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据媒体近日报道,北京一名20多岁的小伙子选择成为“共享儿子”,并发展100个同龄人签订“在外互助父母计划条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中老年群体。随后,类似的“互助父母协议”在互联网上迅速走红,不少人约定:这次你帮我爸妈,下次换我守护你父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一传统美德,在这场“互助父母”行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许多年轻人因工作或学业远离家乡,难以长时间陪伴在父母身边。而这份“计划条约”,恰恰为这些游子提供了一个既实际又温情的解决方案。它不仅是一份简单的互助协议,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场爱的接力。
这种互助模式通过调动社会力量,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关怀与陪伴,不仅减轻了单个家庭的负担,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了正能量。“互助父母”行动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的一种现代诠释。在传统观念中,孝顺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而这种义务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而难以完全履行。“互助父母”行动以其独特的方式,让年轻人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尽到孝道,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
当然,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互助父母”行动在展现其积极一面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如何确保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保证互助行动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但无论如何,“互助父母”行动作为一种社会创新,为服务老年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帮助别人的父母,也期待着有一天,当我们不在父母身边时,有人能伸出援手帮助我们的父母。”这种互助精神是一种爱的接力,让人们看到了在人口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对社会责任的积极担当。
如今,养老不再是一个家庭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共同面对的挑战。“互助父母”行动通过互助与合作,不仅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照顾,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构建一个更加紧密、更加和谐的社会网络。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文:王琦(疾控工作者)
编辑:管仲瑶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2XLP36EK】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