很差,英语老师说我期末考试考七十分就还给我,我后来考了八十六分!”张劲得意的挑眉,回忆起自己的叛逆日子。
虽然张劲顺利考进了区里顶尖的高中,但他并不自认为是一个勤奋的学生,他更喜欢看小说,长期的阅读让他对政治、历史和地理等文科科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天赋,这使得他在文科的学习上显得得心应手。“实际上,我第一年并没有考上本科,但又不愿意填报专科志愿,于是选择复读一年。”出人意料的是,这一年复读他竟然考取了区里的文科状元,阴差阳错地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当我收到录取通知书时,我还以为是搞错了,因为我并没有申请中国政法大学。后来我才知道,那年情况特殊,所以给我调剂了学校。这就是人生的奇妙之处,如果再多一分,我就会被西南政法大学录取;如果少一分,就可能与法大失之交臂了!”与书籍的不解之缘,让他与文科结下了不解之缘;与命运的奇妙相遇,让他与中国政法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直至今日。
求知若渴,
将半瓶水变成一桶水
张劲在法大毕业后,选择留校担任行政教师。然而,他内心深处渴望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学人员,并对刑法怀有浓厚的兴趣,立志成为刑法教师。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转岗成为教师的机会降临,张劲满怀激情地准备迎接挑战。但当他仔细审视这个机会时,却发现空缺的并非他梦寐以求的刑法岗位,而是宪法教师的职位。面对自己成为教师的梦想,张劲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勇敢地迈出这一步。如果他能预见到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位如此受欢迎的宪法教师,他一定会更加坚定地选择这条路吧!
作为一名新晋的宪法教师,张劲很快意识到,要想教好一门课程并非易事。他最初只能机械地从教材中提取知识点,然后向学生复述,这使得连续几节宪法课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们的兴趣也逐渐消退。“最大的障碍在于我的知识储备不足,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而我,现在还只是半桶水晃荡。”
张劲深刻认识到自己必须进步,不能再依赖于简单的教材阅读教学方法。他变得对知识如饥似渴,拾起了童年时并不热衷的书籍,从历史到时政,他孜孜不倦地阅读;从名著到会议记录,他广泛而深入地涉猎;从国内到国外,他不断充实自己。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最终,那个只会机械地复述教材的张劲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现在的张劲,他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他的讲座总是座无虚席,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这真是逼迫自己上了一个新台阶!”张劲带着自嘲地回忆起那段自我鞭策、疯狂学习的时光。
于书中见世界,
于书中见自我
张劲沉思片刻后,起身走向书柜,轻声细语地介绍起这些书籍,仿佛重逢多年未见的老友,或是在回忆起当年阅读时的自己。他热情地推荐,细致地讲解,甚至不时发出深沉的叹息。这些书籍为他带来了无尽的财富:内心的充实、自我反思的能力、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学生的爱戴和赞誉。在一些书籍的空白处,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他的批注,记录了他阅读时的思考和感悟;而一些书籍则成了他的“备课宝典”,他特别喜欢向学生讲述书中的小故事,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宪法背后的历史,总是能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他说,“宪法的奥妙在于领悟,有时你需要掌握东方式的表达策略和智慧。”有些书籍小巧玲珑,张劲却说,“这本不起眼的小册子,曾经激励了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再次睁眼看世界。”有些书张劲视之如珍宝,从书页的磨损痕迹来看,他显然已经翻阅了无数次,书页已经泛黄,显得陈旧不堪。
张劲的目光悠远,眺望着窗外,与我们分享他看书时最深的感悟。“我们要有自信,但自信不是自恋,更不是自以为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们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我们起点低、起步晚、时间短,在很多方面,我们真的需要走出自己的视角,虚心地向一切先进者学习。这也是邓小平同志‘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应有之义。”张劲书架上的那些成套的“汉译名著”“海外中国研究系列”丛书,让我们想起了他课堂上讲过的一句话——以中国为目的,以世界为方法。
曾经爱热闹的少年,
现在温和如溪流的学者
少年时期的阅读,现在的阅读与思考,让他更加感悟到不同时代的特点。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是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他喜欢阅读北岛与顾城的诗歌,那时还有一首名为《跟着感觉走》的歌曲风靡全国,其时代精神也深刻影响了九十年代初期的大学生。他沉思着自己的大学时光,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能猜到当时最受欢迎、影响力最大的社团是哪一个吗?”他随即自己回答:“是345诗社,不过,我必须坦白,我面试345诗社,没进得去哈。”被称为“宪法江湖的诗人”的他,也时常回想起被345诗社拒之门外的往事。那时,每个人都在追求自由与浪漫。那些活动不求回报,不计时长与分数,却依然开展得热火朝天。
他现在是温和的。他认为,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开放多元包容的,但他反对任何极端的东西,因为一切极端的东西都是破坏性的,只有温和才是社会持续的建构性力量。这是他读《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观感,也让他对理想主义有了新的认识。他说,“人类事务非常复杂,我们并不具备让它在短时间内发生深刻改变的智力,理想主义往往缺乏必要的耐心和对社会结构性的洞察。所以,多读点书,从不同的立场和维度去了解,我们才能增加自己的理性能力。” 在张劲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别样的视角,有些时候,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像溪水一样温和的去对待他人,看待世界,或许能在这个急促的世界中寻得一丝喘息,让自己更加有时间去思考,这件事情是对是错,也让自己更加明白,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在一条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坐落着一家新华书店。那里,有个孩子总是习惯性地走进去,沉浸在书海中,一待就是整整一天。数十年的光阴流转,昔日的孩童已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学者。在政法大学的讲堂内,他——张劲教授,跻身于“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位老师”之列。他满怀激情,与学生们分享宪法的奥妙,传递知识的力量。穿越时空的长河,他仿佛看到了那个在书店里孜孜不倦阅读的自己。他没有打扰那个专注的少年,只是轻声提醒:“嘿!继续努力读书吧!将来它会给你带来丰厚的回报的!”
学者书房 | 祖昊:动心忍性 玉汝于成
学者书房 | 赵天红:良知、责任与担当
法大微信【第20241114期】
内容来源:新闻中心
策划:黄楠
封面图:张婉婷
图片:张劲 栾吉人
排版:张婉婷
校对:张瑶瑶
责任编辑:谢翔宇
审核:米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