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读书随笔-认识德国—1-神圣罗马帝国--- V20230816
2023-08-24 19:19  浏览:2986  搜索引擎搜索“混灰机械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混灰机械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发布信息 广告合作 软文发布

德国历史,是我一直不敢碰的, 太复杂,有太多的牵扯 (牵扯到法国,奥地利,波兰,英国,  西班牙。。。)。一直记得,在同济大学读书时, 在图书馆库房遇到【德意志史】,那叫看的一个晕呀。

o 啥是德意志/Deutsch?

o 德意志和德国是一回事吗?

o 哪些地方的人可以称之为德意志人?

o “德国”, 在不同时期,还有不同的“内容”, 即不同的边界,不同的组成部分。。。

从此, 了解德意志、德国的愿望,就深深地埋入心底。(后来才知道, 我不是第一个, 也不是唯一一个有这么多“为什么”的人!这就是著名的“die deutsche Frage/德意志问题“, 参见2.5.5.2.b.2)

随着对【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usic in Western Sivilization by Paul Henry Lang】、【欧洲史/Histry of Europe by J. Aldebert etc.】、【西方哲学史/Philosophy: a Historical Survey with Essential Readings by Samuel Enoch Stumpf 】… 等的阅读,乃至康德的哲学著作研读,再加上,上了一年多的网课【Abi Geschichte von Mirko Drotschmann】,包括【Mr. Wissen2go von Mirko Drotschmann】(本文所引用的德语信息,大多源自于此,后不再标注),还看了两季电视片【die Deutschen/德国人】,同时也结合30年“不离德”的职业生涯,一幅关于德国、德意志民族/ die deutsche Nation的大体轮廓图,渐渐清晰了起来。于是,就动笔成文,把线索串联起来,便于以后读书查阅 (当然, 也会随着研读的深入,而不断更新)。

总体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oemisches Reich(962-1806);

2. 后帝国时代 &“普鲁士/ Preußen“的崛起(1806-1871);

3. 德意志帝国/ Deutsches Kaiserreich (1871-1918)&“一战/Erster Weltkrieg/World War I(1914-1918)“;

4. 魏玛共和国/Weimarer Republik (1918-1933);

5. 纳粹德国/ Nazi-Deutschland (1933-1945) , “二战/Zweiter Weltkrieg/World War II (1939-1945)”;

6. 后“二战”时期(1945-1949),联邦德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1949- )及两德统一/die deutsche Einheit(1990);

7. 今日德国(1990.10.3- )。

(一) “ 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oemisches Reich(962-1806)“

史称”德意志第一帝国“。在本文中,中文用”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oemisches Reich “ 指代

o 从“德意志人/Deutsche”加冕 (962, 参见1.3.3) 开始, 到最后被拿破仑的终止(1806, 参见1.7)。

o 还包括后来更名“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 (1512-1806)“  。

注1:

a. 我理解的“德意志人”是德语“Deutsche” 的中文音译;“日耳曼人”是德语“die Germanen”的中文音译。 

a.1. 本文中所提的“Deutsche/德意志人”仅指不同历史时期的德意志人,他们的母语是德语/das Deutsch,有相近的文化和生活习俗,也无论其生活在何处。其英文是German. 

a.2. 所谓“德意志人的土地“,就是指代上述这些德意志人生活所在地。 不同时期,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叫法,如“德意志联邦/Deutscher Bund (2.4)“ 、”大德意志/grossdeutsch (2.6.2.1.a)“,”小德意志/ kleindeutsch(2.6.2.1.b)“,”德国“。。。

b. “日耳曼人 /die Germanen/germanic people (EN)” 是一些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即习俗相近的民族(部落社会)的总称。其范围,要比“德意志人(德国人)/ Deutsche” 要大。这些民族之间也有矛盾、冲突。在面对罗马人,他们是“一致对外”的。  

b.1. 罗马人用”日耳曼人/die Germanen”这个名称, 指代“莱茵河/Rhein”以东的各个民族(总称)。

b.2. 一场发生在公元9年的“Germanen gegen Rom/日耳曼人和罗马人的战争”,即【Varusschlacht/瓦鲁斯战役 (条顿堡森林战役)】, 由Arminius (德语名是Hermann)为核心的日耳曼人大败罗马人。日耳曼人,主要是德意志人, 因此首次成功地登上了世界舞台/”der erste richtige Auftritt der Germanen auf der Weltbuehne”。而Arminius自己,因此成为了德意志的民族神话/“der Sieg ueber die Roemer wurde zu einem deutschen Nationalmythos“。

b.3. 罗马人则“后撤至(莱茵)河西岸”。从此,“莱茵河/der Rhein” 也被视为“日耳曼人”和罗马人的界河。“Ein System aus Verteidigungstuermen und Kastellen wird entlang des Rheins ausgebaut/沿着莱茵河,建设了防御系统和堡垒”。

o 有点类似我们的长城。

1.1. 前传

1.1.1. “罗马共和国(b.c.509-b.c.27)”末期,即公元前/b.c. 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维/Gaius Octavius “奥古斯都/Augustus”称号(b.c. 63- b.c. 14,他是凯撒/Gaius Julius Caesar,b.c. 100-b.c. 44 -遗嘱指定继承人)。

1.1.1.1 在当时人的宗教信仰中,这个称号意味着持有者拥有“超越人的威权”,且任何章程皆不能对其地位性质定义

1.1.1.2.古罗马由此进入帝国时代,即“罗马帝国/Römisches Reich”时代(b.c.27-1453), 包括后来东西分治。

1.1.2.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 Theodosius I (393年,宣布“基督教”为帝国国教。公元一世纪,“基督教”产生。)将帝国分给两个儿子,实行东西分治,从此“罗马帝国/Römisches Reich”再未统一。

1.1.2.1. “西罗马帝国/Weströmisches Reich /Westrom(395-476)”,

a. 首都不再是罗马/Rom, 因为“日耳曼人 /die Germanen” 的侵入(注1),Mailand/米兰 和 Ravenna先后做过首都。

b. 国教是天主教/die kathorlische Kirche.

c. ”西罗马“的文字是拉丁语/das Latein.

1.1.2.2. “东罗马帝国/Oströmisches Reich/Ostrom(395-1453)”,又名“拜占庭帝国/ das Byzantinische Reich”, 简称“拜占庭/Byzanz”.

a. 首都君士坦丁堡/ Konstantinopel ,也就是后来的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Istanbul。

b. 国教是东正教/die orthodoxe Kirche.

c. 东罗马的文字是希腊语/ das Griechisch.

