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机构的最新研究发现,全国碳市场的实施可以进一步巩固减排效果。将疫后经济重建与绿色转型相结合,有望在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使碳排放按时甚至提前达峰。
最新一期的《中国环境管理》“绿色低碳发展专题”刊登了多篇有关碳市场、碳减排的研究报告。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教授唐葆君等专家的研究认为,在没有其他气候政策干预的情况下,疫情带来的短期减排效应不足以保障中国各项气候目标的实现,因此,落实碳市场政策十分必要。
“启动全国碳市场,可以促进投资、减少能源使用和碳排放。”唐葆君说。
上述专家们预测,到2030年,不同情景下的碳价将在196.08-229.73元/吨之间。本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首日,首笔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为52.78元/吨。19日11时30分的碳价为52.08元/吨。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教授曲申等专家的研究认为,复苏政策在刺激经济的同时,将可能带来能源消耗的增长和环境排放的增加。而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各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将进入快车道。
研究人员也发现,从行业间互相比较的角度来看,对降低中国整体排放的贡献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电力行业、钢铁行业、水泥行业、交通行业、石化行业。除了电力行业的加速减碳能够使得“十四五”期间及“十五五”初期全国碳排放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之外,其他任何单一行业的加速减碳都无法阻止碳排放量持续增长的趋势。
“以上结果反映了电力行业转型在碳达峰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曲申说。
对此,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博士吴郧等研究人员认为,考虑到碳中和愿景下全社会电力需求大增,电力部门低碳转型时间紧迫、难度加大,且受技术发展不确定性影响较大。需增加风电、光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投入,助力其尽早发挥零碳优势。
唐葆君等专家表示,疫情后虽然碳排放显著下降,但长期看并未实现减排,因此应继续推进碳市场政策的实施,促进减排和能源结构的优化。国外疫情的不确定性将导致国内碳市场中控排企业碳排放的波动,从而引发碳市场碳价的波动,应及时调控市场配额,促进碳价稳定。
曲申等专家也建议,发展绿色产业,包括新能源、新基建、大数据、数字化与智能化产业等,从而在淘汰传统落后产能的同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岗位。进一步推进绿色产业的市场化改革,主要包括电力市场化改革及能源市场化改革等,通过公私合营等方式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新兴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