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通过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不断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刊发部分地方工作中的亮点、特色和经验做法。
▲宁夏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在广场举行文艺演出、书画展览、专家义诊等活动。新华社记者 毛竹 摄
浙江:聚焦五个维度推进互嵌共融
浙江省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持续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着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
聚焦空间互嵌促融合,打造共居共学的和美家园。创建省市县乡四级贯通的“之江同心·石榴红”品牌,建立具有示范效应的“之江同心·石榴红”家园等阵地2893个,实现省域全覆盖。以金华义乌为试点,探索推进集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服务、社会化参与、数字化引领、多元化融合为一体的社区民族工作标准体系。升级《“八婺·石榴红”社区建设与服务规范》2.0版,并逐步向全省推广。常态化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技能”培训,全省15个培训点每年培训约1000人次。
聚焦文化互嵌促认同,打造共生共融的和谐家园。充分利用“之江同心·石榴红”工作阵地,大力培育城市社区中华文化交融共享载体,每年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4800余场次,打造“我们的节日”“民族团结一家亲”等特色活动品牌。结合区域特色文化,创作打造《畲秀·千年山哈》等一批文艺精品、文创产品、文博展品。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有机融入未来社区建设,每个城市社区配齐配强一线民族工作力量,重点社区培育“石榴红”系列队伍。
聚焦经济互嵌促发展,打造共事共乐的共富家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各族干部群众的重要回信精神,坚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以“千万工程”为牵引,全力支持民族地区实施“产业飞地”“消薄飞地”等,推广民族乡村“共富联盟”机制;创新孵化“百县万品”“同心共富联盟”“跨省就业直通车”等品牌;持续深化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扎实开展“万个岗位共富”活动,实施平等就业创业支持政策。今年全省累计开展爱心送岗等活动1000余场,面向民族地区提供就业岗位超1万个,惠及各族群众65万余人次。
聚焦社会互嵌促融入,打造共建共享的平安家园。创新实施“五社联动”工作机制和“五微五融”工作法,探索出一条“输入—培育—融入—成长—共生”的城市社区多民族互嵌共融的新路子。推动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纳入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体系,推动外来各族群众参与社区议事、调解和民主管理监督。全省建立省市县三级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等社会组织116个,构建以800多个“石榴红”志愿服务队为主体,覆盖重点社区、企业的志愿服务体系。
聚焦心理互嵌促和谐,打造共和共荣的示范家园。深入实施“红色基因薪火传承工程”、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工程等,陆续推出百条民族团结进步研学路线。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每年开展宣讲活动2000余场次,累计参与群众达3200余万人次。注重加强现代文明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不断增进“五个认同”。
(浙江省民宗委供稿)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制作 |章音頔
来源 |中国民族报
觉得好看,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