1.1.3. 公元476年,由于“日耳曼人/die Germanen (见注1)”进攻,“西罗马帝国/Weströmisches Reich (395-476)”结束(最后一位罗马帝国的皇帝,是Romulus der Groesse。知道他, 还是因为Friedrich Duerrenmartt/1921-1990 的同名作品。)。欧洲历史从此进入了近千年的“中世纪/Mittelalter”(这是一种说法,即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到“东罗马帝国”灭亡结束,476-1453)

1.2. 公元800年,“法兰克王国/Frankenreich(481-843)”之“加洛林王朝/Karoling(751-911)”的查理大帝(法语:Charlemagne,德语:Karl der Große 742-814。其父Pippin/丕平 开始了“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王朝”,也开始了教会加冕认可皇位合法性。) 依靠他的骑士大军(打败了教皇的对手), 获得加冕,成为第一个非罗马人(法兰克人)的“罗马人的皇帝”,成为“(西)罗马帝国/Weströmisches Reich (395-476)”的继承人和“基督教”世界的保护者(查理大帝本身是虔诚的基督徒,他强迫他所征服的土地上的人们皈依“基督教/天主教”。), 成为凯撒/ Caesar的合法继承人(“皇帝的身份,转移 到法兰克人”,参见1.1.1)。从此便奠定了教廷与王廷对西欧进行教、俗双重统治的体制。代表了自“西罗马帝国/Weströmisches Reich 395-476)”灭亡而堙灭的香火又延续了起来。

1.2.1. 在查理大帝(法语:Charlemagne,德语:Karl der Große 742-814)加冕时(800),“法兰克王国 /Frankenreich(481-843)”就被称之为“查理曼帝国( 800-843)”, 定都Achen /亚琛(属于现在的德国境内),并且也长眠于此地(亚琛大教堂)。

1.2.1.1. “德法之争”(这是另外的主题), 从这一刻就已经开始了。

a. 法国第一个真正的王朝,即“加洛林王朝/Karoling(751-911)”。但是在“德意志人的土地"(注1/a2),上,有”加洛林王朝”最强盛时期(查理曼帝国)的国都(Achen /亚琛)。

b. 从另一个角度看,“德、法、意”,其实都是查理大帝的后代。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大家族”后代的争斗。

1.2.1.2. 查理大帝的“法兰克王国”, 用武力和血腥,征服了“Sachsen/萨克森”(德意志人,注1/a1),逼迫异教徒改信基督。信仰自由, 从来就不是自然而然的事。

a. “德意志人/Deutsche(注1/a)”的戏份开始被“关注”到了

b. “Sachsen/萨克森“也是后来“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oemisches Reich(962-1806)”的一个“选帝侯/ Kurfürst “邦国,其都城就是“Dresden /德累斯顿”,这是后话了。

1.2.1.3. 现在的法国/Frankreich , 从字面上看, 就是源于“法兰克王国 /Frankenreich(481-843)”。

1.2.1.4. 顺便说一句, 扑克牌上的红桃K, 就是这个查理大帝(法语:Charlemagne,德语:Karl der Große /742-814)。

1.2.2. 806年,查理大帝预立遗嘱,把帝国平分给三个儿子。

1.2.3. 843年,根据【凡尔登合约/Vertrag von Verdun】,他的三个孙子各自为王,帝国一分为三 (参见1.2.1.1.b):

1.2.3.1. “西法兰克王国/ Westfrankenreich”,也就是后来法国的雏形;

1.2.3.2. “东法兰克王国/ Ostfrankenreich”,也就是后来的德国的雏形;

1.2.3.3.  东、西部之间的地区则成了后来的意大利。

1.2.4. 在查理大帝(法语:Charlemagne,德语:Karl der Große /742-814)时代,文化重心从地中海希腊一带转移至欧洲”莱茵河/der Rhein”(参见注1.b)附近,给这个地区引入了文明(当时,有文化的地方就是古希腊、罗马。其余地方,都是未开化的),被后世认为是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统治者之一。

1.2.5. 1165年,教皇根据“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oemisches Reich(962-1806)”皇帝( Friedrich I Barbarossa红胡子”或“巴巴罗萨”,1122-1190, 参见1.4.1)的示意,将查理大帝尊称为“欧洲之父/Pater Europae(Vater Europas)“。

1.2.5.1. 查理曼帝国(1.2.1)的版图,正是1957年“欧共体”/EG(Europaeische Gemeinschaft, 1957-2009) 之初的版图,(巧合???)。

1.2.5.2. 统一了帝国的文化,即“基督教”/天主教文化 (参见1.1.2.1.b)。

1.2.5.3. 他还”统一了拉丁语/Latein (1.1.2.1.c),统一了字体/eine Sprache, eine Schrift”;

1.2.5.4. 统一了货币。

1.2.5.5. 查理大帝(法语:Charlemagne,德语:Karl der Große /742-814)的“Ein Imperium, ein Glaube, ein Herrscher./ 一个帝国,一种信仰,一个统领”。

o 和我们的秦始皇(b.c. 259-b.c. 210)所创的秦帝国(b.c.221-b.c.209)有的一拼 (所谓“书同文, 车同轨, 行同论“)。

1.3. “东法兰克王国”的选帝侯/ Kurfürst和”罗马人的皇帝”

1.3.1. 公元911年,“加洛林王朝“之“东法兰克王国/Karolingisches Ostfrankenreich”(1.2.3.2)国王驾崩无嗣。“东法兰克王国”各诸侯决定, 不再由“加洛林王朝/Karoling(751-911)”任命国王,而是自己选举。这意味着"德意志历史/die deutsche Geschichte"开始了新的篇章,也意味着“加洛林王朝”的结束(参见1.2)。

1.3.2. 于是,开始有了”选帝侯(德语:Kurfürst;英语:Elector)”,选举“东法兰克王国”的国王/Koenig , 而非继承。这是“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oemisches Reich(962-1806)”的一个特征, 也是德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这个词被用于指代“那些拥有选举 ’罗马人的皇帝’权利的诸侯,即“东法兰克王国”的“德意志诸侯/ der Fürst中,有权选举“罗马人的皇帝”的高阶诸侯 (开始是七位,后来变为九位)。/Ein Kurfürst (lateinischprinceps elector imperi oder elector) war einer der zunächst sieben, später neun ranghöchsten Fürsten des Heiligen Römischen Reiches, denen das alleinige Recht zur Wahl des römisch-deutschen Königszustand. “。

1.3.2.1. 选帝侯/ Kurfürst 包括

a. 三位主教: Mainz, Koeln , Trier (所以 这三个地方的主教堂,是值得一看的。)

b. 四个诸侯国领主: Boehmen,Rheinland, Sachsen, Brandenburg.

1.3.2.2. 换句话,也就是还有没有选举权的诸侯/der Fürst.

