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6月6日晚,受公众关注的“‘120’延误救治大学生事件”有了调查和问责情况通报。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涉事调度人员,因负有直接责任被开除,医疗急救系统多人被处理。这或许是一起个案,但教训深刻,带给逝者家属的伤害更是难以估量。避免悲剧发生,针对院前医疗急救问题的反思与改进还当继续。
事件经网络曝出后,郑州市高度重视,郑州市卫生健康委成立专项调查组,开展全面调查。通报发布的调查情况基本还原了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从中可以看到,调度人员对急症患者病情判断有误、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足是造成此次悲剧的直接原因。对于调度人员而言,即便无法确定求救者的位置,也应该积极采取其他有效补救措施。业务不熟练、应对突发情况能力不足,反映出日常培训管理指导的不到位。
类似的问题,也曾发生在北京。不久前,北京一急救分中心因延迟救治致一名患者死亡,调查发现涉事医生转岗至急救岗位后,单位未对其进行岗前培训。
院前急救,调度人员是先头兵,值班车组医生是主力军,其专业能力直接关系患者的生命安全。特别是面对非常态的求救时,高效准确的应对尤为重要。而专业素养、专业能力的提升,与精准的急救预案设计、持续扎实的业务培训分不开。院前医疗急救单位对此应当给予足够重视,特别是要及时梳理总结经验教训,完善突发复杂情况应对预案,定期开展培训、演练和考核,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能力和抢救水平。
在此次事件引发的讨论中,借助信息技术提升院前急救效率,也是各方关注的重点之一。有急救专家呼吁应用高科技手段解决求救者定位问题,但有人提出,对“120”求救电话进行定位,涉及个人隐私和法律限制问题。
现实中,针对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定位,已有北京、江苏、湖北、广东4个省市开展试点工作。2020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撑体系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定位试点工作的通知》,“快速共享‘120’呼救者的移动电话位置信息”被写进文件,也逐渐在试点省市走进现实。试点省市积累的经验能否在更大范围推广,关系到院前医疗急救系统效率的提升,也关乎更多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年轻生命的逝去令人痛心。相关事件的发生,给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敲响警钟。郑州市医疗急救系统表示要深刻汲取此次事件教训,全力提升院前急救水平。希望各地都能引以为戒,全面梳理当地医疗急救系统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做细做实整改方案,防止此类悲剧再次发生。
文:陈木辛(媒体人)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徐秉楠 闫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