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的灯光亮起
月光悄然爬上法庭的窗棂
无声却坚定地照亮每一个需要司法温暖的角落
司法为民
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它是行动,是承诺,
更是每一位法院工作者心中的信念。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真实的故事
感受司法为民便民的温度与力量
01
近一点,再近一点
故事一
[ 河南·安阳 ]
点击查看动图
在河南省安阳县,高某因患病行动不便,遭遇借款难回的困境。2013年,他借给徐某5.6万元,但还款日到期后,徐某却以各种理由推脱,甚至躲避高某。高某多次讨要无果,又因病无法亲自前往法院立案。安阳县人民法院立案庭的干警得知此事后,主动上门服务。他们不仅调取了被告徐某的身份信息,还在高某家中为其办理了立案和委托手续。高某激动地说:“真没想到这事儿在家也能办,真是服务到家了呀!”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法庭干警在农家院里为高某办理立案手续
故事二
[ 浙江·龙游 ]
点击查看动图
63岁的马阿姨因视力不佳、识字有限,对即将收到的法院判决书感到担忧。在浙江省龙游县,法院祝法官得知后,她从马阿姨的实际情况出发,思考如何更好地服务这位老年当事人。她和助理加班加点,不仅将判决书字号放大,还精心录制了方言语音版,重点突出了官司结果,方便马阿姨随时回顾。
当祝法官一行人将这份特别的判决书送到马阿姨手中时,她感动不已:“你们太为我着想了!”通过现场教学,马阿姨学会了如何在手机上找到并听取语音版判决书,内心充满了喜悦。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为浙江省龙游县人民法院法官祝丽燕(后排中) 担任审判长开展巡回审判。资料图片
02
暖一点,再暖一点
故事三
[ 北京·昌平 ]
金女士为婚礼定制了一件6800元的旗袍,不慎染上污渍后送到洗衣店干洗。然而取衣时发现污渍未除,反增颜色不均。气愤的金女士诉至昌平法院,要求原价赔偿。考虑到请假难,金女士申请了“夜间法庭”。晚上八点,庭审结束后,法官团队前往洗衣店现场勘验,让金女士倍感温暖。
昌平法院的“夜间法庭”专为简单民事案件设立,为群众提供有品质、有温度的司法保障。这样的“夜间法庭”还有很多......
夜间法庭庭审中,当事人向法官出示证据
故事四
[ 云南·建水 ]
点击查看动图
王大哥十年前摔倒导致肢体残疾一级,生活陷入困境,前妻因此离婚。由于残疾无法从事重活,生活愈发艰难。2022年,经法院调解,前妻应给其5万元经济帮助费但未履行。执行法官发现前妻无财产可执行,案件终结。对此,王大哥心生不满,认为执行未能弥补其损失,于是前往云南建水县人民法院信访办公室求助。
信访干警通过家访和村委会调查,发现王大哥住宅老旧、年岁已高、收入微薄、残疾且独居,生活极度困难。干警随即与村委会、镇政府沟通协调,并请示院领导后,为王大哥申请了司法救助。王大哥收到司法救助金后,激动万分。这笔救助金不仅缓解了他的经济压力,更让他重新燃起了开始新生活的希望。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为云南省建水县人民法院法官助理李玉飞(左)为当事人释法说理。资料图片
当法官脱下制服时
衣襟上或许沾着勘验现场的雨水
口袋里揣着老人送的糖果
案头摆着放大的判决书和方言录音的笔记
而窗外的月亮依旧悬在夜空
像一盏不灭的灯
见证着无数个“高某”“马阿姨”“王大哥”的故事
在司法的守护下尘埃落定
法槌落下,月光未眠
司法的温度,
如月色般流淌在生活的褶皱里
恒久明亮
来源:中国法官文联
美编:李彤
编辑:胡雪 孟祥宇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