1.3.3. 962 年 2 月 2 日,教皇约翰十二世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为来自”Sachsen/萨克森“的”东法兰克国/Ostfrankenreich“国王奥托一世/Otto der Große (912—973,选帝侯/ Kurfürst, 参见1.3.2.1.b)加冕。“德意志人/Deutsche”(注1/a1)从此成为罗马人的皇帝 (其实是通过征服意大利来取得“罗马皇帝”的合法性的)。 奥托一世的加冕使德意志人开始成为了查理曼帝国( 800-843, 参见1.2.1)”的继承人,并通过”罗马帝国/Römisches Reich“继承原则”也使他们成为古罗马的继承人(因为教皇承认“东法兰克王国”延续“西罗马帝国/Weströmisches Reich -395-476”, 见1.1.2.1),从此也开始了“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oemisches Reich(962-1806)”,这是德意志的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3.3.1. 帝国没有固定的首都,而且国王不断往返与各个住处之间来处理政务(被称为Kaiserpfalz)--- 自称奉天承运。

1.3.3.2. 一直在路上的国王,疲于奔命,也没有精力打理“自己土地”(即“东法兰克王国/Ostfrankenreichen“,参见1.2.3.2)。我理解, 这也为后来的这片土地上的管理格局定了调:

a. 诸侯林立。且在自己的领土上,诸侯自治;

a.1. 当然, 其子女自然也是王子、公主。所以, 德意志的公主多有外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俄罗斯历史上唯一被冠以大帝的女皇,叶卡琳捷娜大帝(1729-1796), 用德语Zarin Katharina die Große /沙皇凯瑟琳大帝。这是一桩由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 ,又称“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der Große”(1712—1786, 在位时间: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 安排的联姻(参见2.5.4)。

b. 除了和教皇的联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基本没有对治下国土的管理实权 。

1.3.3.3. 所以, 这个”神圣罗马帝国“,其实不是一个“zentralisierte Reichsherrschaft“/中央集权的帝国统治 ,而是一个“als loser politischer Rahmen “/松散的政治框架,”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也不是“absolute Herrscher”/绝对的统治者。德国人用“Flickensteppich/拼布地毯”来形容“神圣罗马帝国”。

1.4. 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oemisches Reich(962-1806)

1.4.1. 腓特烈一世, 也称之为红胡子腓特烈/Friedrich I Barbarossa (1122-1190)于1155年被加冕为皇帝。他改国名为“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oemisches Reich”(但是,计时从奥托一世加冕开始, 参见1.3.3)。

1.4.1.1. 强调继“西罗马帝国/Weströmisches Reich (395-476)”而来,部分上是为了证明皇权独立于教权的合法性。所以称之为“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oemisches Reich(962-1806)”,意思是它有权统辖一切“基督教”王国,是信奉“基督教”的“罗马帝国/Römisches Reich (1.1.1)“的真正继承者。

1.4.2. 红胡子腓特烈/Friedrich I Barbarossa (1122-1190)被认为是“中世纪/Mittelalter(476-1453, 参见1.1.3)”最成功的统治者之一,在其执政期间,“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oemisches Reich(962-1806)”的国力达到顶峰。

1.4.3. 需要提一句的是,红胡子腓特烈/Friedrich I Barbarossa (1122-1190)死于“第三次十字军东征/der dritte Kreuzzug(1189-1192)“途中(在河中溺水而亡)。

1.4.3.1. 腓特烈一世/ Friedrich I的孙子,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 (1194—1250)领导了“第六次十字军东征/der sechte Kreuzzug(1228—1229)“,而且是绝无仅有的一次:流血最少,而且还最成功---耶路撒冷/Jerusalem还在1229年暂回到“基督教”徒手中,这时就已经开始了世俗统治者(王庭)和教廷的矛盾 ,这是另外的题目。

a.1. “十字军东征/Kreuzzug“, 是“基督教”徒和“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围绕着耶路撒冷/Jerusalem的战争。

1.5. 德意志”诸侯自治”体制

1.5.1. 1356年,查理四世/ Karl IV(1316—1378年)皇帝颁布了【黄金诏书 /Die Goldene Bulle 】,

1.5.1.1. 以诏书的形式,确认“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由选帝侯/ der Kurfürst选举产生 (参见1.3.2);

1.5.1.2.这部诏书实际上使“德意志的分裂化”,即”诸侯自治”和“皇帝的无权化”在法律上成为必然(因为事实上, 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所以, 德国人用Flickensteppich/拼接地毯来形容“神圣罗马帝国” (参见1.3.3.2)。

a. 这部诏书有效期长达450年(1356-1806)。因此,这个格局, 直到“神圣罗马帝国”被拿破仑终结(1806),才告一段落(参见1.7.2)。

1.5.1.3.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Heiliges Roemisches Reich(962-1806)(同时又是”东法兰克王国/Ostfrankenreich”国王,参见1.3.1),不再需要罗马教皇的承认。 到这时,“神圣罗马帝国“ 皇帝更是没有实际意义:上没有教皇加持(“神圣”的光环没了),下没诸侯听令(没有实际权力)。

a. 最后一个由意大利教廷加冕的“德意志人皇帝”(参见1.3.3)是“Haus Habsburg/ 哈布斯堡王朝( 1273-1918)”的查理五世/Charles/Karl V(1500-1558,在位时间1520-1556。他的前任,也就是其祖父,是著名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Maximilian I ,1459-1519。是哈布斯王朝鼎盛时期的奠基者),他的帝国是第一个“日不落帝国”(他批准了麦哲伦/ Ferdinand Magellan-1480-1521的航海请求)。

a.1. 在查理五世带领下, 哈布斯堡登上世界强权之列/“Unter Karl stieg Habsburg zur Weltmacht auf”.

a.2. 他的帝国是第一个“日不落帝国”(他批准了麦哲伦/ Ferdinand Magellan-1480-1521的航海请求)。

a.3. 在查理五世/Karl V(1500-1558)退位声明中, 他把帝国一分为二, 

o 把西班牙划分出去,给儿子;

o 其余的给弟弟。 “

o Haus Habsburg/ 哈布斯堡王朝( 1273-1918)”也因此分成了两个分支。

a.4 某种意义上说, 航海大发现,正式开启了“欧洲的近代史”,在这之前,是“中世纪/Mittelalter”。(另一种说法,参见1.1.3)

1.5.2. 在查理四世/Karl IV(1316—1378)统治时期,

1.5.2.1. ”波希米亚王国/Koenigreich Boehme”成为“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oemisches Reich(962-1806)”的核心 (选帝侯/Kurfuerst, 参见1.3.2.1.b)。

 a. ”波希米亚王国/Koenigreich Boehme”是神圣罗马帝国中、 极少数由非“德意志人”(注1/a1)”为主体的、且具有选举“罗马人皇帝”选举权的 德意志诸侯国(1.3.2.1.b)。

 b. 而更令他流芳百世的是他对“布拉格/Prag” (“波希米亚王国“的首都)的营建,如修建伏尔塔瓦河/Vltava /Moldau 上的著名桥梁“查理大桥/Charles Bridge”。

 c. 1348年,第一所德语大学在布拉格建立了/“1348 wurde in Prag die erste deutschsprachige Universität gegründet.”

o 所以, 就可以理解, 为何在东欧地区, 有不少德语是母语的“德意志人(注1/a1)”。

1.5.2.2. 遇到了席卷整个欧洲的被称之为“黑死病/der schwarze Tod”的“鼠疫大瘟疫/Pest(1347-1353)”. 布拉格/Prag幸免于难。

1.5.2.3. “二战/Zweiter Weltkrieg/World War II (1939-1945)”时, 对“犹太人的大屠杀/ Holocaust”, 在查理四世/Karl IV(1316—1378)的统治期间, 已有发生,而且是因为其“功利”的决定 (出尔反尔),导致的“大屠杀/ Pogrome”。

a.  换句话,对犹太人的仇视,不是在希特勒的”纳粹德国/Nazi-Deutschland (1933-1945)”时期才有的。 这是另外的题目。

1.6. 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 /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 (1512-1806)

1.6.1. 由于帝国的皇帝都是来自东法兰克王国/Ostfrankenreich(1.3.1)的领地, 大多数土地上的人们所使用语言是德语,帝国主体民族意识“Deutsche/德意志人(注1/a) ”开始萌芽,于是,就开始有“德意志民族/die deutsche Nation”的字眼了。

1.6.1.1. Nation bezeichnet größere Gruppen oder Kollektivevon Menschen, denen gemeinsame Merkmale wie Sprache, Tradition, Sitten , Braeuche oder Abstammung zugeschrieben werden. 

