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新闻
工人新村无需疫情考验,互助互惠的社区共同体已经存在
2022-04-07 13:31  浏览:577  搜索引擎搜索“混灰机械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混灰机械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与工人新村基层妇女们贯穿多年的访谈、交流,使叶子婷、章羽、刘希等学者和学生组成的研究团队受益匪浅,感触良多。与妇女们交往的细节使他们感到,还有这么多细微的生活经验可以学习。虽然这些妇女的家庭面临各种困难,她们却能长期保持更好的心态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在她们的身影背后,在当下观察工人新村存在价值的视角也更加多元。与世界各地城市贫困人群聚居社区的比较,也能看出上海的独特之处。

第一财经:在你们看来,最近这次疫情与你们在书中记录的2020年疫情期间比较,这些工人新村妇女的处境和生活有没有新的变化?她们在日记中写到的买菜、解决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等问题,是否有所改善?

章羽:2020年的时候,菜价稍微上涨,很快就平稳了,但最近这次疫情中,菜涨价很快,特别是线上买菜很贵,需要精打细算过日子。疫情的战线越拖越长,每个人都会陷入一定的焦虑,要思考怎么更好地解决基本生计问题。在这种状况下,工人新村的阿姨比我们更有生活智慧。在我们访谈妇女的时候,我们关注的是某一个特定群体的人在面对疫情时遭受的困难。两年后,在这次疫情中,她们遇到的一些困难变得比较普遍了,她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给今天的我们一些借鉴。

叶子婷:100块钱对中产家庭来说,买几个菜就花完了,但对基层妇女家庭,可能要用来买一个星期的菜。我们一直联络的一位妇女,她的丈夫会走到更远的菜场去买菜,只是为了便宜5毛钱。生活不易,常年的压力使他们很会选择资源,为了便宜情愿走远一点。章羽提到的生活智慧,是生活压力带来的。

我没有想到的一个变化是,由于上海男性有“买汰烧”的传统,在疫情之前,我们访谈的家庭都是丈夫负责买菜做饭。疫情发生以后变得相反,都是妇女出去买菜。她们最大的想法是把家人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外面有疫情、比较危险一些,她们宁愿让丈夫和孩子待在家里,自己多花一些时间去买菜。

刘希:这些妇女来自基层家庭,来自贫困家庭或草根社区,即使没有疫情,相比于中产家庭,基层家庭因为生活压力比较大,社会资源相对较少,夫妻关系紧张、代际矛盾严重等问题就比较容易出现。我们分析这些问题时要有更大的社会视野。这些问题并不是妇女自身的心理或性格问题,其背后有更大的社会结构问题,比如底层占有的社会资源更少。流行的话语习惯评价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对他们的影响更大。从这个角度来看,疫情加剧了家庭内部的问题。但即使没有疫情,很好的亲子沟通、家庭关系在社会中下层家庭本就是更难实现的。

第一财经:工人新村妇女对社区的奉献精神来源于什么?

叶子婷:我们在书里呈现的是特定的人群,她们比较活泼,心态比较积极。她们自己想从家庭中走出来,进入社区,家人也都很支持她们。比如我们访谈的一位妇女,她平时很爱读书,知识面很广,因为家庭有困难,曾经不太喜欢出门活动,女儿一直鼓励她要多与人交流。和她聊天,我们能学到很多知识。妇女们都有“家丑不要外扬”的自尊心,每一个家庭都有痛点不愿提起,在生活中已经习惯了面对,每天都在抗压,辛苦地想方法去努力。因此走出来为社区做贡献,也是她们的一种释放。

刘希:“妇女保卫社区”其实不是一件新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被党的妇女工作者发现了。那时,她们想办法吸收家庭妇女劳动力,努力发动她们去建设社区,吸收她们参加社区生活,进入服务组织做事。比如在曹杨新村,很多年长的家庭妇女除了进入社区生产小组,还在公共食堂做饭,或组成洗衣组、缝纫组、保姆组,帮助双职工家庭解决后顾之忧。从那时起,工人新村的妇女就跟社区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关系。

在上海这一波疫情里,妇女也是更愿意跟邻里交流互助的群体,除了当志愿者,她们还积极组织小区里的团购群。妇女是家庭日常生活责任的主要承担者,熟悉油盐酱醋、鸡毛蒜皮,有更多的生活经验、生活智慧,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习惯去跟邻里、社区沟通交流。在疫情之下,妇女参与社区工作可能是更有效的。

第一财经:经过调研访谈,你们对上海工人新村的状况和居民的生活方式有没有什么新的理解?从跨文化、跨国的视角,怎么来看这种社区?

叶子婷:我们的研究项目从2015开始做文献资料整理,到不同的国家和城市寻找合适的社区作为研究案例。为了跟南半球国家的其他城市比较,我们选定了亚洲有代表性的国际大城市上海,以观察贫困、城市化怎么影响妇女为重心,开展6年的定点研究。

但是人们都说“上海没有贫困”。我们首先要合理地理解贫困。跑了很多街道办、居委会,我遇到一位很好的街道办干部,找到了工人新村基层妇女群体,她们的“贫困”是要走进家庭内部才能看见的。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我们项目研究的过程中,男性一直都在妇女身边。访问的时候,她们的丈夫都一起参加。出去当志愿者的阿姨,家里面收拾得整齐干净,回家就能吃饭,是因为丈夫“买汰烧”,承包了家务,接受了这层分工。丈夫们的帮助使妇女能够有机会出去为社会做贡献。工人新村里的社会主义传统,打破了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的区分,基层妇女的背后是男性,“买汰烧”被他们认为是帅气的表现,是很自然的事情。

章羽:在社会转型、商品房兴起之后,工人新村居民有时被贴上“穷人”标签,被唯成功论的社会价值观污名化了,好像没钱是受教育水平不高、家庭财力不足等个人因素导致的。工人新村的很多居民是劳模及其后代,他们越来越被边缘化、底层化,还要承担污名。两年前开始的工人新村研究使我意识到,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工人新村这种居住类型存在的必要性更加凸显。

刘希:这次疫情来临,社区的概念在大家的生活中突然变得突出了。每个人都开始强烈地关心邻里关系,在意邻居跟我的价值观是否一致,生活方式是不是差异很大,因为这些因素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大家也开始关心业委会能做什么、居委会有什么责任,如果有事情是他们做不了的,那么业主、居民可以一起做些什么。

邻里关系、社区共同体在工人新村的时代就已经实现了。工人新村这个物质载体就是去帮助生产一种新的社会关系、新的价值体系。融洽的邻里关系说明,工人新村是集体主义价值观、互惠互助的社区共同体的载体。这样的社区共同体和邻里关系,对现在主流城市化模式下强调个体和家庭、强调距离感的模式很有借鉴意义。在工人新村里面,人和人之间可以不必那么“原子化”。

我也发现,最近因为大家共同面对疫情,有些社区开始形成一定的社区共同体。大家互相送菜,交换菜,也一起买菜。共同的社会压力有可能创造一个机会,让大家去建立社区共同体,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惠。而工人新村不需要经历疫情的考验,就已经有这样的关系存在,这非常值得我们珍视和反思。

发布人:6362****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