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下称《意见》)15日发布,赋予浦东新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任务。
根据《意见》,到2035年,浦东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构建,现代化城区全面建成,现代化治理全面实现,城市发展能级和国际竞争力跃居世界前列。到2050年,浦东建设成为在全球具有强大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影响力的城市重要承载区,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成效的全球典范,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璀璨明珠。
基于这一目标,《意见》提出了七方面重大举措。接下来,浦东将如何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又将如何推进七方面重大举措?
一、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
《意见》提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为确保全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多作新贡献。
上海科创办执行副主任、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彭崧表示,意见明确了浦东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都是党中央交给张江的光荣任务,是科学城肩负的“双重使命”。两者有机统一、相互叠加。
“我们要争当科技创新的时代标杆,勇当科技创新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主力军、先锋队,为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贡献力量,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再立新功。”彭崧说。
浦东新区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吴强表示,要让更多的科研机构、企业,更多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企业家、创业者了解政策,落实各项举措,从中寻找能与浦东未来15年、未来30年发展共同奔跑的合伙人,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引领区。
从具体举措来讲,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主任徐欣表示,浦东将聚焦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重点加快推进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将全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重点推进研发机构、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的建设,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将积极拓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渠道,打造更有利于高端人才在浦东创业兴业的环境,鼓励顶尖科学家将更多前沿科学技术落地浦东,架起国际、国内、全市与浦东科技创新发展的合作桥梁。将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围绕“六大硬核”产业,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关键环节,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在华领医药(02552.HK)董事长陈力看来,意见提出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的建设,围绕芯片、人工智能和生命科学产业集群,以及相关的产业人才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营造了符合高科技创新产业加速发展的产业环境和创新高地。
二、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意见》提出:聚焦基础性和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探索开展综合性改革试点,从事物发展全过程、产业发展全链条、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出发谋划设计改革,加强重大制度创新充分联动和衔接配套,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
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吴伟平表示,要进一步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持续深化市场监管重点领域改革。
在强化改革集成上,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和“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加强企业名称、住所、经营范围等核心登记要素改革,探索企业强制退出机制,完善企业简易注销制度,持续加强市场准营承诺、新兴行业准入制度创新,扫清市场主体经营障碍、破解准入壁垒、降低经营成本。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聚焦世界级产业集群,支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推动境内外在计量、标准化、检测、认证服务等领域的互认互通,支持企业参与国际质量标准体系制定,支持国际标准认证专业组织机构、各类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落户浦东。
在加强智慧监管上,推动“综合许可”向“综合监管”转变,深化集成式场景应用,强化大数据等智慧监管赋能。加快建立更具弹性的审慎包容监管制度,为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下一步,浦东市场监管局将成立专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结合‘立法权’下放这一契机,谋划推出一批、储备一批改革举措,助力浦东推进更高水平改革开放和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吴伟平说。
浦东新区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区企业服务中心主任蒋红军也表示,在创新政府服务管理方式的具体措施上,要不断深化“一业一证”改革,推进“直达服务、随处可及”的更高效、有温度的“一网通办”服务举措。
三、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增创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意见》提出: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提供高水平制度供给、高质量产品供给、高效率资金供给,增创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我们将全力当好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进一步加大开放型经济的风险压力测试。”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副区长杨朝表示,尤其是要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试验田”作用,进一步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率先探索逐步放宽和取消跨境交付、自然人移动等模式相关的跨境服务贸易限制性措施,持续加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推出更多全国首创性外资项目,推动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公平竞争、权益保护等边境内的制度改革,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保税区管理局副局长陈彦峰表示,要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自由贸易园区。要围绕制度型开放,发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作用,积极推动制度创新,着力形成具有区域发展特点的独特竞争优势,以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自由贸易区高质量发展。
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南汇新城镇党委书记吴晓华表示,将抓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引领区”的历史机遇,打好“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特殊综合保税区”两张王牌,在全球资源配置、高端产业引领、科技创新策源、开放枢纽门户四大功能建设上,强化改革系统集成、突出制度创新引领,为浦东加快现代化引领区建设作出贡献。
上海外高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0648.SH)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宏表示,外高桥生来就处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创新发展的第一线,接下来以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高质量发展,大胆探索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进一步深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制度和功能创新。
同时,通过拓展保税研发功能、打造生物医药进出口贸易高地,支持保税维修业务、支持生产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优化跨关区贸易便利化制度、支持贸易型企业提升地区分拨中心功能等工作,在外高桥进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力争成为新发展格局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样板,努力实现更多的“第一”。
四、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意见》提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支持浦东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跨境贸易结算和海外融资服务,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更好服务和引领实体经济发展。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陆家嘴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宇祥表示,将从三方面入手,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贡献陆家嘴力量。
一是加快集聚超大型、功能型、国际化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建设,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核心功能区。
二是着力发展更高能级的世界级总部生态,吸引更多的全球贸易中心、供应链中心、研发中心以及海内外投资平台等布局陆家嘴,主动融入GOP(全球营运商计划)、GIC(全球机构投资者集聚计划)等计划。
三是依托和发挥丰富的国际组织、专业服务机构高度集聚的资源优势,构建国际化、专业化合作交流平台,以制度开放为引领,强化与重点区块的战略联动。
五、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
《意见》提出:推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加快建设智慧城市,率先构建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浦东新区发改委主任、区统计局局长李立生表示,着力推进民生领域“15分钟服务圈”提质增效。2020年底,新区全面完成教育、卫生、养老、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服务圈”三年行动计划。下阶段,将重点推进“15分钟服务圈”进一步提质增效,通过优化标准、丰富内容、完善机制、滚动实施,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
六、提高供给质量,依托强大国内市场优势促进内需提质扩容
《意见》提出:加快建设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上海旅游品牌,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
浦东新区商务委员会主任辛雅琴表示,《意见》首次提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上海浦东又一战略使命。浦东要抓住这一重要契机,在引领消费品质升级,着力引进高能级商贸新主体,打造联通国内国际贸易新平台,发展国内国际新消费新品牌,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新地标商圈,营造最优的营商和消费新环境。
七、树牢风险防范意识,统筹发展和安全
《意见》提出:坚持底线思维,建立完善与更大力度改革开放相匹配的风险防控体系,做到防风险与促发展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同步落实,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努力实现城市精细治理乱点趋零、安全生产隐患清零、综合管理应急为零,切实维护浦东城市运行的安全、干净、有序,努力成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样板。” 浦东新区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浦东新区城运中心党组书记徐军说。
徐军表示,进一步增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和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坚定性和紧迫感,持续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积极推动构建具有浦东特色的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智能化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