民族是指具有语言、传统、习俗、或祖先等共同特征的较大群体或集体。

a. 德意志民族/die deutsche Nation, 就是这样一个群体, 以德语为母语, 以Arminius大败罗马军团为德意志的民族神话 (参见注1/b2)…

1.7. 拿破仑终结“神圣罗马帝国”

1.7.1. 奥斯特里茨战役(Schlacht bei Austerlitz,1805年12月2日),又称为“三皇会战”,三国皇帝均亲自参战:

1.7.1.1. “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皇帝/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

1.7.1.2.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来自“Haus Habsburg/ 哈布斯堡王朝( 1273-1918)”/Franz II(1768—1835)、

1.7.1.3. “俄罗斯帝国”皇帝/ Alexander I (1777-1825), 其祖母是著名的、来自“普鲁士王国/das Koenigreich von Preussen (1701-1871)的叶卡捷琳娜大帝(1729-1796),参见1.3.3.2.a.1。。

a. 用儿女的婚姻为工具,来达到政治目的。在中国如此, 在欧洲也是这样的。

o 看来, 东、西方的人, 也都会关注搞好关系, 德国人戏称这是“Vitamin B/维生素B (B 是德语关系/Beziehung 的首字母),就好理解了,维生素对生命的运行,是不可或缺的。关系也具有这样的特质。

1.7.2. 获胜的拿破仑/Napoléon Bonaparte (1769-1821)在1806年进入维也纳/Wien(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当时是哈布斯王朝当政),并勒令“Haus Habsburg/ 哈布斯堡王朝( 1273-1918)”的弗朗茨二世/Franz II(1768—1835)于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尊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国/ Kaisertum Österreich (1804-1867)”皇帝称号。至此,“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oemisches Reich(962-1806)”宣告终结。

注2: 我理解,”奥地利”是拉丁语Austria 音译,其德语Österreich的字面意思,是东部地区。其东部就是我们国人习惯称之为“东欧国家”,然后就是俄罗斯了。

o 从1804年开始, “奥地利”开始独立登上了世界舞台。

注3: 在1438-1740, 1745-1806年掌舵“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oemisches Reich(962-1806)”,的是“Haus Habsburg/ 哈布斯堡王朝( 1273-1918)”。

1.7.3. 拿破仑的入侵,确实也传播、“出口/expotiert”了“法国大革命/die franzoesische Revolution“ (以1789年7月14日攻打巴斯地狱/der Sturm auf die Bastille为标志,也是法国封建制度的终结/das Ende des Feudalsystems)的“自由、民主、平等/Freiheit, Demokratie, Gleichheit”.

1.7.3.1. 某种情况下, 可以看作他代表着“进步”势力、“革命”势力、“现代化”的推手, “唤醒了人们对自由的渴望/er weckt die Hoffnung auf Freiheit”, 打击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推动其他国家的进步.

a. 所谓“革命/die Revolution”,就是“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 就是进步的,符合时代潮流的。而所谓的“倒退”、“复辟/Restauration”,就是和上述理念相反 ,就是“保守的/ konservativ ”。

a.1. “革命”的主要目标, 就是“共和/Republik”, 以限制君主独断专行, 也就是“君主制/Monarchie”。

a.2. “革命”的一个任务是“废除封建农奴制度/die Abschaffung der Leibeigenschaft”。这就是“革命”行动了。

b.  而所谓的“倒退”、“复辟/Restauration”,就是和上述理念相反 ,就是“保守的/ konservativ ”,属于“保守党/ Konservativen”。

b.1. 所以,拿破仑后来“称帝”、“复辟/Restauration”了, 这就又从制度上“倒退”回去了。用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话, 就是“他也想居于万人之上”。

注4: 贝多芬的“英雄”,即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The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Op.55, 又名英雄交响曲 / Eroica,也是在这个背景下完成的。 (有兴趣, 可以参见“听乐随笔-贝多芬的”英雄“-20200807-V2022030)。

c. 自由/Freiheit, 我理解,一开始源自宗教。在查理大帝/Karl der Große (742-814)时代, 就是靠“血与火”逼迫被征服者改信“基督教”。(参见1.2)

o 法国,全称“法兰西王国/Kinddom of France”也存在着“罗马天主教/die kathorische Kirche”(参见1.1.2.1.b.)和“新教/die evangelische Kirche”之间的冲突。法国历史这里就不细说。

1.7.3.2. 但同时,“人们在看到法国士兵时,并没有把他们看作是解放者,更多的是占领者。 在抵抗法国占领的同时, 也渐渐生成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民族身份的归属感。/Die Menschen sehen die Franzosen, genauer gesagt franzoesische Soldaten , nicht als Befreier, sondern als Eroberer , als Besitzer. Und im Widerstand gegen die franzoesische Oberhoheit entwickelt sich langsam ein deutsches Nationalbewusstsein.”

a. 在“美国”独立宣言/die US Amerikanische Unabhaenigkeitserklaerung (1776.07.04) 生效之前,在“法国大革命/die Franzoesische Revolution(1789.07.14)”之前, 民族和国家等概念, “德意志“理念, 即建立“德意志民族”国家( Die Idee von Deutschland , die Verwirklichung eines deutschen Nationalstaates), 还没有清晰、没有明确。所以,就用“德意志人的土地”(注1/a.2)指代了。

b. 同时, 随着拿破仑战车无休止地推进,在这块还未立国的“大德意志/grossdeutsch”土地上(“莱茵联盟”,“奥地利帝国“, ”普鲁士王国”。参见2.1.1.2。这里是套用这个概念。),人们也意识到, “statt Freiheit Despotie, statt Frieden Krieg, statt Aufschwung Ausbeutung/拿破仑带来的不是自由而是独裁专制;不是和平而是战争;不是繁荣而是剥削”。面对外敌 (拿破仑的军队),“德意志民族/die deutsche Nation” 的意识也越来越清晰了(参见1.6.1),  有了“归宿感/das Zusammengehoerigkeitsgefuehl”,也开始有了要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der geeinte deutsche Nationalstaat”的想法。 这是拿破仑入侵”德意志地区”,除了”自由/Freiheit、平等/Gleichheit “外的另一个正面点。

b.1. 所以, 某种意义上说, 拿破仑的入侵,

b.1.1. 除了传播了“法国大革命die franzoesische Revolution(1789)”的“自由、民主、平等”外,还传播了“民族主义/der Nationalismus”;

o Nationalismus bezeichnet Weltanschauungen und damit verbundene politische Bewegungen, die die Herstellung und Konsolidierung eines souveränen Nationalstaats und eine bewusste Identifizierung und Solidarisierung aller Mitglieder mit der Nation anstreben.【Lexikon】

