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神舟十三号平安回家,她们默默护航——记搜救团队的女性工作者
2022-04-20 10:37  浏览:680  搜索引擎搜索“混灰机械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混灰机械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4月16日这天,从夜色尚浓,到朝阳初升,从轨返分离、飞船进入大气层、出黑障区……全国人民守在电视直播前,密切注视着神舟十三号“回家”的每一步,紧张又满怀期待。

此时,在观众看不到的幕后,东风着陆场广袤的戈壁滩上,她们怀揣同样心情在忙碌着:

操作定向仪的搜救队员朱晓琳正在紧张而有序地捕捉着返回舱的具体位置;搜救队伍女调度指挥员张颖正在地面指挥所上传下达,协调搜救任务;航天员医疗救护队队员王玉珠正在橙色的1号医监医救车里,车辆朝着返回舱的着陆点疾驰……

上午9时56分,神舟十三号平安到家。着陆场升腾起烟云,她们眼里也终于涌起轻快和欣喜。

几个月来,她们一直严阵以待。神舟十三号飞天入地,搜救力量始终在默默保驾护航。返回任务完成后,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第一时间对话了3位搜救团队的女性工作者。她们的担当与付出,共同造就了神舟十三号回家的“宇宙级”温暖。

十年磨一剑,只为这一刻

“东风,01报告,搜救A分队已到达待命点位,报告完毕。”

“东风,01报告,已将预报落点通报至联合搜救分队,报告完毕。”

这些令人踏实的消息是从东风着陆场地面指挥所发出的,报告的发出者01,就是搜救调度指挥员张颖的代号。


张颖(左二)在指挥所工作。张国亭/摄

张颖是东风着陆场搜救队伍的首位女调度员,她所调度的5支搜救分队在此次神舟十三号的返回任务中担任备份力量,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不过,在载人航天的搜救体系里,张颖的角色远不止神舟十三号返回当天的地面指挥员,而是一个身经十余年历练、身兼数职的搜救“女将”。她告诉记者,“返回当天我的岗位在指挥所,但是前期搜救行动计划的制定,技术文书的撰写,演练科目设置,包括紧急状况的预案,我全程都有参与。”

与张颖交谈中,记者感到,在她清晰温和的言语之下,有股藏不住的倔强。

2009年,研究生毕业的张颖加入了搜救队伍。这是个倔强的决定。当时身边不少人都劝她说,搜救任务强度大、风险高,女同志还是留在后方机关里清闲安全。但是张颖内心并不服气,她想,“学了这么多年,总得去一线做点事情。”她依然留在搜救队伍中,积极参与了残骸落点预报方法研究课题。执行神舟八号任务时,她主动递交请战书,作为课题组试验验证人员的身份参试。

“搜救演练要上飞机,飞机噪音很大,油味也特别重。所以一旦有演练行动,我就会提前饿一天肚子,保证自己上去之后不会晕不会吐,有个好状态。”讲起这些张颖感慨道,“搜救很艰苦,但如果能通过我们的努力,用技术手段让它不那么苦,我觉得便很有价值,所以也就慢慢‘钻’进去了。”

就这样,张颖在搜救队伍中倔强地“钻”了十几年。在以往的载人任务中,东风着陆场都是作为副场担任备份作用,直到神舟十二号任务时才成为主着陆场。张颖也终于等来了参与载人搜救的机会,光荣地成为神舟十二号任务空中搜救分队“雄鹰”的调度指挥,全程承担了飞机的加改装、新研设备的接收调试、实战应用演习等任务。不巧的是,就在神舟十二号返回前,张颖临时接到另一项重要任务,没能出现在返回当天的飞机上。

“去年的工作有点儿小遗憾,所以今年我又来了。”张颖笑着说。看到去年自己做的一系列开拓性工作,为神舟十三号的搜救打下了良好基础,她感到很快慰:“对比以前的搜救工作,能明显地感到国家实力在增强。所以这两年的各种辛苦都挺值得的,我以后还会继续干这行,这些经历都是财富。”

如同“鹰眼”,只为“舱落机临”

4月16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待命机场时,朱晓琳和其他搜救队员在机场已整装待命。


朱晓琳在高原执行任务。李鑫/摄

朱晓琳是2019年加入搜救队伍的。她告诉记者,“这是我第一次上飞机,挺紧张、挺忐忑的,但想到我的任务非常重要,就默默告诉自己,淡定下来,一定不能出错,要把它完成好。”

