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致敬中国医师节·锦旗背后的故事 |那些未宣之于口的诚挚,患者都知道
2023-08-11 11:01  浏览:3165  搜索引擎搜索“混灰机械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混灰机械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寻医问药、治病救人,千百年来,患者和医生因对生命和健康的共同珍视而结成了特殊的联盟。携手走过那段荆棘的日子,医生用科学表达关怀和仁爱,患方也常常给予积极的情感回应。那或许是几番诉诸言语的感谢、一封热情洋溢的来信,也可能是一块沉甸甸的匾额、一面鲜红的锦旗……在2023年中国医师节即将来临之际,《健康报》特开设专栏,讲述一面面锦旗背后的故事,揭示好医生的成长路径,追寻和谐医患情的生动典范。

走进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电子城街道二〇五所社区卫生服务站,要找出最受社区居民喜爱的医生,一点都不难。中医馆诊室外一早排起的长队、诊室内红彤彤挂满墙的锦旗,都提示着董建党在大家心中的“团宠”身份。

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该卫生服务站时曾与董建党亲切交谈。“总书记看得细、问得也细,对社区中医药服务非常重视。”董建党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那是他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也为社区居民所津津乐道。

“我们一家几代看病都找董医生。”

“我是听朋友介绍说疗效好,特地从外地赶来的。”

“前些年我在外地工作,看病就医也得打电话听听他的建议。”

铁杆粉丝般的患者及其家属七嘴八舌地告诉记者,董医生的工作能被总书记看到,大家都很开心。“这么多年了,光看那些锦旗,你就知道他有多好了!”

董建党工作23年来,已数不清自己收过多少锦旗,但每年三四个总是有的。有没有印象深刻的?面对记者的提问,董建党简短思索后娓娓道来。

“那个患者3年前第一次来就诊。我们卫生服务站在南郊,他家住东郊。”记忆中,彼时50岁的老李因肝硬化失代偿而腹水严重,除了肚子滚圆,其他地方瘦得皮包骨头,头都抬不起来。

老李那时情绪很低落。“他问我:‘这病你能治?能治好不?’语气中满是悲观。我也问他:‘你想治好不?你想,就有希望。’”董建党开解老李,要积极面对,调整好心态。看到老李情绪有所缓解,又愿意尝试中医药疗法,董建党就开始了辨证开方。随着老李积极配合治疗,他的腹水开始逐渐减少,后来发展到无需定期到医院抽腹水;原来需要每天注射蛋白制剂,也慢慢拉长间隔,前年已经停止注射。

意料之外的效果让老李及其家人倍感欣喜,他们一致决定为董建党制作一面锦旗,在复诊时当面奉上。虽然有过多次这样的经历,“社恐”的董建党还是闹了个大红脸。他又是害羞又是尴尬,应家属请求匆匆拍了张合影,就连连摆手说:“咱赶紧干正事,接着看病!”后来,老李一家生病都找董建党,即使需要到上级医院做检查、手术等,也要给董建党打电话问问意见。

董建党说,他的患者都是一串串的:从给一个人治病,到给一大家子乃至亲朋治病;从给孩子看病,到孩子长大后成为父母再带着下一代来求诊;从给二〇五所社区居民看病,到他们搬到其他社区甚至外市、外省后继续打电话咨询……“大家都有我的电话,也都知道要中午或者晚上打。因为我每天上、下午都要出诊。”董建党觉得,久而久之,他和患者真的成了亲人。

“我好像从来没有跟患者有过争执或者冲突。”23年了,如何保持这样的纪录?面对提问,董建党想起自己收到的第一个牌匾。那时,他刚工作2年,某天接诊了一位因溃疡性结肠炎、腹痛难忍前来求诊的大哥。“他当时特别消瘦,也特别急躁,嗓门很大。我理解他可能平时也不这样,就是太疼了。”彼时,董建党温和地跟患者商量,自己中西医都懂,感觉这个病可能吃中药更有效。“虽然当时站里没有中药房,但我可以开个方子,他自己找个中药房抓药。”

这样的问询和建议,无疑是一份毫无个人私利的诚挚和关怀,患者一下就明白了,态度顿时礼貌起来。吃了几个月中药后,患者的疼痛大大减轻,体重在半年后也增加了。

该患者特意请人写了幅字——“扁鹊重生”,高高兴兴地送来。“这样的夸奖肯定是过头了。”董建党很不好意思,但他由此坚定了自己的判断,“了解你的患者是什么样的人,比了解你的患者得了什么样的病更重要”。作为居民身边的基层医生,他觉得自己有这样的条件,成为患者的贴心人、家里人,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替他们分忧。“患者的锦旗,我理解为一种肯定和鞭策,让我沿着这个方向一直坚持下去。”董建党说。


文:健康报记者 崔芳

编辑:于梦非

校对:杨真宇

审核:徐秉楠 王乐民


发布人:2554****    IP:101.229.54.***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