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书名:家屋与家园:民族旅游社区“家”空间的多维生产
作者:蔡 溢
书号:978-7-5032-7567-8
定价:59.80元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和乡村旅游政策完善,旅游业已成为西部民族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助力经济转型与文化传承。当旅游经济逐步取代农耕经济,成为社区空间生产的主导力量时,社区家园的性质随之发生变化:从相对稳定、内生的“生活场所”,转变为服务于流动游客的“开放空间”。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宏观社区层面,更深入渗透到每个微观“家屋”之中——房屋结构、功能、家庭关系和情感归属都在经历着持续变化,呈现出复杂的人地互动新特征。如何理解这种从“家屋”到“家园”多尺度的、动态的空间变化及其背后的人地关系演变?本书以典型民族社区为研究对象,为探讨旅游发展与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科学问题提供了一个融合宏观与微观视角的分析框架。
旅游发展情境下“家”空间的多维生产
本书基于空间研究的“社会转向”和“情感转向”理论背景,结合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下对“家”概念的理解,构建了包含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情感空间三个维度的家空间生产理论框架。
研究表明,旅游发展背景下的“家”空间生产是指旅游作为外部驱动力推动家空间在物质、社会和情感三个维度上的协同生产过程。这三个维度的空间生产既具有各自独特的发展过程和机制,又存在相互影响、共同演化的内在联系。同时,家屋尺度和家园尺度的空间生产过程呈现出明显的互动关联特征,共同构成了民族旅游社区“家”空间生产的整体分析框架。
家屋空间与家园空间的生产过程
在旅游的推动下,家屋空间的物质形态、社会关系和文化意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家屋空间的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物质空间的再生产,更表现为社会空间和情感空间的深度重构。以书中案例为例,家屋空间的物质形态从传统的吊脚楼形式逐渐演变为适应旅游需求的商业型空间,这种变化不仅改变了家屋的物理结构,也影响了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模式。同时,家屋空间的社会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居民与游客之间的互动关系日益复杂,使家屋空间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主体的重要场所。
在家园空间层面,本书通过对西江苗寨的深入调查,系统分析了产业结构转型、人口流动特征、居民社会生活变迁等多个维度。研究发现,在旅游的影响下,西江苗寨社区空间由“生产居住型”转化为“旅游生产型”,空间功能也逐渐向满足旅游发展所需方向转变。随着村寨物质功能意义的演变,居民的情感连接与地方认同也呈现出新的特征,与旅游发展建立了更为复杂的联系。
“家”视角下的民族旅游社区
本书从中国“家”文化出发,系统分析了民族旅游社区中“家”空间的多维生产过程。本研究揭示了“家”空间的物质形态、社会功能、情感意义等方面的演变规律,为理解旅游影响下的社区变迁提供了新的视角。本研究成果既丰富了旅游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也为促进民族旅游社区的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参考,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服务热线
联系人:王编辑
联系电话:17600438894(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