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近日,美国实施新规限制对中国量子计算等技术的投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刊文指出,中美在量子产业各有千秋:中国在量子传感和通信领域领先,正缩小与美国在量子计算上的差距,尤其在稀释制冷机等技术上取得突破。“中国模式”正逐步改变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此言一出,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中国模式”究竟好在哪?
集中力量办科技创新大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澎湃,人工智能、脑科学、量子科技等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迅猛发展,科技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成为国际竞争主战场。面对外部科技霸权封锁围堵之压,我们不退缩,不慌张,咬紧牙关加油干,自立自强另辟新章。在国际科技创新“锦标赛”中,比拼的是速度,晃晃悠悠不行;比拼的是体系,零敲碎打不行;比拼的是综合科研能力,靠企业单兵作战也不够;必须也只能凝聚国家战略科技资源和力量,超前布局、以快制快,推进大联合、大协作、大攻关,加快攀登科技创新高峰。
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起来。和过去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有了很大变化,其中“三个变革”尤为突出。一是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过去是行政配置资源为主,现在是市场配置资源为主,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激励创新创造,以需求为导向开拓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呵护创新、支持创新、保障创新。二是运行模式的变革,企业不再是配角,而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特别是科技领军企业兼具“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三重身份,同时广泛吸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平台等各方参与,打造多元协作、充满活力、顺畅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三是价值体系的变革,不止步于完成科研目标,还要打通技术链、延长产业链、拓展价值链,推进自主攻关产品快速迭代应用,加快形成现实生产力。也就是说,不仅要科技强,更要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科学技术是国之重器,必须取举国之力。嫦娥六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首次在月球背面实施样品采集任务,带回的月壤样品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发射成功,并在轨获取了首张全天X射线天图,为宇宙高能暂现和剧变天体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深地塔科1井钻探深度突破1万米,成为中国首口万米科学探索井;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研制成功、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建成开通……中国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新时代以来,我们凝练和实施了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生产力跃升,我国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中国之制”在实践中凸显了“创新加速器”的效能,展示了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当然,我们并不是封闭搞创新,而是始终把国际科技合作大门敞得越来越开,统筹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协同互动,充分利用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源和技术优势,不断扩大国际科技创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