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主题:冷与热
面向年龄段:小学3-4年级
教学目标
1、 知道空气温度升高时体积会膨胀,温度降低时体积会缩小。
2、 能设计实验,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
探究问题
瘪气球为什么鼓了起来?
学习成果评价
【探究能力】
层次1:能根据实验现象推断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层次2:能理解并完成证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
层次3:能在适当的引导下设计和完成实验,证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背景
与液体相似,气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与对液体和固体的影响相比,压强对气体体积的影响明显得多。在中学课程中,学生会学到在压强不变的情况下,一定量气体的体积与温度成正比。但即使压强稍有一些变化(如本活动中气球膨胀的例子),体积也可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对这个年龄的学生来说,暂时可以不提压强。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瘪气球套在烧瓶口上,再将烧瓶放在热水中,根据烧瓶在热水中时气球鼓起,烧瓶离开热水后气球又变瘪,来得到空气热胀冷缩的结论。
教学准备
材料:热水、烧杯(或小塑料盆等容器)、烧瓶、气球
教学过程
【集中话题】
1、 回顾上一个活动,讨论空气温度升高或降低时体积发生的变化。
温度发生变化时,水的体积会发生什么变化?
空气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性质?你是怎么知道的?
【探索与调查】
1、 设计实验。
用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我们研究水的热胀冷缩的方法给我们什么启示?
你打算用什么容器装空气?
用什么方法显示空气的体积变化?
用什么方法改变这些空气的温度?
酒精灯和热水,哪个更好?为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空气的多少有没有变化?
2、 分组实验。学生将瘪气球套在烧瓶口上,再将烧瓶放在热水中,观察气球鼓起;然后将烧瓶从热水中取出,观察气球变瘪。填写小组记录单。
【回顾与解释】
1、 交流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分析烧瓶里的空气被加热后,体积膨胀,因而进入气球,使气球鼓起来;烧瓶离开热水后,其中的空气温度又下降,体积缩小,因而气球又变瘪。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
什么条件的改变使气球发生变化?
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教学建议
1、 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发现气球的变化并不难,关键是要引导他们把现象和烧瓶中空气的体积联系起来分析。
2、 有些学生可能会受到本模块第二课所学的热对流的影响,认为烧瓶在热水中时其中的热空气上升,把气球顶了起来;将烧瓶取出热水后,气球中的空气变冷,冷空气下降,从气球下降到烧杯中,于是气球就瘪了。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烧瓶从热水中取出后倒着拿,使烧瓶底朝上、气球朝下。按照“冷空气下降”的理论,气球并不会瘪,而是可能变得更大,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样就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更容易理解气球的鼓和瘪并不是对流所引起的,而是热胀冷缩的缘故。
教学记录单
小组记录单
公众号:中国科技教育
微信号:cnstedu
欢迎订阅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