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科院之声不定期手绘一张“科学史小画”,为大家介绍一段科学史和其背后的故事。
2022年底,我国的空间站终于基本建成,航天员们甚至在空间站里过了个春节。庞大的空间站的组成就像搭积木一样,每个部分都由长征系列火箭陆续运送上天。那么大家知道我国的第一支火箭是如何建成的吗?其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这一切都要从1956 年2月17日,钱学森向国务院呈交的那份《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说起。
1955年1月,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提出“台湾海峡安全受到威胁时”,他们有权使用原子弹。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泽东的回答是:“发展我们自己的原子弹。”
1955年10月,在受到美方五年的监视和软禁后,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要研制原子弹和导弹,最重要的是人才,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在了刚刚归国的钱学森肩上。
钱学森的归来受到了全国上下的热烈欢迎,他立即入职中国科学院,投入到新中国“两弹一星”的宏伟事业中。1955年10月-12月,钱学森先后在北京、东北参观各个科学研究所、高等院校、生产工厂等,摸清了中国建立航空工业的基础。在考察参观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期间,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哈军工首任院长陈赓问钱学森:“钱先生,你看我们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不假思索地答道:“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陈赓豪气顿生:“钱先生,我要的就是您的这句话!”
1956年的春节,周恩来总理得知了这个消息,当场指示钱学森:回去写个详细的意见书,提交党中央、中央军委讨论。1956 年2月17日,钱学森向国务院呈交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
这份意见书为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建立发展给出了具体的方案。从部门架构到组织单位,从人才举用到详细发展计划,钱学森一一予以明确说明。意见书很快投入实施,成为中国导弹研制工程的指导方案及技术文件。
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全面领导中国导弹、航空、航天科学研究,标志着中国航天产业的开端。1956年10月8日,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我国导弹与火箭技术事业由此起步。
从意见书的呈交到我国第一枚火箭的发射,仅仅用了四年的时间。1960年2月19日,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成功发射,射程8千米;1960年11月5日,我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试验成功,射程550千米。“两弹”齐备,下一个目标就是“一星”。钱学森当仁不让承担了运送人造卫星上天的“长征一号”火箭的研制任务。1969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回到1955年,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传到时任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那时,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钱学森回国绝不是去种苹果树的。”的确,在钱学森的带领下,我国国防工业有了坚实的基础,太空探索的大门也随之打开,我们今天才能够看到中国空间站的建成。
作者:吴晓斌,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博士生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
本账号稿件默认开启微信“快捷转载”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他渠道转载请联系 weibo@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