民族主义是指世界观和相关的政治运动,它们努力建立和巩固一个主权民族国家,并有意识地认同和团结民族的所有成员。

b.1.2. 同时,还激活了“德意志民族运动/die deutschnationale Bewegung”(Deutscher Nationalismus/德意志民族主义)。拿破仑时代的法国,是“德意志民族运动“的榜样。

o “德意志民族/die deutsche Nation(1.6.1.1.a)“也进一步觉醒(参见1.6.1)。

o 人们也开始有建立“der deutsche Nationalstaat/德意志民族国家“(Deutscher Nationalismus/德意志民族主义)的梦想。

b.2.  被占领的“德意志人(注1/a1)”,对法国人的情感,是仇恨和羡慕:

o 对“占领者”的仇恨;

o 对“革命的先行者”,则是羡慕。

1.7.3.3. 强盛的拿破仑,同期,碾压了普鲁士军队(1806年,著名战役就是Jena Schlacht/耶拿战役, “普鲁士“大败)。整个“普鲁士王国/Das Königreich von Preußen(1701-1871)“(参见2.5.3), 已沦为法国的占领区。

a. 当时的普鲁士国王,是Frederich William III (1770 -1840, 在位1797-1840, 参见2.5.5),甚至像“1900年8月,慈禧逃离紫禁城”一样, 逃离了首都柏林。

b. 而拿破仑则以胜利者姿态进驻柏林后, 把对“普鲁士王国”具有象征意义的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er Tor(参见2.5.4.4.d.1)顶上的女神及驷马战车作为Beutestueck/战利品拉回巴黎。

o 对“德意志人”, 确切地说, 对“普鲁士人”来说, 这是耻辱/die Demuetigung( 参见1.7.3.2.b.2)。

c. 后面,就是传统戏码“赔款/ Reparationen、割地/Gebietsabtretung”, 甚至是现有领土的一半!

o 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der Grosse (1712—1786, 在位时间:1740—1786, 参见2.5.4) 打下的江山,所剩无几。不得不说,这又是“德法之争“  (参见1.2.1.1)。

1.7.3.4. 某种意义上, 拿破仑是在勾勒、重构/die Umgestalung“德意志民族国家/der deutsche Nationalstaat”(1.7.3.2.b.1.2)的草图 (拿破仑版本的“大德意志/grossdeutsch”,参见2.1.1.2)---目标是“mehr Einheit, wenige Staaten/ 更多的是统一, 减少割据“,还是有其进步意义。

a. 而真正意义上的“德意志民族国家/der deutsche Nationalstaat“(1.7.3.2.b.1.2)的框架, 我理解应该是要到“德意志联邦/Deutscher Bund (1815-1866)”才开始成形, 参见2.4.

1.7.3.5. 当年从“法兰克王国/Frankenreich(481-843)”分裂(1.2.3)出来的“三兄弟”(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全部处在拿破仑的统治之下,而且疆域比当年还要广阔 (参见1.2.5.1)。而当年查理大帝(法语:Charlemagne,德语:Karl der Große /742-814)的皇冠(1.2),也带到了他的头上(是他自己带的, 1804.12在巴黎圣母院)。按照他的想法, “整个欧洲只能有一个统治者, 那就是他/Nach seinem Willen soll nur ein Kaiser in Europa herrschen, er selbst.” 也就是说, 他要建立的是比现在的欧盟/EU(die europaeische Union) 还要高度整合的“欧洲国”,而他任”国王” (这使得贝多芬气愤地擦去题词,参见1.7.3.1.b1 )。

a. 现在, 就差一块土地,那就是“沙皇俄罗斯“的土地了。哪知,那里出现了他的“克星”--- “俄罗斯帝国“沙皇/Zar Alexander I (1777-1825),他是实至名归的“反法同盟”的“盟主“(参见1.7.1.3)。

b. 1812年, 拿破仑的军队在冰天雪地的“俄罗斯“溃不成军,狼狈撤出。。。于是, 我们才能听到柴可夫斯基/ Tchaikovsky (1840—1893)恢宏的【Overture 1812/1812序曲】! 等手里的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读完, 我有计划读托尔斯泰/Leo Toistoy (1828-1910) 的【战争与和平】,就是以沙俄和拿破仑的战争为背景的。

1.7.4. 忽然觉得, 语言是唤醒民族意识很好的“引发剂”:

1.7.4.1. 因为讲同样的语言,所以,我们能互相理解;我们和不讲这种语言的“他们”不同。

1.7.4.2. 因为所讲的语言不同, 所以,我们各自成群,德语也是“德意志民族/die deutsche Nation (1.7.3.2.b.1)“形成的凝聚剂, 让说德语的人,有了“归宿感/das Zusammengehoerigkeitsgefuehl”。

1.7.4.3. 个人觉得, 多掌握一门语言, 就多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就像我现在在看的的“德国历史”。

1.8. 生活在“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oemisches Reich(962-1806)”同时代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Voltaire (1694-1778)说过:这个国家过去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现在还是这样称呼,但它既不是神圣的,也不是罗马的,更不是什么帝国。神圣是宗教,罗马是疆域,帝国是荣誉。

1.8.1. 从仪式角度来说,962-1530年间的“神圣罗马帝国”无疑是“神圣/heilig”的,因为是罗马教皇加冕。

1.8.1.1. 1356年【黄金诏书 /Die Goldene Bulle 】(1.5.1)的颁布,从法律上摆脱了教宗对皇帝选举的干预,使帝国逐渐转变为松散的政治邦联,成为了“Flickensteppich/拼布地毯“(参见1.3.3.3)。

1.8.2. 公元800年加冕的查理大帝/Charlemagne /Karl der Große (742-814)的头衔即是“蒙上帝加冕的最尊贵的奥古斯都,平和而伟大的皇帝,罗马帝国/ Römisches Reich的统治者”,参见1.2。之后的历代皇帝称号也都包含了这些要素。

1.8.2.1. 查理大帝的头衔之所以沿用罗马一词,实际上表明了“神圣罗马皇帝”作为“西罗马帝国/Weströmisches Reich(395-476) “皇帝合法继承者的身份。

a. 所以,宗教也是“西罗马/Westrom”的“天主教”(参见1.1.2.1.b)。

1.8.2.2. 查理大帝的皇帝头衔也得到了“拜占庭/Byzanz”,即 “东罗马帝国/Oströmisches Reich (395-1453)”的承认

1.8.2.3. 从罗马皇帝产生的三大要素——军队支持、民众拥戴、教会认可来看,“神圣罗马皇帝”的权力也是完全合法的。

1.8.3. 从统治实权角度来说,伏尔泰的这一评价仅适用于描述【黄金诏书 /Die Goldene Bulle 】(1.5.1)颁布后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需要Kurfuerst/选帝侯推选 (参见1.3.2)。

