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所谓“国之大者”,就是事关全局、事关根本、事关长远、事关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虽然我国粮食安全总体有充分保障,但在新形势下也面临着一些新的考验。尤其是在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和复杂的情况下,保障粮食等农产品的正常生产秩序就显得尤为迫切。
日前,农业农村部、国家卫健委联合印发了《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春季农业生产工作导则》(下称《导则》)。两大部委就涉及农民下地等问题下发文件,说明不让农民下地已经不是个案,不是一个“点上”的问题,甚至已经成为了“线上” “面上”的问题。
不让农民下地是打着疫情防控的旗号,为了防止聚集效应,但现在,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大呼隆”下地干活已经成为了过去。只要做好个人防护,聚集的效应就很难显现。为什么此时还有一些地方严厉禁止农民下地,其根本原因就是借疫情之名层层加码搞“一刀切”,是把疫情防控简单化了。
当前的总体要求,是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仅仅就农业生产来说,党中央国务院多次会议强调要保障粮食等领域安全,但值此春耕时节,一些地方却采取简单粗暴的下地禁令,该地的决策者们大概已经忘了,“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为此,中央权威媒体评论近日发出了质问:如果本地没有疫情,为啥不让农民下地干活?现在正是农忙时节,庄稼不管了?收成不要了?什么人敢如此行事?
其实,这就是地方本位主义的表现。对这些地方来说,农民的收益可以不管,供应链的总体安全可以不顾,需要管和顾的就是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不出疫情,于是就出现了一些怪现象:即使本地没有疫情,也不让农民下地干活。
《导则》强调了分类指导、精准防控的基本原则:没有发生疫情的县(市、区),要落实常态化防控要求,保证农业生产正常开展;发生疫情县(市、区)的防范区,在落实限制人员聚集等管控措施的基础上,要保证农资农机、农产品流通和务农人员流动,确保农事活动正常开展;管控区要在采取核酸检测、闭环管理等措施的基础上,允许农民正常户外作业,对大棚等封闭场所采取错时错峰、“两点一线”等方式作业,确保农业生产有序开展。
规定非常明确,执行起来却又阻力重重,因为一个市、县(区),甚至一个乡镇、一个村都能出台自己的防控措施。在“以村为壑”的情况下,又如何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下一步的供应安全?这是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总之,不允许农民下地干活,是一种很奇特的现象,其背后的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地方在疫情防控时搞“一刀切” “层层加码”,现在甚至已经伤及农业生产这个基础领域。不光是农业生产领域,在其他领域同样存在各种梗阻,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改进措施。
疫情防控要做到“既要、又要”,也就是既要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又要尽量不耽误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尤其是关键领域的生产和供应。防控形势越是严峻复杂,就越要做到精准防控、分区分级施策。如果一些地方连粮食安全都可以忽视,带来的危害将是巨大的。