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科院之声不定期手绘一张“科学史小画”,为大家介绍一段科学史和其背后的故事。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上空试爆成功,一朵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也成为继美国、英国、苏联、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这一消息传出去,震惊了全世界。
原子弹作为一种有巨大威慑力的核武器,美国率先研制出来并迅速结束了二战。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我国多次受到美国的核威胁,因此决定要研制自己的原子弹。
中国科学院为我国原子弹研制进行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工作。1956年,我国制定并开始实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为了完成该规划,由中科院迅速筹建了相关科研机构,发展计算技术、半导体技术、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学和远距离操纵技术,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制提供了必要的科学技术条件。
1958 年,邓稼先从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当年改名为原子能研究所)抽调到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九所)担任理论设计部的主任。1960年中科院力学所的郭永怀,金属所的陈能宽。1961年原子能研究所的彭桓武、王淦昌等一众中科院科学家加入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同年,周光召从苏联回来加入研究团队。
马兰基地处罗布泊的西端,是我国核武器的试验基地。那里自然环境恶劣异常,遍地黄沙、狂风肆虐。基地的科研人员与战士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
在众志成城的合作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进程飞速地进行着。最终确定,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零时确定在1964年10月16日15时。当日15时,伴随着沉稳的倒计时,接着一声令下“起爆”,随着一声巨响,一个巨大的太阳般的火球腾空而起。随后,火球与地面冲起的尘柱连成一体,形成极为壮观的蘑菇云。见证这一伟大历史时刻的在场人员无不欢呼雀跃,相拥而泣。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不仅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了我国已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扫去了凌驾于头顶上的核讹诈阴霾,而且由这一事业凝聚成的精神力量,已经融入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蒲亚杰,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博士生
审核:雨丝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