1.8.4. 从疆域的角度看, “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oemisches Reich(962-1806)”在其国力相对强盛的前期, 也未恢复”罗马帝国/Römisches Reich”(1.1.1)时期的疆域;到了“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 /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1512-1806)”在后期, 真是有点“不好意思”叫“帝国”, 因为13世纪下半叶后,由于勃艮第和意大利北部脱离帝国,其领土主要限于德语地区,也就是”德意志人的土地”(注1/a.2),也因此,国名上加上了“德意志/deutsch”(参见1.6)。

1.8.5. 自“神圣罗马帝国”以来,德国从未形成统一的中央政权/zentralisierte Reichsherrschaft。所谓“帝国/das Reich”不过是个松散的诸侯国联邦/der loosen Staatenbund (参见1.3.3.2),

1.8.5.1. 政治上的不统一,致使它仍被教皇所控制 (从丕平/Pipin开始, 参见1.2),受教廷的经济剥削和压迫尤深。而那个皇帝, 几乎没有实权,没有军队, 甚至没有官员, 只是一个由几百个不同大小的诸侯国构成的空壳. /Der Kaiser hat wenig tatsaechliche Macht: keine Armee und keine Reichsbeamten, der Reich is wie eine Huelle. Das Heilige Roemische Reich deutscher Nation besteht aus Hunderten verschieden grossen Laendern. 

1.8.5.2. 帝国,就是一块“Flickensteppich/拼接地毯(1.3.3.3)”。 “德意志民族国家/der deutsche Nationalstaat”(1.7.3.2.b.1.2),,在此时(”神圣罗马帝国”时期),还没有影子。

1.8.6. 在“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oemisches Reich(962-1806)”时代, 还发生了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事件及其人物:

1.8.6.1. 古腾堡/Johannes Gensfleisch zur Laden zum Gutenberg,(1398—1468)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的印刷机,使得印刷有别于先前所有的发明,基本上是一个大规模的生产过程。

o 新的发明,也促使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 (见1.8.6.2)。

1.8.6.2. 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约翰·加尔文/Johannes Calvin (1509-1564)的”宗教改革/Reformation „

a. Die Reformation, 这个源自拉丁语的词,词义上Erneuerung /革新。也就是说, 当时的“天主教会/die kathorische Kirche (1.1.2.1.b)”,一定有其让人诟病的地方, 所以,需要革新,需要改革.

b.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把【九十五条论纲/95 Thesen】(批驳当时“天主教”会贪婪、虚伪、腐败等让人诟病的文章)贴到教堂/Wittenberger Schlosskirche门前 。

b.1 这天就被后来的“新教”基督徒/die evangelische Christen 称之为“宗教改革日/der Reformationstag”;也是“新教”的开始/der Beginn des Protestantismuses 。

b.2 有意思的是, “新教/die evangelische Kirche”的另一个词der Protestantismus,蕴含有“抗议”的含义.

c. 1555年, 几个大诸侯王(选帝侯/der Kurfuerst, 1.3.2)和“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oemisches Reich(962-1806)”的皇帝,即Haus Habsburg/ 哈布斯堡王朝( 1273-1918)的查理五世/Karl V (1500-1558)达成协议 (参见1.5.1.3.a), 即【Augsburger Religionsfrieden/奥格斯堡宗教合约】。伴随着“教随国定”的原则,即由封建领主(诸侯)/der Fuerst来决定百姓的宗教信仰。也就是说,对老百姓来说,他不能自主选择信仰(不自由,参见1.7.3.1.c),而是“你住在哪个公国, 那就得信那个诸侯/领主选定的宗教。 /die Landesherren sollen entscheiden, welche Religion ihre Untertannen haben duerfen: auf dessen Land du lebst, dessen Religion must du annehmen.”

c.1. 马丁·路德发动的“宗教改革”运动可以说是半途而废,有开始没有结束,其目标远未完成。而且,他最终还是失去了底层阶层(农民)的支持,“新教”则成了诸侯王手里的工具(和罗马天主教一样,属于“五十步笑百步“)。

c.2. 顺便说一句, 马丁·路德本人,究其性格来说, 真是有点“一言难尽”:患得患失,立场不明确、不坚定.

c.2.1. 对于闵采尔/Thomas Muenzer (1489-1525)的“自由、平等”的思想,他甚至写信给领主/诸侯,请他们注意闵采尔的危险倾向 。

c.2.2. 对于哥白尼/Kopernik(1473-1543)的“日心说”,他又以对【圣经】“大地是永恒的”的解释/interpretieren来反对,而这种对【圣经】的解释,是他曾经不屑的。

c.2.3. 对犹太人/Juden,他进行过令人汗颜的大肆抨击,其中著名的是他于1543年发表的【Von den Juden und ihren Luegen/论犹太人及其谎言】。

o 纳粹德国/Nazi-Deutschland (1933-1945)时期,“反犹主义/Antisemitismus”,还是在马丁·路德这里找到了“子弹”。(参见1.5.2.3)

c.3. 当然,这些都不能否认 【九十五条论纲/95 Thesen】带来的正面影响。

c.4. 突然发现,接受“新教”的邦国,大都在莱茵河/der Rhein以东(参见注1),是被“强迫统一信仰”,被“强迫接受基督教/天主教”的(参见1.2.5.2)。

d. 真正彻底的改革, 是到了约翰·加尔文Johannes Calvin (1509-1564)。他创立了新教的分支, “清教/der Puritanismus ”。

d.1. 换句话,“新教”主要有两个分支:“路德教”和“加尔文教(清教)”。

d.2. 部分清教徒乘坐“May Flower/五月花“号去”新大陆“, 把”清教“也带到了美国。

1.8.6.3. 马丁·路德翻译【圣经/Bibel】

a. “他只认可【圣经】里所写的规矩/Er erkennt nur die Regeln an, die in der Bibel niedergeschrieben sind. ”换言之,貌似“权威”的教会的很多解释, 不是纯粹的上帝的声音,夹杂着“被诟病”的教会的“私货”,如购买“Ablasssbriefe /赎罪券“ 可以赎罪, 类似鲁迅在【祥林嫂】所提及的的“捐门槛”。

b. 本土语言(世俗语言/die verweltlichte Sprache)的【圣经】出现,让普罗大众可以自己直接阅读, 而无需“教会在中间传递上帝的声音(…, die -Priester- zwischen Menschen und Gott vermitteln)”!这样, 也促使了普罗大众学会使用自己的头脑,来分析、判断。这是德语版的【圣经】又一个未曾料想到的正面点。

c. 同时,德语版的【圣经】出现, 也促使了德语的现代化、标准化。他创造的一些词语,至今还在使用,如“披着羊皮的狼/der Wolf im Schafspelz“. 从对”德意志民族形成/die Bildung der deutschen Nation “(1.6.1.1)的贡献角度看, 路德的【圣经】,就有“统一语言”的功能 (上一次, 则是查理大帝/Karl der Große -742-814)统一拉丁文,参见1.2.5.3)。

d. 用本土日常语言成文的【圣经】,再加上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术的印刷机(1.8.6.1), 对“基督教”的传播,也起着重要作用。

