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暑热难耐?中医亲授防暑“凉”方
2025-08-01 11:23  浏览:748  搜索引擎搜索“混灰机械网”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混灰机械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中伏是三伏天里最热的时段。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人体散热困难,很容易中暑,严重者甚至会发展为热射病。中医有不少防暑的实用方法,大家不妨一试。


食疗防暑

清暑绿豆汤:取适量绿豆,加水浸泡30分钟以上,用大火煮开后转小火再煮15分钟即可。

荷叶大米粥:取适量鲜荷叶切碎,与大米共煮成粥,冷、热食用均可。

酸梅汤:取乌梅30克,山楂15克,陈皮10克,甘草5克,桂花3克,冰糖适量;将乌梅、山楂、陈皮、甘草放入锅中,浸泡30分钟后用大火煮沸,转小火再煮20分钟,关火前加入桂花和冰糖。将本品冷藏后饮用,可消暑解腻。

乌梅三豆饮:取乌梅10枚,黑豆、赤小豆、绿豆各30克;将所有食材放入锅中,加水煮1小时后滤渣喝汤。本品可清热祛湿、解暑生津。

凉拌菜:可适量选取马齿苋、鱼腥草、穿心莲、薄荷、紫苏叶、紫背天葵等食材中的任一种,洗净后用开水焯烫,凉拌食用。

防暑药茶:取荷叶3克,竹叶3克,石斛3克,乌梅1枚;将所有中药放入杯中,加沸水闷泡15分钟,代茶饮用,每周3次。此茶具有清热解暑、养阴生津的功效。


穴位按摩

每日按揉内关、合谷、足三里、风池等穴位,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可清暑解表、健脾和中。

内关穴: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的距离或者拇指指间关节的宽度,为1寸)处。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合谷穴:手背部,第一、第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足三里穴: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风池穴:颈后枕骨下,两个“大筋”外侧缘的凹陷中,与耳垂平齐。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中药治疗

出现中暑症状后,大家可以通过内服或外用中药进行治疗。

内服

藿香正气制剂:患者若症见头昏或头痛、胸闷、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可服用藿香正气制剂,以解表化湿、理气和中。需要注意的是,藿香正气水含酒精,酒精过敏者、服用头孢和硝唑类药物者忌用,驾驶员、孕妇慎用。

十滴水:本品可健胃祛暑,适用于烈日暴晒后中暑者。成人可每次取十滴水5毫升兑入白开水中饮用,儿童酌情减量,也可取本品5~10毫升加入洗澡水中洗浴。孕妇、肝肾功能不全者忌用本品,高血压患者、心脏病患者及过敏体质者慎用本品。

仁丹:本品可清暑开窍,适用于中暑引起的恶心、胸闷、头晕、晕车、晕船等。婴幼儿、孕妇忌用本品,肝肾功能不全者避免长期使用本品。

外用

清凉油:取少量本品涂于前额及两侧太阳穴,可提神醒脑、解毒避秽。

风油精:取少量本品涂于前额及两侧太阳穴,可清解暑热、提神醒脑。

鲜薄荷叶:将本品揉碎后贴敷于前额及两侧太阳穴,可清热解郁、提神醒脑。

马齿苋水:长期处于湿热环境中,皮肤出现瘙痒、红斑、丘疹者,可取马齿苋30克,加水1000毫升煮沸20分钟,待药液冷却后,外洗患处,或以6~8层纱布蘸透药液,反复湿敷患处30~40分钟。


文:北京老年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 王新宇

编辑:梁婧 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发布人:beb8****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