的确,她的角色至关重要。神舟飞船返回地面时,搜救成功的关键是及时发现降落中的返回舱。而朱晓琳操作的定向仪就是发现神舟十三号返回舱的“鹰眼”,无论黑夜白天都能精准捕获返回舱位置,并迅速传给搜救队员们。

北京时间8点10分,指挥员一声令下,搜救队员朱晓琳就位了。她迅速打开机载北斗、定向仪设备,熟练地输入指令登录操作软件,行云流水地检查着本机地址、序列号以及服务频度等。

北京时间8点50分,调度里传来预报落点的位置,朱晓琳也开启她的“鹰眼模式”,在屏幕上熟练地操作着机载北斗、定向仪,耐心等待着返回舱穿破黑障。

突然,屏幕上出现了闪动的红色目标,朱晓琳迅速定位,“鹰眼”捕捉到了返回舱的身影!她立刻把精准数据报告给指挥员:“指挥员,我已发现目标,返回舱在……”

随后,搜索机迅速飞到指定位置,地面搜救队员也迅速集结到该预报落点,随着返回舱直立着陆,地面各小组在返回舱四周集结。空中搜救队员们从天而降,空地协同展开操作,仅用了不到半小时。

“舱落机临”的承诺兑现了。朱晓琳舒展开了笑颜,回忆整个任务执行的过程,她告诉记者,看到降落伞打开与返回舱安全着陆的两个瞬间最为激动,也很有成就感。“‘舱落机临’并不容易,这是祖国航天科技不断发展的体现。能作为‘鹰眼’帮助实现这个承诺,我很自豪。”

事无巨细,只为航天员舒适

在迎接太空出差3人组回家的地面队伍里,3辆橙色的医监医救车里舒适的环境,以及喜气洋洋的对联,让全国观众赞不绝口。


王玉珠在医监医救车中。汪江波/摄

航天员医疗救护队队员王玉珠也很开心:“看到我们想到了、准备好的东西,他们也用到了,真是说不出的高兴!”

原来,3辆医监医救车的设施设备、布置陈设,就是由王玉珠和她的同事们精心准备的。

王玉珠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医院的一名护士。2012年入职以来,她已经在戈壁滩的医院度过了10个年头,而这是她第一次近距离地参与医监医救工作。

王玉珠对记者说,“飞船返回当天特别兴奋,我们团队计划早晨五点多出发,我不到四点就睡不着了。”

这一天的兴奋雀跃,是对一个多月来辛苦工作的最好验收。据介绍,神舟十三号飞船发射时,医监医救车承担的是地面医疗救护职能,车里配备的多为医疗器械,可以说是一个移动的ICU。

从今年3月开始,为了迎接航天员“回家”,医监医救车要增添生活保障功能,航天员医疗救护团队便开始不断细化方案、实施方案以及实战演练。航天员返回后有什么需求,怎样才能最舒适?王玉珠和同事们既要从专业角度绞尽脑汁,也要从生活角度感同身受。

“为了航天员回来能吃上一顿热饭,我们购置了微波炉,烧水壶。考虑到戈壁滩室外温度低,医疗救护阶段设置的液体恒温箱,现在可以当成小冰箱使用。”王玉珠告诉记者,车内设备此次都很好地利用了起来,“为航天员准备的水果前一天到位后放在恒温箱里,他们返回时就吃到了新鲜、温度适宜的水果。”

生活保障的细化反复推敲,没有止境,细节处全是功夫。王玉珠说,在采购中国结、小灯笼时,她特别注意这些物件的尺寸,“要保证这些挂件的穗子绝对不会影响航天员和医监医护人员的活动。”针对女航天员的特殊需要,王玉珠和同事们也下足了功夫:“王亚平留着长发,洗澡时需要用吹风机,所以她乘坐的2号车,总的电器功率我们需要特别明确,以保证用电安全。”

如王玉珠所说,“设备的到位与能用好用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为了确保医监医救车的舒适便利,王玉珠参加了多次实地演习。每次长达9~12小时之久的演习中,虽然身处医监医救车里,但王玉珠为了不使用航天员的专用卫生间,一整天不喝一口水。

3位航天员离开了戈壁滩,返回北京。王玉珠的工作也圆满结束了。她满心欢喜地告诉记者,做了多年外围保障,这次,她终于实现了与返回舱合影的愿望。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范语晨

编辑/陶寅生

审签/乔虹

监制/席淑君

◈推荐阅读◈


发布人:3776****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