1.8.6.4. 和马丁·路德相关联的, 还有一个人闵采尔/Thomas Muenzer(1489-1525)

a. 他是一个传教士,积极支持路德的“宗教改革/die Reformation (1.8.6.2)”主张。

b. 他是第一个用德语完成整场礼拜、唱颂歌等其他宗教活动的人。

c. 基于【圣经】,他提出了

c.1. ”Freiheit und Gleichheit zum göttlichen Recht./自由和平等是上帝赋予的权利“。

c.2. 也就是“vor Gott seien alle gleich./ 在上帝面前, 大家都是平等的“

c.3. 而且,这种权利“nicht erst im Himmel, schon auf Erden./不仅是在天上是这样的, 在地上也是这样的”

c.4. 他的观点,要比受“启蒙运动/Aufklaerung”影响的“法国大革命/die franzoesische Revolution”(1789)早二百多年,参见1.7.3.。

d. 他的这种提法, 开始和路德分道扬镳了:

d.1. 路德是站在王侯、贵族一边的(参见1.8.6.2.c);

d.2. 而闵采尔是站在王侯、贵族的对边,即受压迫的、一无所有的农民这边。也因此,这些农民都自发聚集在他身边,希望他能带领大家脱离“苦海“。这就是后来的德国农民战争/Krieg der Bauer(1524-1525)。这是”德意志人的土地”(注1/a.2)上的“第一次革命/die erste Revolution auf deutschen Boden.”

o 忽然发现, 革命的路径,似曾相识。马克思曾说过一句话:“ Proletarier aller Laender, vereingit euch!/全世界的无产者, 联合起来!“闵采尔/Thomas Muenzer(1489-1525)带领的无产者农民, 要比马克思的时代,早将近三百年!

e. 农民战争被打败, 闵采尔/Thomas Muenzer(1489-1525)被俘,就义。

1.8.6.5. 约翰·开普勒/Johannes Kepler (1571-1630)

a. 中世纪的欧洲, 除了哥白尼/Kopernik(1473-1543)的“日心说“外,还有”开普勒定律/die Keplerschen Gesetze”。

b. 其中一个就是关于“行星运动的轨迹并非圆形,而是椭圆形/die elliptische Bahn!”这个发现,也带来了对世界的新的认识/die neue Weltmodell.

1.8.6.6. “三十年战争” /Dreissigjaehrige Krieg (1618—1648)

“宗教改革/die Reformation (1.8.6.2)”, 分裂了教会/Kirche,还分裂了“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oemisches Reich(962-1806)”, 甚至欧洲。

a. 两方阵营(“新教徒/Protestanten”和“罗马天主教徒/Katholiken “, 可以算是“宗教之战”。上一次,则是“十字军东征/Kreuzzug”,参见1.4.3.1)开始对立,从而引发的“三十年战争” /Dreissigjaehrige Krieg (1618—1648)。

b. 这是一场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一次大规模的欧洲国家混战,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

b.1. 战争起因是发生在”波希米亚王国/Koenigreich Boehme”(15.2.1.)的首都Prag/布拉格城的”der Prager Fenstersturz “。也就是愤怒的“新教徒/Protestanten (1.8.6.2.b)”把“Haus Habsburg/ 哈布斯堡王朝( 1273-1918)“的Ferdinand II (1578-1637) 任命的州长(信奉”天主教/die katholische Kirche“),扔出窗外。 从而引发了涉及信仰/das Glauben、权力/die Macht、土地/das Land 、金钱/das Geld的 、无底线/keine Grenzen的战争.

b.2. 将军阿尔伯莱希特·华伦斯坦(德语:Albrecht Wallenstein;1583-1634)为“天主教“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而战/kaempft fuer den katholischen Kaiser.

b.3. 支持“新教/die evangelische Kirche“ 的瑞典、以及支持 ”天主教/die katholische Kirche“ 的法国等也来参战 (参见1.7.3.1.c)。

c. 百姓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而整个国家(”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oemisches Reich”)则是满目苍夷、人烟荒芜。甚至出现了一个词“Magdeburgisieren/马格德堡化”, 即以Magdeburg/马格德堡在战争中被摧毁,来说明一个城市以这种方式而被摧毁。

c.1. 超过1/3 的人口死亡, 在其后的近100年,才把人口的缺口补上。

c.2. 从文学角度看, 围绕着“三十年战争“,文学的主题就是Leben und Tod/生命和死亡“

c.3. “三十年战争”使当时原本就落后的经济更加下滑,德国的发展落后于西欧至少半个世纪。恩格斯指出,30年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使德国有200年不见于政治积极的欧洲国家之列”。

o 是的, 德国再一次成为强国, 要在“德意志帝国/Deutsches Kaiserreich (1871-1918)”时期。

d. 这场战争,以“哈布斯堡王朝/Haus Habsburg( 1273-1918)“为首的”天主教“联盟/die katholische Liga的失败告终。给“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oemisches Reich(962-1806)“以沉重的打击,使它在欧洲恢复”天主教/die katholische Kirche“的统治和建立“大一统帝国”的计划成为泡影。而这又是查理大帝(法语:Charlemagne,德语:Karl der Große/ 742-814)时代的版图和宗教文化(参见1.2.5.1)。

o 而且, 战争后, “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1512-1806)“的领土进一步缩小:瑞士、荷兰在战后独立。

e. 而“法国”,严格意义上,是波旁王朝/Dynastie des Bourbons(1589-1848)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亨利四世/Henri IV,1553—1610,在1589年加冕为法国国王,开始了波旁王朝。)。“三十年战争“时的法王是路易十三/Louis XIII(1610-1643),就是后来著名的太阳王/Sonnenkoenig,路易十四/ Louis XIV (1638-1715)的父亲。

o 要提一句的是,为“神圣罗马罗马帝国/Heiliges Roemisches Reich ”帝国所有的Alsace-Lorraine/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在“三十年战争/Dreissigjaehrige Krieg (1618—1648)”后,为法国所有。又是“德法之争”(参见1.7.3.3.c)。

f. 这场战争也标志了欧洲近代史的开始。

g. 再增加一个维度,就是文学艺术史(诗歌, 音乐,建筑等)上的巴洛克时代/Barock (1600-1750).

g.1. 除了“生和死”的主题外 (1.8.6.6.c),

g.2. 在经历过生死后, 人们开始想要及时行乐。想起一首读过的诗:”Carpe Diem” von Martin Opitz,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o „Carpe diem“ (lateinisch) bedeutet auf Deutsch „Nutze den Tag!“ und ruft dazu auf, das Leben Tag für Tag zu genießen,da Niemand unsterblich ist und man daher seine Lebenszeit um so mehr genießen sollte.

 “Carpe diem”(拉丁语)在德语中的意思是“抓住这一天!” (英文是seize the day. 看字面意思, 其实是有【明日歌】的意思,“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中文翻译成“及时行乐”, 其意思是有点转了。),并呼吁日复一日地享受生活,因为没有人是不朽的,因此一个人应该更加享受一生。

1.8.6.7.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Westfaelischer Frieden 】

这是“三十年战争/der Dreißigjährige Krieg(1618—1648)”(参见1.8.6.6)结束,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国际会议(1648)的结论,也称之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das Westfaelische System“,其中有:

a. “罗马天主教/die katholische Kirche (1.1.2.1.b)“,”新教 /die evangelische Kirche (1.8.6.2.b)“等获得平等承认。

b. 老百姓终于可以自由选择宗教:katholisch/天主教的, lutherisch/路德教的, kalvinistisch/清教的 (1.8.6.2.d)。 比起“教随国定“,这也算是有进步了(参见1.8.6.2.c)。

b.1. 西方人文精神里所提及的自由、宽容,起因都是源自宗教:信仰自由:百姓可以自由选择是否信仰,信仰什么(参见1.7.3.1.c)。

o 信仰“基督教”的自由,源自【米兰敕令/ Edict of Milan】(“罗马帝国/Römisches Reich -b.c.27-1453 “,313年)。

1.8.6.8. 启蒙运动/Aufklaerung (1650-1800)

a. “启蒙运动/Aufklaerung (1650-1800)”是“文艺复兴/ Renaissance(14.JH-16.JH)”后,欧洲又一文化“运动”。追求的是理性/Vernunft。

a.1. 其中有一条影响西方国家政权构架的“三权分立”, 即“立法/Gesetzgebung”、“行政/Regierung/Verwaltung”和“司法/Rechtssprechung”分离.

a.2. 其目的是避免独裁专制,如路易十四/ Louis XIV (1638-1715)的“君主专制/Absolutismus”。换句话,

o 君主专制/Absolutismus, 就是君主的权力没有限制/ “die uneingeschraenkte Macht.”, 就是所有的权力都在君主手里/”Alle Macht ist beim Koenig.”

o 而所谓的”革命/Revolution”, 源于”法国大革命/die franzoesische Revolution”(1.7.3), 推崇的是民主,自由,平等, 推崇的是以“共和制/Republik”代替“君主制/Monachie”(参见1.7.3.1.a.).

a.3. 其实,在英国,1215年6月15日颁布的【Magna Carta/ Great Charter/大宪章 】,就是起到了把王权限制在法律之下的作用,即法律变成了一个至高无上的东西,此外, 还确定了私有财产和人身自由不可被随意侵犯的原则。

o 这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开端。从13世纪开始, 英国开始向现代法治社会转型

o 法国走的是另一条路, 通过“法国大革命/die franzoesische Revolution (1789)“,才一步一步走向“共和/Republik”。这是和“君主制/Monarchie”相对应的一种政体/ in erster Linie das Gegenmodell zur Monarchie.

b.  “启蒙运动”对“美国的独立战争/die amerikanische Revolution (1776)“ 、”法国大革命/die franzoesische Revolution (1789)“ 都是有影响的。

o 顺便说一句,“ 法国大革命“后, 被送上”断头台”的路易十六/ Louis XVI(1754-1793)的皇后,是“哈布斯堡王朝/Haus Habsburg(1273-1918)”,“die heimliche Kaiserin/幕后女皇“玛丽娅·特蕾莎/Maria Theresia (1717—1780)的女儿。(又是一例以儿女婚姻为政治工具。参见1.7.1.3)。

c. “启蒙运动”对“大德意志/grossdeutsch” (套用后来的概念,参见2.6.2.1.a)地区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中,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是当时“大德意志”地区(尽管当时还没有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

c.1. 但是, 有意思的是, 在“德意志民族的形成/die Bildung der deutschen Nation”(1.6.1.1.a)过程中, 尤其是拿破仑入侵之后,(1806-1866),在“大德意志/grossdeutsch”土地上的哲学家、思想家, 如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就建立”德意志民族国家/der deutsche Nationalstaat”(1.7.3.2.b.1.2)的事, 似乎持有超然而又敬而远之的态度。也许,我需要进一步去搜索/recherchieren一下.

o 似乎康德领衔的德国古典哲学“团队”,除了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1814)外;其他几位,如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 (1775-1854);叔本华 /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 ;费尔巴哈 /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1872)似乎都秉承着“老大”(康德)的风格。

c.2. 但我知道,浪漫主义诗人的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犹太人)是参与到政治活动(即”die deutschnationale Bewegung/德意志民族运动, 1.7.3.2.b.1.2”)中去的,所以,他的作品,在当时的“大德意志土地/grossdeutsch(套用后来的概念,参见2.6.2.1.a)”上是被禁止的,最终也因“普鲁士警察“而逃亡到法国, 并终于法国。时任国王Frederich William III -在位1797-1840(参见2.5.5),也因“Demagogenverfolgungen / 追捕煽动者“  而让普鲁士贴上了“进行新闻检查的警察国”的标签。

o 还记得当年课本里还有【Die schlesischen Weber/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就是“革命味道”非常浓烈,因为这首诗的背景就是1844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Schlesischer Weberaufstand.

“Das Schiffchen fliegt, der Webstuhl kracht

梭子在飞,织机在响

Wir weben emisig Tag und Nach

我们织布,日夜匆忙

Altdeutschland, wir weben dein Leichentuch

老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

Wir weben hinein den dreifachen Fluch.

我们织进三重诅咒“

注5: 这里的三重诅咒,就是原诗里所提及的“Gott/上帝“、”Koenig /国王“、”Vaterland/祖国“。当然, 工人的起义, 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工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o 我个人还是更喜欢【Lorelei /罗蕾莱】。

c.3. 中国人熟悉的、也是犹太人后裔的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 (1818-1883)、还有他的亲密战友恩格斯/ Friedrich Engels(1820-1895)出现了 (他们两个都是从“黑格尔哲学”中走出来的);【共产党宣言/Das Manifest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阶级斗争/der Klassenkampf 的概念出现 (“die Geschichte aller bisherigen Gesellschaften ist die Geschichte von Klassenkampfen./ 迄今为止所有的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他们也亲自参加了“革命”(1848年革命),但他们的重点不是在“德意志民族国家/der deutsche Nationalstaat“(1.7.3.2.b.1.2)。

o 马克思也因和海涅同样的原因, 流亡英国。

o 马克思,被誉为“自路德以来,(对世界)有着广泛影响的德国人/kein Deutscher seit Luther hat eine so weitreichende Wirkungen.“一如他所说的:”Die Philosophen haben die Welt nur verschieden interpretiert, es kommt darauf an, sie zu veraendern. /(之前的)哲学家们只是对世界的不同解释,问题的关键是改变世界“。而”他的思想确实改变了世界, 虽然结果不一定符合其初衷。/Seine Idee veraendert die Welt, wenn auch nicht unbedingt im Sinne des Erfinders. “ (这是另外的题目)。

发布人:f0c5****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